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水稻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2900200000006

第6章 水稻虫害(1)

22.水稻秧苗期叶片上有微细黄白色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是什么害虫造成的?

水稻秧苗期叶片上有微细黄白色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是水稻蓟马危害的症状。水稻蓟马常见的种类有三种由分别为稻蓟马、稻管蓟马和禾蓟马由其中稻蓟马是水稻生长前期危害最重的种类。稻蓟马、禾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害虫,禾蓟马又称玉米蓟马、痩角蓟马。稻管蓟马属缨翅目管蓟马科,又称薏苡蓟马、玉米蓟马。三者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危害大麦禾、麦、玉米、甘蔗、看麦娘、游草、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国内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淮河流域以南地区发生严重,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幼虫可钻入颖壳内危害,造成空瘪粒,一般空瘪粒占10%左右。

【危害特点】

(1)稻蓟马、稻管蓟马这两种蓟马是水稻秧苗3叶期至分蘖期的重要害虫。成虫、若虫以口器挫破叶面,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为严重,常成片枯死,状如火烧。穗期成、若虫趋向穗荀,扬花时,转入颖壳内,危害子房,造成空瘪粒。

(2)禾蓟马多在寄主植物的心叶内活动危害,食害正在伸展的叶片时,多在叶片正面取食,叶片呈现成片的银灰色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

斑。危害严重的可造成大批死苗。

【形态特征】

(1)稻蓟马成虫体长1-1.3毫米,雌虫略大于雄虫。初羽化时体色为褐色,1-2天后,为深褐色至黑色。头近正方形,触角鞭状7节,第6-7节与体同色,其余各节均黄褐色。复眼黑色,两复眼间有3个单眼,呈三角形排列。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发达,明显长于头部,或与头长相等。后缘有鬃4根。前翅较后翅大,缨毛细长,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加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雄成虫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雌成虫第8-9腹节有锯齿状产卵器。卵肾形,长约0.2毫米,宽约0.1毫米,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半透明单-化前可透见红色眼点。若虫共4龄。初孵时体长0.3-0.5毫米,白色透明。触角直伸头前方,触角念珠状,第4节特别膨大。复眼红色,无单眼及翅芽。2龄若虫体长0.6-1.2毫米,淡黄绿色,复眼褐色。3龄若虫又称前蛹,体长0.8-1.2毫米,淡黄色,触角分向两边,单眼模糊,翅芽始现,腹部显着膨大。4龄若虫又称蛹,体长0.8-1.3毫米,淡褐色,触角向后翻,在头部与前胸背面可见单目艮3个,翅芽伸长达腹部5-7节。

(条稻管蓟马雌虫体长1.5毫米左右,黑色略有光泽。头长于前胸。触角8节,第3-4节黄色,但端半部较暗;第3节外端侧有简单感觉锥1个,第4节有2对。长的复眼后鬃、前胸鬃(后角长鬃2对)及翅基3根鬃通常尖锐。足暗棕,前足胫节略黄,各跗节黄。前翅无色,但基部稍暗棕,中部收缩,端圆,后缘有间插缨5-8根。第毫节管状,长为头的3/5;末端轮鬃由长如管的6根鬃及长鬃间的弯曲短鬃构成;第9节有一纵走生殖孔。雄与雌同色,但较小,前足胫节略膨大,前足跗节有小齿。

(3)禾蓟马雌虫体长1.3-1.4毫米。体灰褐色至黑褐色,有时中、后胸稍淡。触角第3-4节或第3-4节和第5节基部黄色,其余灰褐色。前翅灰白色或微黄。体鬃和翅鬃暗灰色。前胸有长鬃,前角长鬃长于前缘长鬃,后缘长鬃内有1对短鬃。触角8节,较痩细,第3-4节上感觉锥叉状,第3节通常长为宽的3倍。头长大于宽,前缘向前拱圆,两颊平行。单眼间鬃在前、后单眼之中间,位于单眼间外缘连线上。后胸盾片前、中部有横纹,其后和两侧为纵纹。前翅脉鬃连续均匀排列,前脉鬃19根,后脉鬃15根。腹部第5-8节背片两侧有微弯梳。第8节背片后缘梳退化,仅可见痕迹。雄虫一般形态相似于雌虫,但较小而黄。腹部腹片第3-7节有雄性腺域,略呈哑铃形。腹端较淡,鬃长而暗。2龄若虫灰黄色。触角7节,较痩细,第1-2节端部以及第3节两端白色,第3-4节上有微毛。体鬃端部尖。

【发生规律】

(1)稻蓟马江苏每年发生9-11代,安徽11代,浙江10-12代,福建中部约15代。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田间发生世代较难划分。成虫在茭白、麦类、李氏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第2年3-4月,成虫先在杂草上活动繁殖,然后迁移到水稻秧田繁殖危害。主要在水稻生长前期危害。迁移代成虫于5月中旬前后在早稻本田、早播中稻秧田产卵繁殖危害,2代成虫于6月上中旬迁人迟栽早稻本田或单季中稻秧、本田和晚稻秧田产卵危害。江淮地区一般于4月中旬起虫口数量呈直线上升位-6月达最高虫口密度。7月中旬以后因受高温(平均气温节°C以上)影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

