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帝国三百年5:文功武治宋太宗(下)
2900800000004

第4章 皇弟之死(4)

于是宋太宗以扶立丁璇复位为“出师之名”,讨伐黎桓篡位。侯仁宝被任命为交州路水陆转运使。兰州团练使孙全兴等人被任命为邕州路兵马都部署,宁州刺史刘澄等人被任命为廉州路(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兵马都部署,水陆并进讨伐交州。宋师同时向黎桓发出国书,指责其篡位之罪。黎桓派出牙将假扮丁璇的使者,到汴梁来,要求加封黎桓为节度行军司马。这意思就相当于中原藩镇的“留后”,上书后,等待朝廷批准,赐节钺,而后即可称霸一方。但这也不过是黎桓的缓兵之计,宋师是不是批准他做藩帅,他根本不在乎。太宗也看出黎桓这步棋,于是并不停止进军,但派出使者到黎桓之处,要他交出丁璇母子,入朝受封。黎桓果然不敢来朝。于是,战争继续。

黎桓袭杀侯仁宝

这时,宋师刚刚经历了“高梁河之战”一年,但这一次,初期宋师表现不错,战争持续了半年之久,到了天平兴国六年(981)三月,交州行营在白藤江口,一战获胜,斩首千余级,击溃一万五千余人,缴获战舰两百艘,甲铠上万。

侯仁宝率军继续挺进,已经过了今天越南的谅山。但孙全兴一部却停留在一个叫花步的地区,名义是等候刘澄的水军。刘澄这时正在越过北部湾,进入交州北部地区,孙全兴在此等候了七十多天,但已经失去了战机。黎桓已经部署妥当。刘澄与孙全兴会合后,由水路而前,黎桓退入支棱江,然后派遣使者向侯仁宝投降。侯仁宝信以为真,未做防备,黎桓夜袭侯营,宋师败绩,侯仁宝战死。

宋师闻听侯帅已死,率军撤退。

这时已经进入炎暑,宋师不适应这种酷热天气,战场形势也在变化,黎桓已经做好各种战略防御,宋师已经没有胜算。转运使许仲宣经略局部战役后,向太宗上奏,告知侯仁宝阵亡,要求撤回宋师。还没有等到太宗答复,他就开始分布大军分屯诸州,保境安民,并开库颁赏,救治伤病。他对人说:“如果等到朝廷答复,这几万人恐怕都要成为尸体,陈列在广野了。”于是又上章自我请罪。但太宗了解实情,下诏表彰了许仲宣。

孙全兴顿兵七十多天,严重贻误战机,被送到京师正法。其他将帅分别有赏有罚。侯仁宝被追赠为工部侍郎。

黎桓试图与宋朝修好,遣还俘虏,多次向大宋朝贡,要求承认他在越南的政治地位。到了雍熙三年(986)“岐沟关之战”后,太宗赵炅承认了黎桓,任命他为静海节度使。

侯仁宝知邕州时,有一项德政。邕州辖境的右江江畔,长有一种毒药树,当地人经常采摘了出售。侯仁宝认为此事不妥,上奏朝廷,诏令将这类树砍光了。现在考察,这类树可能属于桑科乔木,有毒,但也可以入药。树种至今还有。但侯仁宝此举应该出于仁心,值得表彰。

侯仁宝之死,让赵普的妹妹做了寡妇,于是赵普对卢多逊开始警惕:原来卢多逊不是简单的与我赵普政见不合,原来他是处处给我下绊子……

第二件事。

赵普的儿子赵承宗,与高怀德和燕国长公主的女儿订婚。当时赵承宗正在权知潭州,得到诏令,回汴梁成婚。但是还没有超过一个月,卢多逊就向太宗请奏,要求赵承宗“归任”,回到潭州任所。

这一场“新婚别”,让赵普难安。史称“普由是愤怒”,赵普从此有了愤怒。

赵普愤怒了,卢多逊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柴禹锡告发秦王

此时就要说到柴禹锡。

此人就是那个可能率先推演“驸马升行”的人物。

他在太宗还在做晋王时,就在府中供职。这是一个善于应对,很机敏的人物。太宗践祚,他也跟着做了官。到了太平兴国三年(978),他已经做到供奉官、翰林副使,又升为如京使,并掌翰林司。如京使,是古来即有的官职,但不是一个实权职务,属于闲职,但与一般闲职不同的是,它有备选的功能,也即如果朝廷有需要补官,可以从如京使中选任。此职略似“候补委员”。太祖时,曾任命如京使去从事经济类工作。柴禹锡是让太宗比较信任的“旧人”。到了晚上,柴禹锡在殿里值班,太宗有时就会召他来问询宫外之事。

有一次,柴禹锡等人在太宗问询时,“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秘密报告说秦王赵廷美骄悍自大、暴戾恣睢,可能会有阴谋,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作乱。

这是赵廷美大案第一次浮出水面的历史记录。

但究竟是什么阴谋?柴禹锡发现了什么?证据在哪里?

