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2940800000001

第1章 回归常识(1)

文/陈思进

First Things First(首先),在当今社会,除非你的生活能够远离金钱,否则不管你喜不喜欢,人人都需要关注财经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更要关注国际的。因为这些年来地球越来越小,全球经济已一体化,真可谓我们生活在一个村——地球村里,任何地方发生的财经事件,都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你如何理财,或者说得更明白一些,直接关系到你钱包的大小。

然而,每天,甚至每时每刻,财经新闻铺天盖地,我们该关注哪一些呢?

记得刚到美国时,留意到那时国内播报的新闻一般都是特大喜讯、好消息什么的,而在美国打开电视,播报的新闻,所谓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不是杀人就是放火,不是抢银行就是盗汽车,而财经新闻则不是失业率又高了,就是股市又跌了等。于是在大众传播学的课堂上,我忍不住请教了教授。他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社会稳定是常态,这样的新闻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杀人、放火这类非常态事件,才会被当做新闻报道出来。新闻就是要报忧不报喜,因为喜本该是常态,不足挂齿。”所以美国有一句俗语: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

其实看财经新闻也一样,大家要特别留意坏消息,“好消息”根本不用去听,因为“好”是常态,是应该的,比如生产力提高啦,GDP和人均收入都提高啦,在一个和平的社会中,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做到这些是应该的。同时,任何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即使在“好消息”中,我们也必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其“坏”的一面。以此来推论,我们对于“坏消息”就更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了,所谓Wishing for the best, preparing for the worst(作最好的许愿,作最坏的准备)。

中产阶级离穷人只有三个月

多年来,美国人好日子过惯了,太乐观了,他们向来Wishing for the be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best。他们不懂何谓“积谷防饥”,更不明白什么叫“未雨绸缪”,平时的积蓄最多只够花三个月,即“中产阶级离穷人只有三个月”。因为银行的房贷只要违约三个月,就将被投放到市场中去“法拍”。于是这次金融危机一来,有几百万“乐观的”美国人失去了家园,给我们上了一堂形象生动的课。

那么,我们如何来读懂财经新闻呢?

如前所述,美国的新闻,特别是所谓的Breaking News,不是杀人就是放火。刚进华尔街时,我的顶头上司被法院随机挑中,当选为一起杀人案的陪审团候选人。在美国,每一个公民都有做陪审员的义务,一旦被选上就必须去,十天半月不能上班,公司不能扣薪资。没想到隔了一天,老板就回来上班了,说是没有被选上。因为那个犯罪嫌疑人是西班牙血统的南美人,而我的顶头上司也是西班牙裔,需要避嫌。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屁股决定大脑,立场决定观点”。

我的顶头上司落选了,闲聊时问起陪审团的筛选过程才知道,挑选陪审团人选,一般来说有两类人是选不上的:一类是高学历的所谓“精英人才”,包括博士、专家和教授;另一类尤其重要,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关系。举例来说,假如犯罪嫌疑人是古巴人,那么古巴人(甚至古巴裔)就选不上了,唯恐陪审团成员嘴下留情;如果犯罪嫌疑人是伊拉克人,那么伊朗人也选不上,生怕你会借机公报私仇。

第二类人选不上可以理解,但为何高学历的精英也不能当选陪审员呢?这就是英国制定的Common law(普通法)的基本原则,陪审员只要有Common sense(常识)即可。这是多么合情合理的原则啊!因为专家、学者和教授的大脑太复杂了,研究的问题太纵深了,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识。举例来说,按中国的法律,蓄意杀人该偿命,这是文盲都知道的常识。那么现在要问:故意杀人犯药家鑫该不该判死刑?只要被问及的不是药家鑫的亲朋好友或利益攸关者,本来应该都会回答“该杀”,绝对不会说什么因为激情犯罪可以获轻刑;更绝对不会为药家鑫去求情。有必要去分析药家鑫为何会成为魔鬼、为何超越了伦理底线吗?这里必须指出,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至于这么复杂吗?杀人偿命,就这么简单。

金钱管理上,专业人士未必高于门外汉

其实读懂财经新闻和甄选陪审团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一,用常识去判断;第二,对新闻中发表观点的人作一些背景调查,看看此人与新闻事件是否有“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冲突)”,以此来加以判断,该正听,还是反听,抑或根本就不能听。这里可以借用巴菲特的名言:“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高于门外汉,但在金钱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

现在主流对于财经金融的分析似乎已失去了常识,而我在所有文章里都有一个“核心”,就是脱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常识。如果非要提高到经济理论上来说,也应该回归到传统经济学。这些年来,好些金融专业人员失去了常识,已经被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弄得晕头转向了。金融危机一次接一次(美国这200年来,大小金融危机达135次),伤及的绝大多数是普通百姓。

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很重要

那么普通百姓要怎样投资,才能确保自己的财富不受侵蚀?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只要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阅读财经新闻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容易去跟风操作了。

举例来说: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有人传说,某某人前几年买了一套房子,这些年涨了好几倍;某某人炒股半年买了套豪宅;某某人前些年购入的黄金,这两年又涨了两倍。羡慕吗,那就赶紧跟着上吗?且慢!当你明白但凡低买高卖均属于投机的话,你就不会跌入“羊群效应”中。因为投机市场是十个人进去,一个人赚,二人打平,七个人亏(二八定律在金钱上成为一二七定律)。正因为前面的炒家有人大赚,假如轻易地盲从,人云亦云,就将陷入骗局,导致投资失败,成为最后的傻瓜!

那么投资和投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产品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换句话来说,投机是一种零和游戏(不计算交易成本和税收,亏损的钱和赚取的钱之和为零)。

假设你买入一个金融产品后,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抑或是房子,只要是希望回报来自买卖时的不同价位(做多时的先低买,后高卖;做空时的先高卖,后低买),就属于投机;而如果你是指望这个产品能不停地产生收入(如上市企业生产出来的财富),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红(欧美股市中绝大多数股票都有分红)、债券的定期Coupon(票息),或者房租收入等,这就是投资,不属于零和游戏的范畴。但是在中国,股市中的股票基本上都不分红,那么在中国进入股市基本上都属于投机操作,一种零和游戏而已,不过是这个炒股者的回报来自另一个炒股者的亏损,也就是低买高卖,属于最典型的市场投机。

再比如人们喜爱的黄金,由于黄金在工业上已有替代品,所以黄金本身不再能产生财富,所以买卖黄金也纯属投机;另外,所有金融衍生证券也都不会产生财富,是典型的零和游戏,因此投入金融衍生产品,自然也是投机行为。

弄懂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读者就可以自己分析了。如国内最热衷的购房行为,如果是希望得到稳定的租金收入,就属于投资。假如购房仅仅是期望低买高卖,那就是投机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投资和投机(英文是Investment和Speculation)在金融领域并无褒贬之分,只是回报的来源不同而已。投机不会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不会增大市场的蛋糕;只有投资才会创造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