响和稻叶不适蓟马取食,虫口受到抑制,数量迅速下降。冬季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和提早繁殖。在6月初到7月上旬,凡阴雨日多、气温维持在22-23°C的天数长,稻蓟马就会大发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纵卷的叶尖或心叶内,有的潜伏于叶鞘内,早晨、黄昏或阴天多在叶上活动,爬行迅速,受震动后常展翅飞去,有一定迁飞能力,能随气流扩散冬雄成虫寿命短,只有几天;雌成虫寿命长,危害季节中多在20天以上。稻蓟马生活史中成虫历期长,卵和若虫历期短,除初发代发生整齐外,以后便形成严重的世代重叠。雌虫羽化后经过1-3天开始产卵,产卵期10-20天,一般在羽化后3-6天产卵最多,在适宜的温湿环境下,一头雌虫一生可产100粒左右;雌成虫可以进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产量与两性生殖相似冬雌成虫有明显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在秧田中,一般在三叶期的秧苗上卵量激增,四五叶期卵量最多,六叶期后卵量开始下降。雌虫产卵时把产卵器插人稻叶表皮下,散产于叶片表皮下的脉间组织内,对光可看到针孔大小边缘光滑的半透明卵粒。卵量分布以心叶下第2张嫩叶上最多,其次为第1张与第3张片叶。杂交稻因生长旺盛,叶片宽厚,落卵量较常规稻高冬幼虫多在晚上7-9时孵出虫-5分钟离开壳体,活泼地在叶片上爬行,数分钟后即取食虫-2龄若虫是取食危害的主要阶段,多聚集中叶耳、叶舌处,特别是在卷针状的心叶内隐匿取食;3龄若虫行动呆滞,取食变缓,此时多集中在叶尖部分,使秧叶自尖起纵卷变黄。因此,大量叶尖纵卷变黄,预兆3-4龄若虫激增,成虫将盛发。早稻穗期受害重于晚稻穗期,以盛花期侵人的虫数较多,次为初花期或花期,灌浆期最少。双晚秧田,尤其是双晚直播田因叶嫩多汁,易受蓟马集中危害。秧苗三叶期以后,本田自返青至分期是稻蓟马的严重危害期。如稻后种植绿肥和油菜,将为稻蓟马提供充足的食源和越冬场所将、麦面积较大的地方,稻蓟马的危害就有加重的可能如

(2)稻管蓟马一年可发生8代左右。以成虫在稻桩、落叶及杂草中越冬。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出现,但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数量比稻蓟马少,多发生在水稻扬花期如水稻前期稻叶尖卷枯主要是稻蓟马而非稻管蓟马危害所致。成虫强烈趋花,一旦植物开花,成虫立即飞集于穗花上活动,当花谢后又迅速迁往其他开花植株或另一种开花植物。雌成虫存活期34-H天,雌雄交配频繁。雌虫产卵于颖壳或穗轴凹陷处,每头雌虫可产卵15-20粒。卵期为4-6天。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对若虫发育有利。1-2龄若虫历期7-12天,3-5龄若虫(即预蛹、前蛹和蛹)3-6天。

(3)禾蓟马每年发生10代左右,贵州年约生13代。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空气相对湿度70%-85%较适,温度20-26.6°C时最适宜禾蓟马发生。多雨对它有明显抑制作用。双季稻、单双混栽以及栽培品种繁多而扬花期不齐,可加重禾蓟马的发生。越冬成虫于3月初开始活动,先后在其他寄主上繁殖4代左右当月中旬后迁到稻株上产卵繁殖,在水稻上约发生8代,又迁到其他寄主上取食危害。成虫较活泼,善跳,稍有惊动即迅速跳开或飞走,多在心叶中活动,喜在生长旺盛的植株上危害。禾蓟马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经1-3天开始产卵。也可孤雌生殖。水稻孕穗末期钻人禾包内产卵,产卵历期19天。幼虫活泼,孕穗期可钻人颖壳内危害颖壳和子房,并在其中生长发育为“蛹”及成虫,造成褐色的秕谷。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一是冬春季清除杂草,特别是秧田附近的游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等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二是调整种植制度使尽量避免水稻早、中、晚混栽,相对集中播种期和栽秧期,以减少稻蓟马的繁殖桥梁田和辗转危害的机会。三是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适量追施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长,减轻危害。防止乱施肥。

(2)化学防治在若虫发生盛期,当秧田百株虫量200-300头或卷叶株率10%-20%,水稻本田百株虫量300-500头或卷叶株率20%-30%时,应进行药剂防治。策略是“狠治秧田,巧治大田;主攻若虫使兼治成虫”此药剂防治有两种方法:一是拌种法,在常规方法浸种后拌匀药剂使然后播种;二是喷雾法。重发地区,一般在秧苗移栽前用药1次,防止将秧苗蓟马带人大田。用下表中的拌种剂和杀虫剂,可以较好地防治水稻蓟马危害。

23.水稻秧苗期叶片上有横排小孔,受害重的叶片折断漂浮水面,是什么害虫造成的?

