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脾胃速查手册
2937800000008

第8章 偏颇体质,调理好脾胃让你活百岁(3)

燕窝。性平,味甘,有益气补虚、养阴补肺的作用,对气虚又兼肺虚者尤宜。凡脾肺虚弱,及一切虚在气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虚漏汗畏风者,服之最佳。

推荐食谱:

方一金沙玉米粥

【原料】玉米粒80克,糯米40克,红砂糖40克。

【做法】将玉米和糯米用清水浸泡两个小时后,加水适量,倒入锅中用大火煮沸,然后,小火煮至软熟后,加入糖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玉米中含有抗氧化剂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并且有补气强身的作用。

方二山药粥

【原料】山药30克,大米180克。

【做法】将上两料清洗后加水适量,煮粥服食。

【功效】补中益气,壮筋强骨,生长肌肉。山药中含有的淀粉酶等营养成分,对气虚体质者有益处。

方三茯苓粥

【原料】粳米100克,茯苓末30克。

【做法】将上两料一起煮粥。

【功效】健脾安神,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方四羊肚汤

【原料】羊肚1具,蘑菇、白菜心、料酒、精盐、白胡椒、味精、鲜姜、葱、香菜各适量。

【做法】羊肚用少量温水搓洗干净,将肚切片,备用。锅内加水,放入肚片、蘑菇、精盐、白胡椒、料酒、葱姜,将肚片煮至七成熟,放白菜心、味精、香菜,待肚片浮在汤面上,再用小火煨20分钟,出锅即成。

【功效】补虚损,健脾胃,益气安神。

药物调养:固阴煎、补中益气汤

气虚体质者要想培补元气,可将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红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茯苓、薏米等中药做成药膳,或搭配起来代茶饮用。

下面重点介绍两则脾气虚的调理方剂。

脾气虚

症状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或萎黄,或见水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成因: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调理方剂:四君汤、补中益气汤。

方一固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适量,生地、熟地、黄精各12克,山药、当归、麦冬、枸杞子、丹参、沙苑子各9克,白芍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如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肉10~15克,或醋炒文蛤10克,或乌梅肉2个;阴虚微热,而当归经血不固者,加川续断10克;下焦阳气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补骨脂、吴茱萸适量;肝肾血虚,小腹疼痛而血不归经者,加当归10~15克;脾虚多湿,或兼呕恶者,加白术5~10克;气陷不固者,加炒升麻5克;兼心虚不眠,或多汗者,加枣仁10克(炒用)。

【主治】强肾固精,健脾益气。治疗遗精滑泄,带下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止,妇人阴挺。

方二补中益气汤

【来源】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参、白术各0.9克,当归0.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各0.6~0.9克。

【用法】上药混合,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加减】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芪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肝肾血虚,胎动不安;产后冲任损伤,恶露不止。阴虚滑脱,以致下坠者。

四季调养:春捂秋不熬,夏避暑冬平补

气虚体质者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差,在季节交替、早晚温差过大时节容易感受风寒而致病,且患病之后又不易好,还经常反复。因此,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

春季乍暖还寒时,应做好“春捂”工作,不宜过早地减衣减被,以防感受病毒性感冒、风疹、麻疹等流行性疾病。此外,“劳则耗气”,如果你太累了,能量消耗太过了,又没有更多的物质来补充,气必然会越来越少。为防过劳,还要老话重提:不熬夜,要保暖,不能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夏季天气炎热,应当避暑,防止阳光暴晒,出汗后应当及时补充水和盐分,以防气虚肌表不固,大汗大渴之下伤津耗气过重。不能过于贪凉,少吹空调,少吃寒凉之品。长夏之际湿气很重,脾胃最易受邪,应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过夜或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应当加热后食用,以预防痢疾、肠炎的发生而损耗元气。

秋干气燥,最易伤肺气,因此,气虚体质者应当注意保肺,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悲秋情绪的出现。出现气短、燥咳、痰中带血的症状时,应当及时吃药,多喝水,还要避免剧烈运动,尤其在运动后出汗,又被风吹到,很容易感冒,会消耗元气,反而得不偿失。