都没有。没有任何记录。在那个“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的“实录”时代,如果柴禹锡有言,说及赵廷美的“阴谋”,应该留下哪怕片言只语。现在没有,可以同情地理解为:柴禹锡等人所说的是“密言”,言说之际,很可能“屏退了左右”,连充当录音功能的史官也屏退了。

但根据后来的故实“重行推断”,这个“阴谋”是可能存在的。

此事让太宗不安。

他想起昔日好友,大宋第一谋臣、机谋善断的赵普来了。赵普一生贡献的智慧,按数量考察,并不多,但都是解决帝国一等一的重要大事,其直面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规划,都是极具“智谋”含金量的。赵廷美案,对太宗乃至于大宋帝国的国运,具有不可预测的挑战性。太宗在困惑中,要向他请教了。于是,“上诏问普”,太宗下密诏,问赵普此事该当如何应对。

赵普回答:“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臣愿意在中央任职,来密查可能的奸佞之变。

赵普的机谋往往就在简短的言论之中。

他这句话九个汉字,却表达了至少四层或隐或显的意思,深深打动了赵炅。

第一层意思是:这是个事,我愿意来做,而我只要做,就会有结果。

第二层意思是:什么结果呢?“奸变”。

第三层意思是:我要在朝廷重要位置上,才有可能查出结果。这就等于向太宗求官,要求“复相”,再一次做宰相。我愿意为帝国效犬马之劳,但帝国也要对我有足够的信任。

第四层意思是:因为事情可能是一场“奸变”,问题很严重,如果不查清楚,会危及皇权,危及帝国。

密奏中的“权幸”

太宗在犹豫。因为他隐隐约约从几个渠道听说过赵普反对“金匮之盟”,反对“兄终弟及”……

就在太宗犹犹豫豫的几天中,赵普也感觉到了太宗为何在犹豫。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又上了一道密奏。

这一道密奏也同样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我赵普乃是“开国旧臣”,做到宰相很正常,但是现在国家不正常,因此我没有继续在“枢轴”工作,是因为被“权幸所沮”,被权臣奸佞所坏事——而当时的“权幸”,就是卢多逊。

赵普剑锋所指,毫不客气。就像为赵廷美事先定性为“奸变”一样,这里又为卢多逊定性为“权幸”。结合后来的逻辑考察,就会知道,他先定性“权幸”之举,是打击政敌卢多逊至为锋利的一刀。赵廷美的“阴谋”与卢多逊有关,赵普有能力“察”此“奸变”,而且,最后的结局果然就是这样的“奸变”。如此,卢多逊哪里还有前途?

第二层意思是:我赵普是清白的,义理在我这一边。

说清这一层意思,要略略复杂些。

赵普在密奏中为自己辩诬,说到了“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和他当初向太祖的辩解。

赵普得罪人多。当初赵普反对太祖立太宗为帝,后来就有人向太祖汇报说赵普非议皇弟赵光义。

当时赵光义已经有了仅次于太祖的威望。赵普觉察到,如果赵光义将来称帝,对自己那是相当的不利。何况,即使在太祖朝,赵匡胤晚年也对赵普有了不信任,将他由朝官外放到河阳去做节度使了。于是,就在有人挑唆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时,赵普远在河阳,也赶紧再上一表,向太祖表明他对赵光义的崇敬之情。

表中说:“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外间有人说臣轻浮地议论皇弟开封尹赵光义。皇弟是忠孝全德的人物,臣哪里敢那般挑拨离间地议论。何况昭宪皇太后临终之际,臣确实参与了顾命活动。知道臣一片忠心的是皇上您啊!愿您能明鉴(不要受他人挑唆)。

史称太祖赵匡胤得到这封表章后,与当初杜太后的顾命“慈训”一起藏在宫中,很可能一起放在了那个“金匮”之中。

现在,时机成熟,赵普将这事的来龙去脉说给太宗听了。

太宗于是让人到宫中去找那个“金匮”,果然发现了两份文件,一份就是“慈训”,也即杜太后的临终遗言,这份遗言的关键词就是“兄终弟及”,赵匡胤之后,帝位传给赵光义。另一份就是赵普盛赞太宗,写给太祖的表章。史称太宗因此而“感悟”,知道赵普没有错——那么,错的就是卢多逊了。

太宗于是在“感悟”之后向赵普道歉,他对赵普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

第三层意思是:太宗您要尽快恢复我的相位。

因为有了第一层意思和第二层意思的铺垫,让太宗“感悟”,所以,复相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几天后,太宗“以普为司徒兼侍中”,“司徒”是国家“三公”之一,只有宰相级别的官员才可以就任;“侍中”一直是宰相级别的官员敬称。有此二职,赵普已经重回相府,再执政柄。

