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寿世恒言:21世纪全民健康自我管理读本
2912100000003

第3章 古今中外人生长寿篇(1)

发育、生长、成熟、衰老、死亡,这是人生的必然规律,要想长生不老是永远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自我养生保健延缓和逆转衰老进程,是完全可能的。

一、21世纪是长寿时代

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过:“我们现代是一个什么时代,从不同的角度,有很多提法,现在是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我再加一句:21世纪是长寿时代。”他还说:“现在出生的婴儿可望看到22世纪的曙光,而且大部分婴儿将来可以看到22世纪的曙光。”

美国人口学家说,2080年,美国人均寿命将达到97岁。我国人口学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均寿命到78.7岁。现在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2岁,男性79岁,被称为长寿国、长寿冠军国。

人类整个历史是漫长的,过去人的寿命增长非常缓慢。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充其量只有20岁,到了奴隶社会,人类的寿命增长到25岁,到了封建社会,是30岁。我们国家1949年以前是35岁,现在翻了一番。工业发展以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的那些发达国家是40~45岁,那是人的寿命的第一次飞越,因为战胜了流行病,人的寿命来了个飞跃,一下增加到45岁。从那个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医学的进步,使人的寿命普遍增加了20~30岁。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普遍是76岁左右。我们国家是71.8岁,和建国初期相比年龄翻了一番。在那个年代,每100年才增加1岁,但近几十年来是每10年增加1.1岁,发展速度非常快。

二、健康与健康行为

20世纪由于科学进步,战胜了许多传染病,婴幼儿的死亡率大大下降等原因,全世界人均寿命增长了20岁。

我国由建国前的平均35岁增长到目前的71.8岁。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0.2%,并且每年正在以3%的速度增加。人口学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约有18亿,60岁以上的老人占24%,平均寿命达78.7岁。

人类寿命的延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问题,做到既要长寿,又要健康,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目标。

“既要健康,又要长寿”正在促进医学模式加速转变。

我国卫生部制定了《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开展。

温家宝总理指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医务人员要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咨询等指导方式,把维护健康的知识传授给人们,使广大群众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能够自我发现、自我保护、自我处理,强调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摈弃封建迷信思想,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速,各种矛盾和压力给现代人带来越来越沉重的精神负担。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人们的欲望不断提高,人口密度增加,信息“爆炸”,而居住窄小,交通拥挤,竞争激烈,事业受挫,婚姻纠纷,亲人患病,意外灾害等等。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应激反应”也像细菌、病毒、营养不良一样,能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吸烟、酗酒、交通事故、性乱、环境污染、自我伤害和自杀等不良行为所引起的健康问题同样难以计数。尽管如此,为什么有些人仍然不重视健康保健呢?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名所惑,为利所动,为官奔波,为爱苦恼或轻生自绝,难道他们不知道健康的宝贵吗?

只是因为名利情欲促使,身不由己。

人处顺境时,狂欢纵欲,往往不把健康放在心上;人处逆境时,心灰意冷,痛不欲生,往往也不会把健康放在心上,只有疾病找上身来时,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有人问躺在病榻上不能自理的人:“你在想什么?”回答都是同样的:

“期盼健康。”事情往往都是这样,东西一旦失去才去留恋它、痛惜它。健康是金子,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健康,梦想永远是梦想,财富变成了废物。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人是一个整体,人的身体和精神不能分开,而且人和环境之间存在持续的相互作用,因此健康应当是个整体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事实上,许多心理不健康的人虽然身体并无疾病,但他们或心情抑郁,或恐惧紧张,或杂念频生,以致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质量极低。他承受的痛苦一点也不逊于躯体疾病。

健康的心理要具有以下三点:①自我意识良好。有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有完整的自尊和自信。善于理解和承受自己的情感,能建设性地处理焦虑反应和困难问题,经得起挫折与失败,不会为强烈的不良情绪所压倒。能将生活的改变视为人生的挑战而不是威胁,并不断地自我更新。

②人际关系满意。乐意和别人相处,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理解别人。能尊重别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友善地帮助别人,宽厚待人。③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未来有积极、现实的生活目标。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能面对现实,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根据现实做出决策,制订计划并付诸实施。

