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场所常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与主要消毒部位和物品
一、公共场所常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1.呼吸道传染病
在公共场所中,能够造成传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指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等。它们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空气,使空气中存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通过人们的呼吸再侵人到健康人的呼吸系统而造成感染。
2.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痢疾、霍乱等经消化系统传播的一类传染病。这类传染病通常通过水、手、食物、不洁的用具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两季。在公共场所中,如果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极易出现这类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危害广大顾客和服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3.经接触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接触传播的疾病是指皮肤病和性病两大类疾病。
皮肤病一部分是由细菌、霉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还有一部分由代谢障碍、免疫障碍、遗传因素、理化因素所引起,也有一部分皮肤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
性病的传播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但也有一部分病人是被间接传染的。即在宾馆、招待所或浴池等场所接触了带病原微生物的被褥、便器、浴盆及各种公用物品,因洗刷消毒不彻底而使健康人间接受到传染。
二、公共场所需要消毒的部位及物品
从预防为主的目的出发,原则上讲,凡是公共场所的某些部位或物品已经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都应当进行消毒。
按公共场所的分类,各类公共场所都应做好有关部位及物品的消毒工作。
(1)住宿场所应当做好公用茶具、毛巾、浴盆、坐便池、脸盆、拖鞋、床上用品、旅客废弃的衣物,以及生活饮用水等的消毒。
(2)美容美发场所应当做好理发工具、用具、毛巾、美容器械等的消毒。
(3)沐浴场所应当做好公用毛巾、茶具、拖鞋、浴巾、修脚工具、浴盆等的消毒。
(4)游泳场所应当做好游泳池水、通过式浸脚池水、更衣室、淋浴室、厕所、垃圾箱等的消毒。
(5)商场、书店应当做好室内空气、地面、厕所等的消毒,如有出售旧衣物和生活用品,对这些旧物品进行消毒后,才可以出售。
(6)文化娱乐场所应当做好室内空气、地面、卫生间、公用茶具、观众公用眼镜等的消毒。
(7)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应当做好室内空气、地面、厕所等的消毒。
(体育运动场所应当做好室内空气、生活饮用水及厕所等的消毒。
(9)医院候诊室应当做好对室内空气、地面、室内设施表面、垃圾箱、痰桶等的消毒。
(10)公共交通等候室应当做好室内设施表面、地面、厕所等的消毒。
(11)公共交通工具应当做好生活饮用水、公用茶具、厕所、卧具和坐席套等的消毒。
(第二节)公共场所消毒应坚持的原则
公共场所消毒工作不但要有技术保证,而且还要有确保各项消毒措施落实的组织制度。具体说来,在消毒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领导重视,层层负责
公共场所消毒是一项比较严格细致的经常性工作,它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消耗人力、物力比较多。在人员组织上,必须注意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层层负责。在方法上,实行土洋结合,方法适当。在处理安排上,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2.组织落实,形成制度
消毒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应当按照科学的方法做好消毒管理工作。首先要选择具备良好素质的专职、兼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和运行制度,做到持之以恒,确保各项消毒措施落到实处。
3.设备齐全、方法适宜
经验证明,消毒时,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器械,很难保证消毒效果,也难以坚持经常。因此,必须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要求,设立消毒间及消毒设施。同时,应当针对被消毒对象的特点,按照消毒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4.防止污染、保护健康
消毒后的部位和物品,如果再污染,必然是前功尽弃。因此,除落实消毒措施外,还应加强对己消毒物品的保管工作。比如,已清洗、消毒过的公用茶具和床上用品应当存放在清洁的专用备品室或备品柜中,以防止其再次污染。