第四层意思是:我赵普的儿子赵承宗,还在新婚之际,暂且不要放回潭州啦!太宗于是将赵承宗留在了京师。

这样一来,熟悉赵普的人们有了不安。

雷德骧与雷有邻父子

赵普轻易不动,动就是狠招,一击致命。朝臣都知道他的厉害,甚至,如前所述,因为赵普反对北伐,而侯莫陈主张北伐,跟赵普唱对台戏,最后让赵普抓到把柄,将他“正法”;名相窦俨,在太祖晚年已经开始怀疑赵普的时候,也不敢讲述赵普一句坏话,宁肯失去太祖对他的信任,也不敢得罪赵普。现在,赵普再次执掌朝政,更吓坏了一个人,就是雷德骧。

雷德骧在太祖时出任御史中丞,史称“久居谏诤之任,有直名”,长久做言官,有直率的名气。他曾经依法弹劾过赵普,认为赵普容许部下官吏收受贿赂等等。不料那时赵普正在陈桥立功之后,又献策收兵权、随大军平定泽路李筠、扬州李重进,更为太祖谋划定边策,太祖正在倚赖赵普,所以反而被太祖训斥一顿,让人在院子里拖着拽了好几圈,还被贬官,到地方去做小官。后来雷德骧渐渐领教了赵普阴狠的一面,不免为当初的举动后怕。但当初赵匡胤如此做,也是给赵普看,兼有保护雷德骧的意思,意思是:我已经给你赵普出气了,这事就算过去了。这也是免得以后赵普搞暗算。

但雷德骧倔强,他有个儿子雷有邻更倔强。看到父亲蒙羞,也知道赵普作为陈桥兵变的第一勋臣,功高难于撼动,何况正在被太祖宠任期间,不过雷有邻不怕。为了父亲,他开始秘密调查赵普的部下官吏受贿事,调查工作很艰苦,秘密进行了一年多,最后,被他找到了证据。

于是,他使用了大宋士庶皆有的政治权利:“挝登闻鼓诉冤”,敲击登闻鼓,直接向皇上上访。“登闻鼓”,设在“登闻鼓院”,此院也叫“检院”,乃是来自于唐代的官署名。唐时,在朝堂设一种叫作“匦”的东西,四面有门,可以投书其内。后来就叫放置“匦”的地方为“匦院”,宋代改称“登闻院”,后又改为“登闻检院”,简称“检院”,隶属于谏议大夫管辖。此地可以接受全国士庶投书,凡有冤屈、意见,在正常投书渠道被阻塞之后,可以到此投书。有关部门必须接纳。当然,投书不实,故意诬告,也要受罚。这是朝廷联系“下情”的重要渠道,形式上,略相当于信访局。登闻鼓一响,皇上必得认真对待了,太祖就派人按雷有邻提供的线索去调查。一查,雷德骧、雷有邻的弹劾与控诉,属实。所有被审问的人都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或罪行。

赵普的堂吏上蔡主簿刘伟,伪造代理官职的公文,属实,被正法;胡赞、李可度等受贿作弊,属实,挨板杖,除名,没收非法所得;其他人也多被关押、发配。赵普确有包庇事,被下放到河阳做知州兼节度使。召雷德骧官复旧职,提拔雷有邻为校书郎。

令人望而生畏胆战心惊的赵普,被雷德骧的儿子雷有邻扳倒了!

但几年之后,现在,赵普复相,又回来了。

雷德骧怎么想?

第一天上朝,赵炅宣布任命决定,雷德骧立朝,吓得手上拿着的笏板都掉落地上。然后,二话不说,马上上疏要求退休。太宗不允,他又请求太宗接见,告诉太宗,当年曾与赵普对着干,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请太宗批准退休。太宗安慰他半天,最后跟他说:“卿不必多虑,朕一定会保全卿!”雷德骧连皇上的保票都不敢相信,坚决要求退休。太宗不得已,罢了他的实权,给他个虚衔,奉朝请,到朝廷上朝,不主事,并特意赐给他白金三千两,史称“以慰其心”,用来安慰他那一颗受伤而惊悸的心。

史称雷有邻“性亦刚鲠,有父风”,太宗喜欢他,曾问他:“朕欲用汝父为相,何如?”雷有邻回道:“臣父有才略而无度量,非宰相器。”于是太宗没有提拔雷德骧为宰相。

这件事证明,雷有邻并非只懂为父伸冤,他还有国家本位的大格局,识大体,应该是忠孝两全的优秀官员。

“金匮之盟”的悖论

赵普复相后,太宗还在“兄终弟及”的阴影中,没有走出来。

这里有一个悖论。

如果承认“金匮之盟”的关键词“兄终弟及”,那么太宗继承哥哥太祖的大宋,就有合法性;但同时,太宗之后,也要“兄终弟及”,那么就要传帝位于赵廷美,方才合法。但如果传赵廷美,现在由赵普来调查未来皇帝的“阴谋”,调查工作本身就成了“阴谋”。这一行动,以后如何昭告天下?

如果不承认“金匮之盟”的关键词“兄终弟及”,固然可以不必考虑再传赵廷美,但太宗自己的权力来源就有了问题——太祖凭什么不把帝位传给嫡子,而传给兄弟啊?历史,将如何讲述大宋第二代权力的合法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