社会适应指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生理功能,从而与变化的社会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动态过程。社会适应良好应是个体的和谐,既能满足个体的各种基本需要,又能和社会的其他成员彼此合作,奉献爱心,为社会的整体目标做出自己的支持与贡献。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的行为彼此互相影响,人类社会通过文化习俗、道德伦理、法律规章等方式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形成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这种约束,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一天也得不到维持。对于那些欺诈偷盗、强暴伤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可耻行为,社会不仅要给予道德的谴责,必要时还要给予法律制裁。因此,整体健康的人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能够分工合作,行为遵循社会群体的目标,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特个性,互相支持,促进社会发展成为更加协和、更加人道的文明社会。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三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健康行为指人们为了维护和增进心身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适度的运动等。

从小由家庭建立的、自觉主动和后来习惯成自然的健康行为模式,可以形成人们良好的健康习惯。健康行为是保证心身健康、预防心身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关键所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研究有助于说明健康行为的好处。他们对6928名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进行了5年多的前瞻性观察,把遵从健康行为的人归为一组,把部分遵从与不遵从的人分别归在另外两组中,然后比较几组的健康水平。研究者将以下7项看作人的基本的健康行为:①每天睡眠7~8小时;②每天坚持吃早餐;③极少或不在两餐之间进食;④根据身高、年龄和性别调节、保持适当体重;⑤不吸烟;⑥不饮酒或有节制地少量饮酒;⑦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结果证明,遵从健康行为的人群与部分遵从或不遵从的人群的病死率有显着差别,遵从健康行为的人群健康水平显着高于不遵从的人群。遵从6~7项健康行为的人群比只遵从0~3项的人群期望寿命长11年,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水平上结果一致。

这充分说明,健康行为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降低病死率,延长人的寿命。因此,我们要认识健康行为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采取健康行为的自觉性,养成健康习惯。

健康行为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健康信念,所谓健康信念是指珍爱健康的一组观念,包括锲而不舍地追求心身健康,对健康价值的深刻领悟,确立健康的目标和对健康的精心维护。健康信念来源于对生命的热爱,是生命价值的领悟和体现。维护和增进健康,首先应确立科学的健康信念,自觉地追求身心健康,我们强调健康信念的科学性,是指这些信念应为科学研究所证实,而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个人的主观体会,这是因为社会上始终存在着反科学和伪科学的谬误和邪说,如果我们不坚持科学的健康信念,我们可能为迷信俘虏或跌入伪科学的陷阱。第二,要坚定地采取健康行为,这是促进心身健康的关键,例如前述的基本健康行为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应当长期坚持。第三,要坚持和发展健康习惯,使健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主导的行为。健康习惯的养成最好从童年、少年开始,因其有助于发挥健康习惯的长期影响,不断增进心身健康水平。但即使已到成年,如果认识到健康行为的重要价值,自觉地选择和坚持健康行为,持之以恒,仍然能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三、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有了“国标”

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2008年第3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它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部分,以健康理念和行为为切入点,确定了66条可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针对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大力推行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保障,也是近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着眼点和主要任务。

据介绍,此公告是全球各国政府界定公民健康基本素养的第一份官方文件,也是我国健康教育领域发布的第一份公告,它为实现“健康中国2020”战略迈出了第一步,为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明确了今后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内容,为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效果提供了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对促进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推进我国公民乃至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具体内容为: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能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27.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28.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2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30.少饮酒,不酗酒。

31.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32.拒绝毒品。

33.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34.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35.经常开窗通风。

36.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37.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38.膳食要清淡少盐。

39.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40.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41.不滥用抗生素。

42.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43.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44.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45.妇女怀孕后及时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

46.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

47.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48.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

49.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50.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1.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52.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53.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

54.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

55.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

56.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57.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发生溺水。

58.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

59.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三)基本技能

60.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61.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62.会测量腋下体温。

63.会测量脉搏。

64.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65.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

66.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四、21世纪的健康箴言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的健康箴言:

1.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从疾病的防治来看,人体自身产生抗体增强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注射疫苗,也是通过自身产生抗体增强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外科手术后,其损伤组织的修复和伤口愈合也要靠自身的组织再生力,自己就是自身最好的保健医生。人们只有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杜绝不良生活方式,才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2.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医药实践证明,很多疾病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愈,治疗的目的大多是提供支持和预防其他并发症,同时,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比药物更重要。

3.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步行可以让人体全身关节、肌肉协调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脏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步行是人们最乐于接受的运动。

4.最好的心情是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