另外,在热力消毒时,容易发生烫伤或电击伤。红外线和微波消毒时,电磁波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化学消毒时,消毒剂也会对操作人员的手部皮肤、眼睛、呼吸道等部位产生刺激和影响。因此,要求消毒人员要严格遵守各种消毒器械和药剂的操作规程及使用规范,切实做好人身安全与防护工作。
5.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质量
公共场所消毒工作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的要求,只能通过消毒效果的检查和监督来证实。一方面要求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的自身检查、化验,考核消毒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而采取改进措施;另一方面要求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要主动接受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以确保消毒质量。
(第三节)公共场所水的消毒
一、生活饮用水的消毒
生活饮用水的污染一般来自致病微生物及有害化学物质,生活饮用水消毒也只是消除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生活饮用水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物理消毒
水的物理消毒可用加热、过滤、紫外线、辐射消毒等方法。煮沸最常用,简便易行,效果可靠,适于少量水处理。过滤的方法简单有效,但只是除菌而不是杀菌,常用有砂滤、石棉滤板、纤维酯滤膜等。
紫外线240280nm波段杀菌力最强,其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成分,特别是核酸、胞浆蛋白、酶的化学变化而杀菌。适于小量水处理。消毒清水照射剂量为90000w.s/cm2时,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的灭活指数可达1030,常用的直流式与套管式紫外线消毒器,可分别处理水2000升/小时、150升/小时。
(二)化学消毒
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水的消毒。理想的饮用水消毒剂应具备以下条件:(1)无毒、无色、无味、无刺激性,不给水质带来不良影响。(2)杀菌谱广。(3)有效浓度低。(4)作用速度快。(5)易溶于水,高温、低温下均可使用。(6)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不产生有毒化合物。(7)价格低廉,耐C存,便于运输,可大量供应。目前,尚无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饮水消毒剂。国内、外常用的饮用水消毒剂仍以卤素为主,尤其是氯制剂。
1.含氯制剂
含氯饮水消毒剂种类较多,如漂白粉、次氯酸钙、氯胺T、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根据加氯量的多少可分为常氯消毒法与超氯消毒法。由于水源水质不同,加氯量应根据需氯量试验来确定,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的水或清洁的地下水,加氯量0.51.5毫克/升。水质较差则加1.0—2.5毫克/升(或14毫克/升)。加氯量是否适当,可由测得余氯量来判定:需氯量=耗氯量十余氯量。氯量指有效氯量。水的耗氯量与水质有关,氯在水中除作用于微生物外,还可与其他有机或无机类化合物起氧化作用。因此水质污染越严重,耗氯量越大。水中的余氯量要求,应考虑污染程度及微生物种类而定。水质较清洁,无严重污染时,一般要求为0.30.5毫克/升。
用药量计算:
含氯消毒剂用量(mg)=消毒加馨效氯含量(%)X水量(L)
例如:设水量为300升,加氯量为1.6毫克/升,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5%,则消毒时需加漂白粉量为:
漂白粉用量(mg)==300=192025%
消毒300升水需加含有效氯25的漂白粉1920毫克(1.9克),在无法准确测定余氯量或药物的有效氯含量时,消毒以大肠杆菌为指标的水,其用药量可用五杯法进行测定。
加完静止30分钟,加3滴碘化钾淀粉溶液,5分钟后,观察各杯所呈现的颜色,呈浅蓝色的一杯所加1:10000漂白粉溶液毫升数,即为每立方米水所需加的漂白粉的克数。如颜色过浓或过淡,则应减少或增加漂白粉浓度,重新进行测定,但加药量应随漂白粉溶液浓度的改变按比例折算。例如:加人1:10000漂白粉溶液第四杯呈浅蓝色,则应加漂白粉量为4g/m3。如用1:5000漂白粉溶液时也是第四杯呈浅蓝色,则应加漂白粉量为8g/m3。
以上为常氯消毒法。超氯消毒法则用药量比常氯消毒大数倍至数十倍,多用于紧急情况及水源严重污染时。消毒时,如无条件测需氯量,可先加一定量消毒药,搅拌经5—10分钟后,检查有无强烈氯臭,如无,再加第一次药量的25%50%,经5—10分钟,如仍无强烈氯味,可再加药,直到有氯味止。水中余氯量超过0.5毫克/升时,即有明显氯臭。这样的水需经脱氯处理方可饮用。
常用脱氯方法有活性炭吸附过滤和药物中和。
活性炭吸附过滤法:在滤器中放一层活性炭,当水经过可将剩余氯除去。用量约为水量(容积)的1/25。用木炭砸碎洗净后亦可用于过滤吸附。
硫代硫酸钠中和法:所用硫代硫酸钠的量为余氯量的1.8—7.1倍,具体用量通过试验决定。
亚硫酸钠中和法:亚硫酸钠用量约为余氯量的3.5倍。
消毒井水时,冬季每天投药一次,夏季每天2—3次。也可用一带小孔容器(塑料袋、竹筒、陶罐等)装人每日消毒所需漂白粉的20—30倍,可持续消毒10—20天。
2.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被称为第四代消毒剂’是—H0推荐的处理饮用水最安全的化学药剂,是消毒剂的更新换代产品。
