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奋斗21天,考上公务员
2934600000003

第3章 报考阶段应该搞清的10件事(1)

弓既然举起,就要射出仅有的一箭。

1.你适合做公务员吗

(1)必须想明白的问题

当你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即将当上公务员时,亲友开心,邻居羡慕,老师同学祝福,满耳都能听到赞美声。因为他们仿佛提前看到了你的美好生活和远大前程。可惜,亲友、邻居们毕竟不是你的领导,更不能代表组织意志,他们既左右不了你日后的职场生涯,一般也无法在你遇到困难时恰到好处地帮你脱离困境。

所以你的实际道路注定要比他们一开始所想象、所期待的要坎坷。

考公务员和做公务员,完全是两码事。个中滋味,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你自己面对和承担。这些年,每当给亲友或者同事的小孩辅导公务员考试,我都会首先问他(她):“人生道路千万条,千万大军挤破独木桥;能挤过独木桥,证明你很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考上之后,公务员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许多时候,这些兴致勃勃准备考公务员的年轻人,对这个问题表现得懵懵懂懂。

前几天,遇到一位学兄,四十来岁,在南方某省的一个富庶县工作,业绩卓著,不时会在当地新闻节目中露脸。我们相识时间很长,见面并不多,只是在QQ上交流工作。某天,他在QQ上给我留言道:“我大学毕业快20年了。选错了路,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我在乡镇四年,后在县委组织部,现在又当了十年局长,心里好委屈的。”我还有一个朋友,30多岁就干到某省省直机关的处级,每次到地市调研,无数人恭维他前程无量。而他自己却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有一段时间,我特恨公务员工作,工作十几年了,一直没有机会独挑一摊工作,空有一腔理想抱负;挣的还不如国企的一个零头多,养家困难,自己真是白耽误青春了。我们官本位的思想耽误了很多人。”上面提到的二位,都还算官场中的“成功人士”,仍发出“委屈”“特恨”的感叹——我特意翻查了与这二位的QQ聊天记录,保留留言的原样写在这里——由此可见,他们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时,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当公务员。其实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择业时,主观上考虑不周全,客观上又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可供选择,因而选择了当公务员。他(她)只是在寻找一份工作,有时偶尔也喊一两句感人的口号,但在他们内心深处,远远没有升华到把做公务员造福百姓当成毕生事业,长久地保持着热情、热爱和灵魂的投入。

若干年前,我自己也先后报考选调生,参加省直机关干部招调,并考过国家机关公务员。当时的报考理由很简单,第一回是想找一份工作,毕业了能立即工作,这样可以帮乡下的父母分担生活压力。第二次报考,是想换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参加工作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太简单了。

公务员这样的工作,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同样的工作环境、同样的待遇、同样的工作内容,你和身边的某个同事甚至是同样的职务、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未来,可是,那个同事可能做得如鱼得水、开心快乐;而你却时常茫然、精神苦闷,总觉得眼前的一切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正如天涯社区一位网名为wallandroad的朋友,他曾辛苦考上省直机关公务员,而后又主动离开机关。他感慨地写道:“公务员到底是什么职业?同样一件事情,有人做得意气风发,有人做得灰心丧气,这中间有什么差别?和周围人的相处很重要,如果你能和周围的人都融洽相处,特别是和领导融洽相处,那么无论过程和结果,你都会比其他人好很多。但是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斗,和同事相处不容易,能成为领导需要的人更是难上加难。这中间有很多因素,性格上的、机遇上的、能力上的、习惯上的,造成了阻碍,拍马屁有时候也仅仅是一种技巧而已。当公务员,有时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和领导聊天、沟通感情,尽管你能力很强,但要想安于这份工作,还是需要一些运气的。”

经历了前几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201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而近年来多个行业就业压力、从业压力都很大,相比之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却一路看涨,人们盲目地向这些行业或领域靠近。但是,你在选择报考公务员之时,一定要考虑好以下这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考公务员?

你对公务员这种职业了解多少?

如果考上公务员后你后悔了,今后你会做怎样的打算?

