书城养生糖尿病自然疗法
2895200000003

第3章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2)

(4)试验前至少8小时内不能进食含热量的食物,但空腹也不能超过16小时。

(5)至少试验前3天中应停服会影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避孕药、普萘洛尔、氢氯噻嗪等,试验时不能吸烟、喝咖啡,避免剧烈体力活动。

(6)葡萄糖应在5分钟内喝完,抽血时间应从服糖的第一口算起的第120分钟后。

另外,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目的是诊断糖尿病,故已确诊为糖尿病者不需做也不应做此试验,否则将可能使病情加重。

3胰岛素与C-肽

临床上一般应用胰岛素释放实验来区别糖尿病类型,也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参考。实验时可进食用100克面粉做成的馒头,于空腹及进食后的第30、60、120、180分钟各抽血一次测胰岛素。若空腹血胰岛素低于正常或测不出,且进食后仍不增高者考虑为1型糖尿病;若空腹胰岛素正常、增高或稍低,进食后有增高,但高峰值延迟,则考虑为2型糖尿病。

C-肽也叫连接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分泌出来,因此测定C-肽与胰岛素有同样的意义。而且因为C-肽在体内分解少、测定不受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所以检验时更有参考价值。

4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体内存在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为1型糖尿病,阴性可能为2型糖尿病,但要在发病初期测定,如果1型糖尿病发病已有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5糖基血红蛋白

糖基血红蛋白就是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反应的产物,因为结合牢固,其寿命与红细胞一样均为120天,因此测定其含量可反映此前8~12周内血中葡萄糖的平均水平。故可作为监测糖尿病控制情况好坏的指标,特别对于血糖波动较大者,糖基血红蛋白更为可靠。一般可每3个月测1次。

6糖基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与糖基血红蛋白类似,它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意义同糖基血红蛋白,但由于白蛋白的寿命为3周,故其水平可反映测定前1~3周的血糖浓度平均水平。

7尿微白蛋白

正常人的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24小时内的总排量不应超过20毫克,当发生糖尿病或肾病时,肾脏排出的白蛋白会相应增加,但尿蛋白要超过200毫克时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查出来。当24小时尿白蛋白在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但尿常规还不能查出,这时就需要应用更敏感的方法如放射免疫分析法或酶免疫分析法等进行检查,以便在早期就能够发现有无肾脏损害。

尿糖阳性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医生答疑

尿糖阳性不一定都是糖尿病,因为下列情况也可出现尿糖:①妊娠期糖尿;②滋养性糖尿;③肾性糖尿及假性糖尿;④其他糖尿:在胃切除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糖在肠内吸收加速,食后血糖会迅速升高,之后又很快降低,可呈现暂时性糖尿及低血糖症状;肝功能不全时,果糖和半乳糖利用失常,血中浓度过高,有时会出现果糖尿或半乳糖尿。

另外,进食过多的半乳糖、甘露糖、果糖、乳糖以及一些戊糖,或体内代谢失常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

(四)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有些糖尿病的病因是明确的,这类糖尿病称作特殊类型糖尿病,如任何引起升糖激素分泌增加的内分泌疾病都会引起糖尿病,常见的有分泌过多生长激素的肢端肥大症、分泌过多皮质醇的库欣综合征、分泌过多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瘤等;又如胰腺疾病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减少也会导致糖尿病,常见的如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创伤或切除、胰腺纤维钙化等;而应用有些药物或毒物也可引起糖尿病,如链脲霉素、糖皮质激素、烟酸、噻嗪类利尿药等;有些病毒可以直接破坏胰岛而引起糖尿病,如巨细胞病毒等;有些则是明确的基因异常,如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等,特别是有一类幼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其病因属于基因异常。

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类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多,但至今大多数糖尿病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也称作原发性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目前认为,这两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不一样的。

目前,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较为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激发下发生的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产生炎症而引起的。1型糖尿病在北欧国家,如瑞典和丹麦的发病率最高,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外在因素可能是病毒,如柯萨奇病毒,但病毒不是直接破坏胰岛,而是激发了自身免疫反应,这在血液里有很多证据,如刚发病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患者血中存在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这些抗体可以破坏胰岛而引起糖尿病。1型糖尿病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桥本甲状腺炎、艾迪生病、白癜风等,也说明它与自身免疫关系密切。总的来说,1型糖尿病是因为患者具有某种特殊的遗传基因,具有这种基因的人较容易产生针对自己胰岛细胞的免疫反应,如无外在因素影响,他可能不发病,而一旦被外在因素所激发,就会引起免疫反应,慢慢地把自己的胰岛给破坏掉……当胰岛被破坏到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时,就表现出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很清楚,但显然也存在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因素。遗传的证据是确凿的,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普通人要高得多,而单卵双生的双胞胎患糖尿病的一致性也比双卵双生的双胞胎要高得多,这说明确实存在遗传基因因素。但单卵双生的一致性也不是100%,说明除了遗传外还有其他外在的因素影响发病。目前,对糖尿病遗传的方式还不太清楚,它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糖尿病的这种基因异常可能影响胰岛的分泌功能,也可能导致胰岛素、胰岛素受体、葡萄糖载体或一些分解葡萄糖的酶分子结构的缺陷,引起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耐受。