自从20世纪70年代报告用氯消毒的水中形成的三氯甲烷有致癌作用以来,世界各地研究和应用二氧化氯消毒水的水厂不断增多。在消毒、去味、除铁等许多方面都比氯效果好,而且不产生三氯甲烷类致癌物质。它消毒水时,受水PH的影响很小,而且高pH值时杀病毒、细菌的作用更好。在劣质水的杀菌效果比氯高得多。据报道,2毫克/升二氧化氯30秒可完全杀灭废水中的大肠杆菌(剩余量为1毫克/升)。还有报道,在进行杀灭大肠杆菌的试验中,二氧化氯用量0.25毫克/升,只需21秒,需2.5分钟可杀灭大肠杆菌99.9%。杀灭水中枯草杆菌芽孢99.9%,只需1毫克/升,5分钟,而用氯需3.5毫克/升。杀灭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二氧化氯用量为0.08毫克/升,与氯0.25毫克/升或臭氧0.15毫克/升效果是一样的。
3.臭氧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其杀菌速度比氯快6003000倍。目前主要用于对饮水的消毒、空气消毒和食品的保鲜等。
一般饮用水的消毒处理程序为,当水的浑浊度在5度以下时,可采用:原水!过滤!调节池!臭氧消毒!用户。对于浑浊的水,则应先经混凝沉淀后再经过滤池、调节池处理,然后用臭氧消毒。如果要得到洁净度更高一级的或无菌的水,则应在混凝阶段和过滤、调节处理之后,两次加臭氧处理。在混凝阶段加臭氧的目的是使水中的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掉,通过混凝而将其除去。
臭氧消毒方法,通常多以干燥空气或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中的高压电场制备臭氧。近年来也有以全卤代烃作为吸收液制备臭氧。这种方法制备的臭氧可将臭氧溶于吸收液加压贮于钢瓶,消毒时,将溶有臭氧的吸收液与水充分混合即可。一般加臭氧量0.5—1.5毫克/升,作用5分钟,水中保持剩余臭氧浓度应在0.1一0.5毫克/升,对于污染严重的水,加臭氧量应在36毫克/升。
近年来有人研制了电解水产生03的臭氧发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且重量轻,无噪声,产物中无有害的氮化物,耗电量少,可直接用于饮用水消毒,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游泳池水消毒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通过游泳池水可以传播细菌和病毒病。近年来国外从游泳池水中分离到病毒。国内也有人从游泳池内分离出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而分离出病毒的游泳池均未检出余氯。游泳池使用氯处理过的自来水仍是不安全的,必须自备消毒设施,使水中消毒剂保持一定水平,才能保证游泳者的健康。
游泳池水比较固定,水体反复受污染,游泳池水消毒的特点是使用剂量大,接触时间长,要求消毒剂对眼无刺激性,因此可以采用连续消毒法或间歇性消毒法消毒。
1.含氯制剂消毒
游泳池水一般使用次氯酸钠或氯气进行消毒。若露天游泳池,最好加人少量铜盐以防止藻类滋生,用铜量5毫克/升。城市游泳池或自建游泳池,每月可按1000吨水加入硫酸铜0.5一1.0千克。
游泳池水用氯气消毒最好是用栗将氯化水溶液注人。若用次氯酸钠消毒,最好用定量栗注人,游泳池水始终保持有0.30.5毫克/升的余氯。
氯消毒也能阻止藻类的滋生,从而使水透明。但若加氯量太多,不但水中有氯味,而且对眼睛有刺激作用。
2.臭氧消毒
供比赛用的游泳池可以用臭氧消毒。用臭氧消毒,投加剂量为消毒5分钟水中剩余臭氧量不得低于0.2毫克/升。
三、浴池水的消毒
浴池洗澡用水含有大量假单胞菌、黄杆菌、不动杆菌、克雷氏菌、沙雷氏菌和霉菌等。能引起多种传染病,可危及皮肤、眼、耳、鼻和咽喉黏膜。因此,公共卫生专家不主张使用公共浴池,主张用淋浴。但这只是建议,还没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因此对浴池水的消毒仍是必要的。
1.氯制剂消毒
对池水不是一次性投药,而是要有间隔的多次投药才能维持杀菌作用。如果以10m3池水计算,每次需投加10%次氯酸钠500毫升,并且每隔2h投放一次,使余氯保持在0.40.8毫克/升。为了降低池水的浊度,还要投放硫酸铜,每次15—20克,一天投放3次,基本可以使浊度保持在30度。
2.溴消毒
溴可用于浴池水的消毒。用溴消毒,余溴量达4mg/L以上,能有效地杀灭水中的肠道细菌。
(第四节)公共场所空气的消毒
一、公共场所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以住宿场所为例,住宿场所的客房内空气污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人尘、致病性微生物和某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1氧化碳
住宿客房内的一氧化碳主要来自客人的吸烟、锅炉房、餐厅中的一氧化碳、马路上汽车尾气放出的一氧化碳也能进人室内。北方冬季住宿客房如用煤炉取暖,室内的一氧化碳污染更为严重。
2.二氧化碳
人的呼吸和吸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当客房内居住密度过大和人群活动频繁时,二氧化碳会明显增高。此外,外环境污染源如工厂烟尘、汽车尾气等也能影响到客房。
3.可吸入颗粒物
人的频繁活动,以及衣物、卧具的抖动,吸烟等都能导致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增高。外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室内,也是导致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4.空气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