(2)一个官运亨通的女同事

我记得刚调到县直后,和几个同事“下乡”,其中一位是年龄和我相仿,出身最普通的农民家庭,当时职务比我低一级的女同事。所谓“下乡”,就是从县城出发,到某乡镇转几个村子,了解政务公开、蔬菜大棚种植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在乡镇干部的陪同下,我们转了三五个村子。每到一村,总有村干部前呼后拥。

连午饭时间,都是乡村干部轮番敬酒。那场面、那架势令我浑身不自在,坐立不安,饭菜无味,千方百计想寻个借口中途退场,坐到村头的车上,拿本书边看边等他们结束。回县城的路上,我一路默默无语,而我那位女同事却踌躇满志,一脸满足。此后,我发现,每当自己成为活动的焦点、会议的主持人或者人群的中心,我都会浑身不自在,感觉那种众目睽睽就像一把把小刀剑从四面八方袭来。而这位女同事告诉我,她的感受是:感觉这样很有成就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很知足。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有的年轻人每遇到职务高的领导时,领导主动问一句,他(她)被迫答一句。人家不说话,他就不知道如何搭讪。但我这位女同事就能很快地和领导建立熟络关系,谈话热情活跃,逢年过节也懂得细致入微地联络感情。有一些干部,工作了十几年,对朋友和下属们又大方、又懂得体贴关心,但在领导面前却躲躲闪闪,一辈子没给任何领导送过一支烟、一瓶酒、一块钱,没请过一顿饭。也有另一些干部,情商极高,懂得如何恰到好处地让领导及领导的家人满意。这些干部往往被视为“有能力”。不像企业以可考量的贡献来评定“能力”,在机关内,能证明你“能力”的指标主要是:你的职务和领导对你的认可。

时隔多年,我那位曾经平凡的女同事虽然有许多方面不如身边的人,比如学历、业绩、资历等等,但她已经完成“三级跳”,从普通公务员做到了副处级。对一个县级机关来说,30岁刚出头就担任县级重要职务,显然这已经是当地“领导人”了。

我想问你的是:从直觉出发,你欣赏我的这位女同事吗?如果欣赏,那么祝贺你,你很可能适合这个行业。

(3)本书只教考试,不教你升职

前面简要举了一个关于升职的例子。但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升职,而只是教你如何应对考试。

既然是标准化考试,就一定有技巧可言。本书作者经历过选调生、干部招调、国家公务员等各种考试,并且均取得所报考岗位最好的成绩。此外,还曾指导多位亲友以及同事的小孩参加这类考试,也都取得不俗表现,考中率接近90%,这说明考试里面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本书就是基于这种规律,把最直接的窍门告诉你——不教你为什么(why),只教你怎么做(how)。

(4)心得分享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公务员。有独立思想和较强自我意识的年轻人,当公务员会经历较长时间的一段适应期。

每个人的提职或晋升,都是因为功夫做到位了。年轻的时候踏实能干,有突出业绩,肯定比学一肚子“潜规则”更有用。

千万别拿官场小说当“教科书”。官场小说会让你早早地失去斗志,满脑子潜规则,不相信奋斗,不相信真诚,一门心思用来钻营;模仿书中的言行,会让你招致群众不满、同事疏远、领导厌弃,最终把自己废掉了。

2.在职人员为什么要考公务员

(1)他有工作,干吗还考公务员

这是报考了中直某机关的一位学弟写的。他回忆当时离开企业决定“考公”的经历:

产生念头决定报考国家公务员时,是在地铁上。那天早晨,我被挤在地铁一角,手中举着一份可以在地铁站免费领取的报纸,琢磨着下一站怎么挤到门口去。当时一个烫发的姑娘不断晃头,她的发梢蹭得我烦躁不安,老想发火。忽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着一个启事,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即将开始……我心里“咯噔”一声,迫切地想改变现在没日没夜打工的生活状态。我想尝试另一种职业,比如——公务员。

对公务员的了解,最直观的是同宿舍的老六。大学毕业前,宿舍老六考了他们市直机关的公务员,我们几个准失业脑残青年还假惺惺地安慰他“落入虎口”。但现在我们都在天南海北地晃荡,就老六日子过得舒服,娶了当地一“富二代”,又马上生出了一个“官二代”。

不久前老六来北京开会,言谈举止长出了官员的范儿。

我陪他游了天坛、雍和宫,门票是他买的,他说能报销。

在路边小店吃饭,他也要了发票回去报销,还顺便要走了我包里乱七八糟请客户吃饭但公司吝啬不报销的发票以及出租车票。

老六走后,我上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嘲弄公务员。没错儿,在决定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前1分钟,我还把“公务员”归入贬义词一类。“公务员”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在网络上的形象差不多,和我那个小学没毕业但却身家数千万的老板一样,让我发自内心地瞧不起,但又发自内心地羡慕嫉妒恨。

这位同学的心态,跟许多在职考生的心态比较像,反映了许多在职考生的实际状况。

(2)在职“考公”的优势、劣势

对在职考生来说,优势体现在经验、能力、知识结构;而劣势,一是因工作而保证不了复习时间,二是报考很难得到单位的支持。

当年参加国家某机关的面试时,我报考的那个岗位没要求必须是应届生,也没有规定必须有2年基层工作经验。但最后5个笔试过线进入面试的考生,居然都是在职考生,工作时间最短的2年多,最长的10多年。还记得我们面试前在小会议室闲聊,聊到各自报考时的情景,5个人大致是这样的:

A同学(就是小河我)在省委机关工作,报考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水平和实力,报名时跟领导汇报,领导大为不悦。后来虽然在申请表上盖章同意,但在考前这一个月内,每天安排工作让小河拼死拼活地干,双休日还不时被要求到单位加班。复习时间被挤压得每天只有从一日三餐时间和午休、晚上时间中去寻找。

B同学,在基层某机关工作,但他是事业编制,想换个干部身份。为了让领导批准他报考,并给他几个月的复习假,“我狠狠心,拿出几个月的工资,送了书记一箱五粮液。”他说。

C同学,在国企工作10多年,现在是一个5岁女孩的妈妈,她深觉企业工作压力大,想换个清闲的工作,方便以后接送孩子上小学。考公务员当然是最佳选择。公司不支持、不反对,她便利用下班的时间复习备考。

D同学是在某乡镇工作了两年的选调生。大学毕业那年考选调生过线,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选择更好的平台,随后的两年他都在考试——考研究生2次(一次失败,一次成绩还没公布),考当地市直机关公务员1次,考省直机关公务员2次,去年还报考了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以往几次考试,除了市直机关笔试过线但面试被淘汰外,其他几次考试笔试均没过线。总结失败原因,他认为是“辅导教材选错了”。这年,他又参加国家机关考试,笔试终于上线了,苦尽甘来。对这样的“职业考生”,单位领导从始至终都当他是“来镀金的”,从不安排具体的任务,也不要求他坐班,但每月工资福利都会按时发放。D同学复习得比较爽。

同考的E同学,在西部某省做教师,因为老公在北京当兵,所以她想到北京工作。而且如果她能通过这次的考试,不仅能拿到北京户口,她老公转业时也可以直接留在北京。所以,她请了一个月病假备考。学校知道她的实际情况,因此比较支持她考试,主动减轻了她这学期的课程安排。

一般本科生毕业时年龄在22—23岁居多,大四这年考公务员时多在21—22岁。而在职考生,一般是工作两三年后的往届大学毕业生,考试时他们恰好处于24—27岁的黄金年龄。生理学和心理学都认为,24—27岁是人一生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巅峰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在职考生,往往比应届生更容易考出好成绩。

从工作角度看,有了几年工作经验,知识面比先前会更宽广,思维也更活跃,而各行各业总有些经验、方法是相通的,在工作了多年之后,学习能力未必会下降,再于考前有计划地备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会让他们在笔试时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尤其是《申论》,在职考生更有可能答出好成绩。

在职考生中,有一支“精锐”力量是最具竞争力的——类似前面提到的D同学,正在基层(包括省市机关)工作的在职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们,他们不但对“考公”政策、方法均早早地就有了解,有过切身的“考公”成功经验,而且基层工作使他们有一定的业务基础,较能轻车熟路地把中央精神融会贯通于日常的工作,自然也能轻车熟路地融于笔试考试中。由于他们一直都在想通过“国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新的机会,早就有针对性地准备,如果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参加“国考”,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上一段提到的这些在省市县乡机关工作的在职干部仍有可能报考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外,在厂矿企业工作的年轻人,如果工作顺利、各方面都满意,一般是不会轻易参与“考公”的。

一旦参与“考公”,最大的障碍是复习时间——在职考生都要面对的问题。

从报考到笔试一般近一个月时间,从笔试到面试又要一两个月时间,面试后还有体检、政审等等,而等到正式录用发调函,一般都要等到当年7月份。7月份这个时候是各个大学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时间,机关的调令、学校的派遣证也多在这个时候发放。对那些早就毕业现已工作的在职考生来说,即使考中了某机关,也要等到这个时候统一办理调动手续。从报考到录用,大半年时间才有最终结果。

战线拖得这么长,在职考生往往要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从你网上报考那一刻起,企业就认为你有离职意图,对于以绩效利润来考核业绩、核发工资的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每人各挑一摊业务的私企)来说,想考公务员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无论你后面笔试、面试等表现如何,老板之所以还没有和你解除工作关系,可能主要是因为双方之前签有劳动合同。这段时间你要谨小慎微,尽量不要惹公司老板不开心,不要跟同事把关系搞砸,多给自己留后路。如果考中了,这对你政审阶段有帮助;如果考不中,你还能在这里继续做下去。

3.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有区别

(1)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

虽然没有当过大学生村官,但我对这一群体也一直比较关注。

村官,顾名思义,要到“村”里工作,做村干部,在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