冬季严寒,处于闭藏阶段。晚上要早睡,避免熬夜伤气。要少吃辛辣之物,多喝粥以养脾胃。减少出汗及户外运动,防止受寒。

痰湿体质,养好脾胃让你脂消身轻

形体特征: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常感到肢体酸困、沉重,手、足心潮湿而黏腻,面部常有油腻感,平时痰多,嘴里常有黏腻或甜腻的感觉。

心理特征:性格温和,处事稳重,为人恭谦,多善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糖尿病、中风、眩晕、咳喘、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大腹便便,帮你辨清痰湿体质

经过一路打拼,曾健终于凭借着超强的业务能力,坐上了公司华东区总经理的位子。但自从坐上总经理的位子以后,他渐渐地思虑加重,并且基本上每天都有应酬。虽然以前也有应酬,但不是很多。这样生活持续了几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发福”起来,尤其是将军肚的凸显不得不使他连上个三楼都气喘吁吁,腿脚发软。最近,他总会在上午的时候感觉很困、很乏,特别想躺下睡一觉。曾先生以为是晚上睡得少的原因,因此一连几天都很早就休息了,但到第二天上午的时候困意依旧。这让还算敏感的曾先生意识到了是身体出状况了。

曾健是典型的痰湿体质。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或素瘦今肥者,这种肥胖多数是脾气运化功能衰弱导致的营养物质堆积。

当体内津液不归正化的时候,往往肥胖就形成了。什么叫津液不归正化呢?也就是说饮食被摄入体内后,本该由脾来运输转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供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功能运行。但假如脾胃的功能受限,行使运化津液的功能微弱,那么,就是不能归于正常的转化。可是津液已经存于体内了,不能运往要去的地方,就只好变成了湿、瘀、痰,堆积于体内。这种体质若不及时调理,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的倾向。因此,在确定自己为痰湿体质后,一定要及时调理,以免日久变生疾病。

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痰湿体质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您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2)您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3)您腹部肥满松软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4)您有额部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有轻微隆起的现象)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咽喉部有痰阻感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8)您舌苔厚腻或有舌苔厚厚的感觉吗?没有(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

计分方法:

1原始分。简单求和法。原始分数=各个条目的分值相加。

2转化分数。0~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8)/32×100

判定标准:痰湿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转化分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转化分<30分,判定为“否”。

判断结果:□是□倾向是□否

温馨提醒

痰湿体质者大多脾失健运,升提的功能减弱了,腹部肌肉的弹性也降低了,等到消化结束后,腹部肌肉慢慢难以恢复原形,逐渐就形成了胖肚子。这类胖子的减肥首先要从健脾开始,要先强化脾的运化功能,也就是固本培元。脾的功能正常了,吸收进的水谷精微物质就能经过脾的转运,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凸起的大肚子也可以渐渐平复了。

饮食调养:冬瓜、燕麦,化痰祛湿

痰湿体质的人就不要跟风大补特补了,因为善补身体的肉类、骨头、动物内脏、人参、鹿茸、阿胶、大枣、缪糟、熟地、秋梨膏、老火靓汤、核桃、芝麻等几乎都不适合痰湿体质。体形肥胖的痰湿体质者,尤应忌食肥甘厚味、滋补油腻以及酸涩苦寒之品,如肥肉、龟鳖、燕窝、银耳、核桃、香蕉、苹果、梨、醋、糕点、糖果等。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适合痰湿体质者常食之品:

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美容作用。痰湿体质之人食之尤宜。

燕麦。性平,味甘,归肝、脾、胃经;具用益肝和胃之功效,用于肝胃不和所致食少、纳差、大便不畅等。痰湿体质之人适宜吃。

粳米。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止烦渴、止泻、壮筋骨、通血脉、益精强志、好颜色之功;主治泻痢、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痰湿体质之人食之尤宜。

小米。性味甘咸、凉。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痰湿体质者可多食之。

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美容作用。痰湿体质之人食之尤宜。

绿豆。味甘,性微寒。入心、胃经。常食绿豆,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炎有较好的治疗辅助作用。痰湿体质者宜常吃。

扁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之功效。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症。痰湿质的人可多吃。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痰湿体质者多吃可排湿。