外在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也是重要的,只有遗传因素,没有外在因素的作用,糖尿病可能并不会显露出来。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8%;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普遍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成倍增加,有统计表明平均达2.6%,城市更高。这说明了外在因素的重要性,而且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摄入能量增加,同时劳动强度下降,能量消耗减少,这时过多的能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引起肥胖,而肥胖正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按身高体重来算可能不是肥胖,但体脂是过多的,特别是那种腹部脂肪过多者(腰围比与臀围均较大)更易引起糖尿病。这种肥胖也称作男性型或苹果型肥胖,不仅与糖尿病有关,而且与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也关系密切,有人把这些病统称为X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至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总之,2型糖尿病的发病是因为肥胖或基因异常等因素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时胰岛就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满足需要,如果没有基因异常,同时胰岛功能又能很好代偿,就不会发生糖尿病;如果存在某种基因异常,胰岛无法完全代偿,就会发生糖尿病。

小贴士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大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都市化生活方式均使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饮食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肥胖及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都是全球性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据报道,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2.84%。这些患者并没有意识到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和尿频现象,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失明、肾功能衰竭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

(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具遗传倾向性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以原发性2型糖尿病为例,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期和症状期两大阶段。现概述如下:

1无症状期

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大都系中青年,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与体力如常人一样,临床上很难发现。往往是在定期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的查体过程以及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有尿糖。多数患者常是先发现兼有病或并发症,如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或屡发疮、疖、痈等化脓性皮肤感染等疾患,或是偶然发现眼底视网膜出现糖尿病典型病变等,继而进一步做检查时才发现患了糖尿病。

无症状期又分为糖尿病前期、亚临床期及隐性期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常被忽略、漏诊或误诊,只有靠化验检查血糖、尿糖或进行糖耐量试验等才能发现。如能在无症状期发现糖尿病并对其及时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若控制得好甚至可终身不发病。因此,重视早期糖尿病的信号其意义很大。

7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由于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往往在体检、病重时或因其他并发症才被发现,故应注意识别其早期表现,尽早检查极为重要。凡有下列情况者应尽早就医,检查血糖及做糖耐量试验,以在早期发现有无疾病。

(1)视力下降: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恶化较快,有时也会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引起急性视力下降。

(2)遗传倾向:研究表明,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4倍。

(3)皮肤瘙痒: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往往使人难以入睡,特别是女性阴部的瘙痒更为严重。

(4)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在糖尿病的晚期,末梢神经炎的发病率就更高。

(5)尿路感染:糖尿病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两个特点:①菌尿起源于肾脏,而一般的尿路感染多起源于下尿道。②尽管给予适宜的抗感染治疗,但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期仍比一般的尿路感染发热期延长。

(6)胆道感染: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

(7)排尿困难:男性糖尿病病人出现排尿困难者约为21.7%。因此,中老年人若发生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外,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8)腹泻与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9)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勃起功能障碍最多见。据统计,糖尿病病人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者达60%以上。

(10)女性上体肥胖:女性腰围与臀围之比大于0.7~0.85(不论体重多少),糖耐量试验异常者达60%。有学者认为,这种体型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11)脑梗死: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脑梗死,在脑梗死病人中有10%~13%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脑梗死病人应进行血糖常规化验。

只要具有这11大信号中的一至两种,就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去就诊,检查一下尿糖和血糖,倘若检出患糖尿病,就应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

早期发现糖尿病的信号

医生忠告

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往往在体检、病重时或因其他并发症才被发现,故应注意识别其早期表现,尽早检查极为重要。凡有上述情况者应尽早就医,检查血糖及糖耐量试验,以在早期发现有无疾病。

2症状期

除1型糖尿病多在15岁前起病外,糖尿病典型的自觉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原发性2型糖尿病一般在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后,临床上才出现下列轻重不等的典型症状。

(1)多尿:糖尿病病人的尿量会有所增多,24小时尿量可达3000~4000毫升,排尿次数可达20余次,这是因为糖尿病病人首先是高血糖,当其超过肾糖阈时则糖从尿中排出,血糖越高,尿糖越多,排尿亦越多。

(2)多饮:由于多尿导致水分丢失过多,继而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需要以饮水来作补充。因此,排尿越多,饮水自然增多。

(3)多食:由于糖从尿中丢失,加之糖的利用障碍,使体内能量及热量缺乏,引起饥饿感,导致食欲亢进,食量增加,血糖升高,尿糖也增多。

(4)消瘦:由于糖的利用障碍,引起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异生增加,不断地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消耗增多,体重下降,且体质下降。

(5)乏力: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脱水,电解质异常,故病人感到乏力、精神不振。

在临床上,有一些病人并不具备典型症状,往往是在做了化验检查后才被诊断出来;还有一部分病人不是无症状,只是忽视而已,自以为多食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多尿、多饮也未必就一定是糖尿病,临床上有许多现象也可以出现多饮和多尿。比如有一种疾病叫尿崩症,每日饮水量及尿量显着增加,但化验检查不具备糖尿病诊断标准。

(六)糖尿病的现代医学分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例如有些人肥胖,有些人消瘦;有些人可以吃药控制,有些人则必须注射胰岛素……多种多样的表现说明,糖尿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虽然都表现为血糖增高,但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等许多方面却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治疗和研究糖尿病,人们需要将糖尿病进行科学的分类。

1糖尿病是如何分型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的分型标准,现在一般将糖尿病分成四大类: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③特殊类型糖尿病;④妊娠糖尿病(GDM)。

(1)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β细胞因遭自身免疫等原因的破坏而引起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这一类型糖尿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或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需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死亡。此型亦称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发病年龄多为30岁以下。患者体内胰岛素呈绝对不足,血浆胰岛素测定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另外,也有少数患者发病很慢,会由非胰岛素依赖型发展成胰岛素依赖型,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需胰岛素治疗,即所谓的“迟发型”。此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