水稻秧苗期叶片上有横排小孔,受害重的叶片折断漂浮水面,是稻象虫造成的。水稻稻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害虫。稻象虫又称水稻象鼻虫,俗称钩鼻子虫。全国各产稻区均有分布。除危害水稻外,还食害瓜类、甘蓝、番茄、玉米、油菜、麦。

【危害特点】成虫、幼虫均能危害水稻,成虫食害稻苗茎叶,当被害叶伸出后,受害轻的叶面会出现横排小孔,受害重的叶片折断漂浮水面。幼虫食害水稻幼嫩须根,被害稻株发黄,严重时抽不出穗,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包括口吻)约6毫米,灰黑色,被灰黄色细鳞毛。头部额区伸长如象鼻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翅鞘上各有10条细纵沟,近后端中央处有一椭圆形灰白斑。

卵椭圆形,略弯曲,长径约09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

幼虫老熟时体长约9毫米,白色稍弯曲,多皱纹,足。

蛹长约5毫米,初乳白色,后变灰色,腹末有1对剌突。

【发生规律】稻象虫在国内自北向南1年发生1-2代。浙江每年发生1代,江西、贵州部分1代,多为2代,广东2代。1代区以成虫越冬俗-2代交叉区和2代区也以成虫越冬为主,幼虫也能越冬,个别以蛹越冬。幼虫、蛹多在土表3毫米深处的根际越冬,成虫常蛰伏在田埂、地边杂草落叶下越冬。江苏南部地区越冬成虫于第2年5-6月产日当0月羽化。江西越冬成虫则于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下旬1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羽化。2代幼虫于7月底至8月上中旬孵化,部分于10月化蛹或羽化后越冬。一般在早稻返青期危害最烈。通气性好、含水量较低的沙壤田、干燥田、旱秧田易受害。春暖多雨,利于化蛹和羽化,早稻分蘖期多雨利于成虫产卵。

越冬成虫寿命长达月8个月。成虫羽化后仍暂停留在土室内,以后外出活动,以傍晚活动最盛。傍晚时父尾最多。早晨傍晚和阴雨天多栖于稻株上部,晴天则多潜伏于稻丛基部。有假死性,喜食甜食,无明显趋光性,一受惊动即坠地。1代幼虫60-70天,越冬代的幼虫期则长达6-7个月。幼虫孵出后停留在叶鞘内数小时至1天,然后沿着稻株潜人土中,聚居于土下3毫米处的稻根周围危害须根。老熟后在稻根附近的表土下3毫米处筑土室化蛹。1代蛹期6-10天。

夏秋间各虫态历期为:卵期5-6天,幼虫期60-个天,蛹期6-10天,越冬代历期可长达200天以上。

稻象虫的发生与栽培措施、地势及土质等密切相关。一般免(少)耕栽培方式,危害较重,尤以6月10日左右的小苗直栽及早栽的常规秧本田受害更重。发生量一般旱田高于低湿或积水田,旱秧田高于水秧田,沙质土高于黏质土。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是关键利2合草把诱杀,进行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提倡少(免)耕与深耕轮换,以降低越冬代虫源基数。冬春结合积肥将稻田周围杂草清除。春耕耙沤田时,幼虫、成虫都浮在水面,把浮渣和虫子捞起深埋。

(2)物理防治成虫喜食甜食,将稻草扎成30厘米左右长的草把,洒上红糖水,并在每个草把中放人5-8个糖果,傍晚均匀插人中稻秧田中,每亩插草把20个左右,次日清晨收集草把捕杀成虫;或将玉米秆、玉米芯或南瓜、甘薯切成小片穿在小竹竿上插人田中,诱饵离水面2-3厘米,每亩插60根,一般晚上插,清晨收集后杀死诱集的成虫。

药剂防治常年发生此虫严重的田块,可在耙田时每亩用40%水胺硫磷乳油,边喷边耙,可杀死幼虫。用下表中常用的杀虫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害虫。

24.水稻抽穗期出现白穗,茎秆上有虫孔,是什么害虫?

水稻抽穗期出现白穗,茎秆上有虫?,是水稻螟虫危害症状。水稻螟虫常见的种类有三种每卩三化螟、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俗称“钻心虫”三化螟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平原地区受害严重。二化螟国内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均有分布,但主要发生于华中、华东各省,以及华和东地区。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又名稻蛀茎夜蛾、紫螟,分布较广,北限为陕西周至。

【危害特点】

(1)三化螟食性单一,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危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危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危害后稻株的主要症状。幼虫取食时与二化螟、大螟有不同特点:一是仅取食叶鞘幼嫩而白色的组织,或穗苞内的花粉和柱头,或茎秆内壁,基本上不吃有叶绿素的部分;二是蚁螟蛀人后在大量取食之前,必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状切断,把大部分维管束咬断,切口颇整齐,被称为“断环”,幼虫在断环上部取食。断环形成后,由于水分和养分不能流通孕稻株几天内就表现出青枯或白穗等被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