推荐食谱

方一鲤鱼汤

【原料】鲤鱼1条(1000克左右),红小豆50克,陈皮、草果各6克,川贝母3克,植物油、姜片、葱段、盐各适量。

【做法】将鲤鱼刮鳞片,去鳃和内脏,洗净。锅内倒植物油烧热,炒香姜片、葱段,将鲤鱼过油煸炒一下。另将红小豆、川贝母、草果、陈皮洗净,用凉水浸泡1个小时,放入鲤鱼腹中裹好。沙锅倒水烧沸,将鲤鱼放入沙锅中,加入盐调味,改用中火,炖15分钟即可吃鱼喝汤。

【功效】清肺化痰,健脾利湿。

方二四仁扁豆粥

【原料】薏米仁、红小豆各20克,冬瓜仁、白扁豆各15克,苦杏仁、白蔻仁各5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将上述所有原料淘净,凉水浸泡1小时。然后将浸泡好的米倒入沙锅中,大火将水烧沸,改用小火,熬至粥稠豆烂即可。

【功效】健脾渗湿,利水化痰,润肠通便。

方三黄芪山药薏苡仁粥

【原料】黄芪、山药、麦冬、薏苡仁、竹茹各20克,糖适量,粳米50克。

【做法】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黄芪、麦冬、竹茹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方四玉米须泥鳅汤

【原料】中大泥鳅300克,鸡胸脯肉150克,猪小排骨100克,玉米须15克,葱1根,生姜数片,盐少许,麻油数滴。

【做法】将泥鳅剪开腹部,洗净,用沸水汆过后,捞起,沥干。猪小排骨斩块,装入沙锅,上置泥鳅。放入姜、葱,加入适量沸水;玉米须用纱布扎紧,也置入沙锅内。用文火煲至五六成熟时,放入鸡胸脯肉丝,继续煲至熟烂为度。食用时除去姜、葱、玉米须,加入盐、麻油调味即可。

【功效】泥鳅味甘性平,可补中益肾、祛湿消渴;玉米须味甘性平,可平肝清热、利尿祛湿。与猪小排骨、鸡胸脯合炖,对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疔疮热毒、高血压、黄疸、肝炎等有一定疗效。

药物调养:二陈汤、六君子汤

痰湿体质的生成与脾、肺、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祛痰湿的重点在于调补脾、肺、肾三脏。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

方一六君子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用法】上为细末,作1服,加大枣2枚,生姜3片,新汲水煎服。

【主治】益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方二二陈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药锉为1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加减】泄泻不止,加肉豆蔻、诃子,去厚朴。

温馨提醒

痰湿体质者若咽痒痰多,可用川贝母3克,桔梗6克,甘草3克沸水冲泡,益气、镇咳、化痰,每日代茶饮用。

若小便混浊、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可用人参3克,萆薢6克,甘草3克,每日沸水泡服代茶饮用,可分清化浊,益气提神。

若患“三高”,可每日以桑叶3克,菊花3克,苦菜花6克,黄芪6克,每日沸水浸泡,频频服用,长期饮用有助于消脂降压。

四季调养:春养神,夏防晒,秋宜补,冬防寒

春季阳气生发,痰湿体质者要避免“倒春寒”的影响,不要过早地穿单薄的衣服。要注意保暖,避免不慎感寒,衣着宜上薄下厚,遇有风的天气要戴上口罩,预防流行性疾病传染。多吃绿色蔬菜,注意控制体重。适当多做室内运动,避免烈日暴晒,伤津耗气。

夏季湿气较重,痰湿体质者要勤换内衣,勤洗热水澡,以利于舒展阳气,通达气机。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还要注意:不食过夜食物,忌食生冷油腻。

秋季凉爽干燥,此时是痰湿体质之人健脾养胃、益气化湿的最好时机。可采取运动、饮食和药物多种调补方法。

冬季痰湿体质者要注意保暖。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雨淋。

饮食宜温热以护脾胃存阳气。坚持室内外的锻炼,早睡晚起,起居规律。

温馨提醒

中医说肝木克脾土,因此“知肝传脾”,凡是伤肝胆的习惯都不可避免地会伤脾。经常生气、情志不舒展、不吃早餐、熬夜吃夜宵等都会影响肝胆的功能。肝木不合则伤脾,脾伤则脾之运化功能减退,渐渐地,水谷不化则生痰湿了。因此,在平时情绪低落不佳的时候,一定想办法排解,以免累及肝脾而生痰湿。

湿热体质,养好脾胃让你清利身爽

形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极瘦。

常见表现: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

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等症。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面垢油光、粉刺痤疮,帮你辨清湿热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