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
2938200000003

第3章 胃肠无病痛,全身皆轻松(2)

食物进入胃后以每分钟3次的蠕动波从贲门开始向幽门方向进行。在收缩蠕动过程中,不但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搅拌、研磨、粉碎,使食物形成米糊状的食糜,同时,使胃腔内形成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推动使食糜向十二指肠移动,起SP空作用。

此外,胃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胃有黏液屏障、胃酸,并且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以及淋巴细胞等,可以防止致病微生物和异物的侵入。

胃在消化的时候主要有以下特点:

容量性舒张:胃能够适应摄入食物的量,由空腹时的50毫升,增加到进食后的1.5升。

紧张性收缩:胃被充满后,胃就会长时间地紧张性收缩,不但推动食糜向下移动,还有助于保持胃的位置和形状。

矫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胃就开始矫动,以使胃的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第二节)肠:分工合作,井然有序

肠道九曲十八弯的加工厂

肠是指从胃幽门至肛门的一段消化管,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主要包括大肠和小肠,弯弯曲曲排列的肠道整体看上去像个方形。肠道是我们身体内的“食品加工厂”,是我们身体内最劳累的器官之一,每天需要做大量的又脏又累的工作。形象地说,如果将人的身体比作汽车发动机,膳食好比汽车的燃料,而肠道则是燃烧燃料、释放能量并驱动汽车奔驰的燃烧做功室和尾气排放管。其实肠道的功能远不只这些,医学界称肠道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让我们更为详细地看看肠道的功能有哪些吧。

1.消化吸收是肠道的天职

肠道主要对摄入人体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大量的消化和几乎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以确保为体内各器官与细胞提供所需的足够的养分。它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卫士一样,审查着每一个进入人体的食物,它决定什么应该留下,什么要扔掉。

2.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

常言道“病从口入”,大部分病菌都是从嘴里吃进去的,肠道是细菌进入人体各处的主要通道。而这些病菌进入肠道后,就会受到肠内有益菌群的抵抗,使它们不能在短时间内侵入人体其他的循环,并很快就随着大小便排出体外。据统计表明:人体有90%以上的毒素是由肠道排出体外的。因此,肠道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容颜和。

3.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德国国家科研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把能治疗疾病的物质都称作‘药’的话,人体自身是可以产生一万多种药的:而这一万多种药有70%以上是肠子中的。一般的疾病靠这些药完全可以治愈。”从上述意义上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运动支持了整个生命活动一点也不为过。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据统计,肠道中共有400多种菌群,1亿的细菌,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肠内的微生态运动与平衡,在提高免疫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更何况,其他的免疫、解毒系统,如肝、血清、淋巴系统等,都需要肠道提供的营养来生存。肠道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肠的坐标面剖

小肠盘曲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通阑门,与大肠相连,全长5-6米,张开有两层楼的高度,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圈卧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和胰腺分泌的胆汁和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2.空肠

空肠与回肠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盘绕于腹腔的中、下部,空肠约占全肠的25。空肠连接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其特点是血管丰富,红润,管壁厚,管腔大,黏膜面有高而密的环形皱襞,还有孤立的淋巴组织。空肠的消化和吸收力强,蠕动快,常处于排空状态,故叫做空肠。

3.回肠

回肠位于右下腹,占空肠、回肠全长的35。呈淡红色,管壁薄,管径小,黏膜面的环形皱襞稀疏,有孤立和集合的淋巴组织。

小肠的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黏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小肠——吸收营养的“受盛之官”

小肠能够分泌含有多种酶的小肠液,这些小肠液能够进一步分解为糖、脂肪、蛋白质,使它们成为可吸收的物质。

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内壁的表面积,可以使营养物质在1-2小时内得到迅速吸收,通过小肠的运动,把剩余的食物残渣排入大肠。所以说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黄帝内经》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也就是说小肠是接受胃交付磨碎之谷物的容器。小肠的受盛化物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受盛作用,小肠接受由胃下传的初步消化的食物,被当做容器;二是化物作用,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必须停留一定时间,由小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将水谷中可被利用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将没有营养的残渣糟粕输于大肠。

如果小肠受盛功能失常,传化停止,便会导致气机阻滞,引起腹痛)若化物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腹胀、腹泻、便溏等。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辨,清,即水谷精微,浊,指代谢产物。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小肠的分清是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供给全身。小肠的别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饮食中的残渣糟粕输入大肠,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如果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失调,水液和糟粕不能各行其道,水液则可能误入糟粕中,会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小便短小。

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就是小肠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另外,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脉属心,下纟各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会各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可以通过小肠来预测心脏的功能和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

大鹏坐标面剖

大肠是消化道的终末部分,居于腹中,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出口为肛门,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全长为1.5-1.7米,最粗口的直径为5-8厘米,比小肠的肠壁稍薄。整个大肠由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组成。

1.盲肠

盲肠是大肠起始的膨大部分,长6-8厘米,在人体腹部右下侧,是大肠中最短、最粗、通路最多的一段。盲肠有三个通道:左内侧通回肠,上通升结肠,下通阑尾。

回肠和盲肠的连通口称为回盲口,开口处有两个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

阑尾是盲肠下后侧的延伸,形如蚯蚓,下端游离,长2-20厘米,直径0.5-0.6厘米,又称蚓突。研究发现,阑尾壁富含淋巴组织,有预防感染的作用。但是阑尾内腔狭窄,容易被粪石梗阻,引发炎症,严重时穿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盲肠炎(阑尾炎)。

2.结肠

结肠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行程和形态,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升结肠是盲肠的延续,沿着腹腔的右外侧上行,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长约15厘米,故活动性较小。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开始,向前下方,绕过胃大弯,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续降结肠,长约50厘米。其活动性较大,随肠胃的充盈变化而升降。

降结肠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脊水平续接乙结肠,20厘,性也小。

乙状结肠起自降结肠,呈“乙”字形,至第三骶椎续于直肠,长25-45厘米,其活动性大。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遮盖。

3.直肠

直肠为大肠的末段,位于盆腔内,沿骶椎上端接续乙状结肠,终于肛门,长12-15厘米。直肠有三处皱襞变细的部分,能够控制大便下降的速度。直肠有着丰富的供血系统。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则有子宫和阴道。因此,经肛门可触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宫和阴道等。

大肠——传化糟粕,垃圾的“中转站”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传化糟粕

传,即传送化,即变化。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消化吸收后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大肠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泄大便。如果大肠传导失常,就会影响大便的质、量和次数,从而引起便秘或泄泻。

2.吸收津液

由小肠传入大肠的食物残渣中含有水液,大肠将其中的水液吸收,剩余的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所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如果大肠吸收津液失常,若是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水与糟粕倶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水液干枯,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就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大肠经脉与肺相连,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大肠有病变时往往会在食指、上肢、肩、颈、面颊、牙齿、口角、上唇、鼻翼两旁等部位上有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