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星光: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施星灿的奉献人生
2948500000010

第10章 勤俭本色(1)

施星灿的养女施继革,后更名为施丽蓉,早已长大成人,学校毕业后成为利川市地税局的一名税收管理员,主要工作是在办税服务厅从事窗口的纳税服务业务,已在办税服务厅工作10多年。受父亲的影响,她工作认真,业务熟练,从没有和纳税人发生过争吵,平时也很节俭。

提起父亲,施丽蓉掩饰不住感恩和钦敬之情。“爸爸本是江苏人,但是在利川工作生活了近50年,可以说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利川这片土地。爸爸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亲历了三次战役,在炮火中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了他对党的坚定信仰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曾经在阵地上冻晕了三天三夜,是战友们用冰雪把他搓了回来,还留下了心脏病、支气管炎等病痛。爸爸曾经几次立功,也正是那些勋章坚定了他一辈子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部队复员后,他用无悔的选择证明了对党许下的誓言。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说服母亲,毅然来到了利川的大山之中。几十年来,父亲的血脉和情感已融入利川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施丽蓉介绍父亲时,显得十分激动和骄傲。

施星灿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了,但他对军人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始终保持着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常常是穿着军服、戴着军帽、唱着军歌。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最朴素的本色。他淡泊名利,大爱无疆。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也许一般人不会相信,施星灿总是把钱捐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且去缴纳特殊党费,但自己仍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套住了30年近70平方米的房子几乎是他一生的全部财产。房子里面,除了一些他的衣服、军功章、学习日记本和几件破旧家具外,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床还是上世纪80年代手工做的木架子,他所有的衣服仅用一口木箱就能盛下,他穿的衣服,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从里面看,就像“百衲衣”。他的衣物里,时间最长的,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两套衣裤,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记忆中,这些衣服缝缝补补很多次。以前他妻子周秀兰为他缝补时,总会轻轻地摇头和叹息。这几年,施丽蓉接过妈妈手中的针线活,习惯性地为父亲料理。有时候,看到那些破旧的衣服,施丽蓉真想扔掉,免得别人说做女儿的对老人照顾不好!但是细想起来,这却是父亲的情感忆念,是他舒心的生活方式,她还是应该尊重他。她从这些洗得发白、破洞连连的衣服上面,看到了父亲骨子里面的精、气、神,感悟着他简朴、清正的品格,就像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教育着她在这样一个崇尚物欲的时代,静守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去坚守他那一份信念。

施星灿对女儿总是特别严格,施丽蓉上小学时,用的是他自己当兵时的一个挎包,就是那种黄色的帆布挎包。其实使用的时候,已经洗成了白色,破旧不堪了。作为一个女孩子,本来就爱美,加上看到同学们都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自卑和嫌怨的心情总会有,施丽蓉好几次都央求父亲给他换一个,可施星灿总是说:这个很好,耐用,背这个书包光荣!在他的坚持下,那个黄色帆布书包一直陪伴施丽蓉到小学毕业。

作为一个离休干部,施星灿到2013年的工资仅2240元,但这不是政策没执行到位,而是施星灿一次次主动放弃调资形成的,他说要把机会让给别人,也给国家节约点钱,自己已经够用了。

施星灿爱人去世后,女儿施丽蓉有时会找家政帮忙照顾一下父亲。在施星灿家做过家政的杨碧桃讲:老人吃饭的样子,完全像是一个饿极了才找到一碗饭吃的孩子。吃剩的饭菜,除非坏了,否则他是不肯倒掉的。如果女儿外孙要倒掉饭菜,他会说:树根草皮都能吃,这不很好吗?杨碧桃说,每次去买菜,施星灿总是在快要散场的时候才去菜市场,买那些发黄的、发蔫的尾菜。他说,那些菜便宜,洗干净了都一样。做饭之后,老人都要去厨房,看看有没有菜叶被扔掉,如果有,他也不责备人,只是悄悄地捡起来放在菜篮子里。平时在家吃饭,饭桌上掉了一粒饭,他总会捡起来吃下去。看到孩子把饭洒落到餐桌上,总不愿意捡起来吃时,他就放进自己的嘴里。菜吃完了,如果盘子里还有油,他就加点饭把油都沾掉吃了,然后倒点开水在碗里,涮一涮,喝完,碗里就像刚洗过一样,连一粒油珠都不剩下。

一次,施星灿8岁读小学二年级的外孙吃饭时碗里剩几粒米没有吃干净,被施星灿发现,施星灿把碗接过来,硬是把剩下的几粒饭吃完,年幼的外孙看到外公将自己没吃完的剩饭吃完,好奇地问:“外公,你怎么这么节约呀?”施星灿笑着回答:“抗美援朝的时候没有吃的,我们还吃过树皮,吃过草,那味道真难受!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多可惜。”

外孙不解地问:“你们那个年代穷、苦,我听说过,我也从书上看到过,听说那个时候很多人没得吃、穿,很多人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裤子,是不是真的?”

