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十大类方
2917700000004

第4章 桂枝类方(3)

本证自觉发热,手足心烦热,口唇干燥,似为热证,但恶风、自汗、舌质暗淡、小腹部拘急疼痛,显然是寒证,故临床应加以注意。笔者曾治疗一妇人月经半月不尽,血色暗淡、挟有血块,周身关节烦疼,畏寒而时时烘热而出汗,平素好发的头痛近日发作甚频,甚至恶心、干呕,唇干燥,舌苔薄黄。前医作为热证治,服用丹栀消遥散,遂增小腹部隐隐作痛,用热水袋敷之较适。视其体瘦,面色暗黄,唇虽然干燥而唇色不鲜暗淡,舌苔罩黄而底白腻、舌质暗淡,遂投温经汤5剂,出血止,诸证亦失。

温经汤对原发性闭经及继发性闭经,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萎缩以及更年期失眠、久泻、虚寒性痛经均有效。其人多消瘦枯黄,口唇干瘪而不红润,甚至干燥疼痛,毛发枯黄易脱落,特别是手掌脚掌干燥,摩擦后沙沙地响,容易裂口或有毛刺。这种体质状态,中医常用“血虚”来解释。服用温经汤的同时,要多食用猪蹄、牛筋、鸡爪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

炙甘草汤

炙甘草四两(10~20g)桂枝三两(15g)生姜三两(15g)大枣三十枚(30~60g)人参二两(10g)地黄一斤(15~80g)麦门冬半升(15g)麻仁半升(15g)阿胶二两(10g)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体质”患者的心脏疾患,通常可以考虑使用炙甘草汤。用炙甘草汤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千金翼方》用本方治疗“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外台秘要》用本方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都以心脏为主要目标。炙甘草汤所治疗的心脏病,以心律不齐为最多。所说的“脉结代”,便是搏动缓慢而有歇止的一种脉象。临床表明,炙甘草汤对多种心脏疾患或心外其他因素而致的心律失常,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在中医学看来,心律失常的处方不仅有炙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黄连解毒汤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也屡见不鲜。也即是说,心律失常使用炙甘草汤同样要辨证论治。因为中医的临床是以“证”为中心的。

从本方的药物组成看,方中除桂枝、生姜为温阳助阳药外,其余皆为补益气血的药物。这比桂枝加人参汤的补益强壮作用更强,是中一首重要的滋阴剂。后世治疗阴虚症的滋阴、补阴方大多源于此。阴虚,是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名。阴,是体内有形的物质;阳,是体内无形的能量。阴虚,即有形的物质的不足;阳虚,即无形的功能的低下。人体的骨肉形体,为有形之物,故消瘦、枯燥、干瘪、细小为阴虚;人体的功能低下、衰弱、抑制为阳虚。炙甘草汤最适合阴虚证的心律失常,其方证如下:

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羸瘦、面色憔悴、贫血貌,皮肤干枯,舌苔薄或无苔;

3.精神萎靡,动悸,汗出而闷,气促,便秘。

脉律不齐,是炙甘草汤的代表脉证,但脉虚无力是其特征。如果脉象滑大,多表示里有痰热,当用温胆汤类方;脉象郁涩不畅者,则表示里有瘀血,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可能脉象的鉴别比较困难,笔者经验,体型也是重要的鉴别点。炙甘草汤证多见于“桂枝体质”,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常有贫血貌,如体型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者,多为痰热证或痰湿证,炙甘草汤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证可见于以下一些心脏疾患。

——心律失常。黄氏报告本方加味治疗频发性期前收缩25例,治愈11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18)。北京积水潭医院用本方治疗心律失常31例,其中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23例,房性4例,交界性期前收缩4例,结果症状消失者15例,显效3例,好转11例,无效2例。药后绝大部分病例在1~2周内出现疗效(19)。

——冠心病。天津中医学院报告,用炙甘草汤治疗268例冠心病,其中属不正常心电图256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8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9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0例,心肌劳损9例,心房纤颤1例,结果显效93例,改善153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93.7%。用药二周后开始好转的占86.6%,其余患者在四周以内开始好转(2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氏报告,用炙甘草汤加附子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1例,其中动脉硬化性心脏病6例,心肌炎、心肌病各2例,11例均有传导阻滞、窦性停搏,4例发生过阿斯综合征。治疗以15剂为1疗程,经3个疗程治疗后获显效的4例,有效7例。其中心率增至60次/分以上者7例,增至50~60次/分者4例,传导阻滞9例减轻,窦性停搏7例消失,2例偶见(21)。

——病毒性心肌炎。徐氏报告用本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8例。其中麻疹8例,流行性出血热7例,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腮腺炎各5例,水痘及病毒性肝炎各4例;伴发心悸者28例,气短19例,胸闷17例、口干26例;脉结代15例,脉数、迟分别为20例及8例;其余尚见心电图及X线胸片异常等。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2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死亡,总有效率为89.5%,疗程6~42天,平均15.6天(22)。

——尚有本方对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及阵发性心房扑动有效的报道(23)。

炙甘草汤方证尚见于肿瘤放疗化疗后、出血性疾病过程中。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苓桂术甘汤证如下: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

——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24)。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患者当有动悸、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内潴留液。

——以咳嗽、胸胁支满为特征的疾患:如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等。临床尚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对寒冷敏感,并有眩晕、动悸等。笔者曾以本方治疗1例诊断为支气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现为咳嗽的同时,胸腹部有气上冲,痰稀白,胸胁支满,恶风,晨起脸呈浮肿貌。前医投小青龙汤等无效,视体型瘦、面色黄白无华,舌质暗、苔白滑,用苓桂术甘汤7剂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