“那当然,我打过几次仗,到最穷的地方工作过,那个时候吃饭都成问题,经常看到一些小朋友饿得大哭,现在条件好了,吃的穿的都有,但也不能浪费,浪费是不好的习惯。”

“你们那个年代不同,我晓得你们那个年代的人都很节约,我们不是你们那个年代的人,现在富了也不要那么抠门吧?”外孙不屑一顾。

“这可不是抠门,浪费是品德问题,别小看一顿不多,经常浪费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目,浪费粮食的人不聪明,也不会受人尊敬,相反,会受到指责。”施星灿深情地教育外孙。

在施星灿的教育引导下,外孙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施星灿的邻居、同志都记得一个镜头:一个老人,一只手拿着一个白馒头,一只手端着一杯白开水,一口一口细嚼慢咽,一边吃一边看报纸。这个人就是施星灿。如果从工资待遇方面考虑,施星灿的生活应该处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但看到他的吃穿起居,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家庭生活困难的人。

利川市国税局原副局长王利中因工作关系,和施星灿经常见面,常劝施星灿要加强营养注意身体健康,施星灿总是对王利中说:“小王,吃馒头帮助消化,馒头营养好,又可以治胃病,又可以饱肚子。战争年代连馒头都没有吃的,现在吃馒头还是不错的。”王利中见说不动施星灿,就给施星灿的爱人周秀兰做工作,要她多给施星灿改善生活,周秀兰却说:“他就是这个生活习惯,生怕浪费一点。”刚开始谁也不理解,但是,通过施星灿很多举动,才知道他厉行节约的动机,原来是要用节约的资金去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一次,退休后的施星灿到利川市财政局门卫室看报纸,一边看报纸,一边嚼馒头,一不小心馒头掉到地上,施星灿立即将馒头捡起来,擦干馒头上的灰尘继续吃起来,坐在一旁的门卫关心地问:“施老革命,你的馒头掉到地上了,把它扔到垃圾桶里算了,不需要再捡起来吃,是我的话,我早就把它扔了。”

“捡起来擦干灰尘还可以吃,我扛过枪,打过仗,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过,吃过苦,也看到过农民受苦的日子,浪费了太可惜。”施星灿一番话,门卫也受到教育。

工作闲暇之余,施星灿修身极好,他不打牌、不赌博、不抽烟、不喝酒,几乎找不出一点不良嗜好。他经常说:“对生活不能要求太高,对工作不能要求太低。节俭并不是因为缺钱花,而是因为我们根本不应该丢掉这样一份传统美德。有些不良嗜好不仅费钱,而且损害身体,败坏品行,一定不要学。”在工作上,他能吃苦、态度好,数十年里大家从没见过、听说过施星灿对谁发过火,也从没听见过他抱怨过什么,即使对不交税、态度蛮横的纳税人也只是通过无数次的耐心教育解释做工作,从不吼骂,也从不罚款。

施星灿的经历和对工作的勤恳,让每一位了解他的人油然而生敬意。这位从战场上归来的功臣,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荣誉里,而是重新选择了一片贫瘠的土壤,扎下根来,不断成长,默默地将青春之花、生命之果奉献给这里的人民。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淡泊名利的,对工作孜孜追求,对自己很少关心,施星灿正是一辈子都践行这种信念的人。施星灿有一件已经60岁“高龄”的黄色卡其布上衣,是刚参军时发的衣服。施星灿不喜欢买新衣服,袜子穿了很多年穿出了窟窿,都舍不得扔掉。看着那些实在不能再穿的袜子,施丽蓉悄悄地将最破旧的拿出去扔了,老人再也找不见,才作罢。还有一条蓝色布裤,是刚转业那年买的,已经穿了47年。那件深黄色的衣服经过数十年漂洗,早已经泛白,衣领和袖口布满细细密密的针脚,那是补过的痕迹。而那条深蓝色的布裤,臀部和两边膝盖部位都已经补过很多次了,无声地记述着老人俭朴奋进的一生。

就是后来,施星灿退休后住院了,他的病床上还是搭着一件绿色军用背心,从外面看还稍微好一些,但是里子已经补了很多补丁。作为一名离休干部,不住单间,放弃特殊待遇,住在四五个病人拥挤的病房内,这和人们心目中离休干部的待遇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