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8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全国解放战争已全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指日可待。一些国民党将领审时度势,不断向解放军弃甲投诚。也就在这一年,傅作义将军在北平率部起义,被逼着穿上军装的施星灿就在傅作义的部队里,在傅作义的深明大义之下,施星灿也从一名国民党军人,变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投入到人民的怀抱。
进入解放军的部队后,施星灿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196师587团3营12连,且是一名机枪手。改编后不久,部队被派往太原作战。部队从北平向山西太原进军,经过两天的步行,顺利到达目的地。施星灿不仅全速跟着部队进军,而且扛着满满一箱子弹。找到了光明的施星灿浑身就像有使不完的劲,作战勇敢,随大部队很快解放了太原,在参加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战斗中,他被记小功一次(相当于现在的三等功)。
加入解放军,施星灿就像走在沙漠的人见到了甘泉、黑夜跋涉的人见到了光明一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决心要勇敢战斗、努力工作,报答恩情。早在抗战时期,只有十几岁的他便与苏北的新四军官兵有过接触,共产党待人真诚、关心群众的优良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作为劳苦大众的一员,他终于找到了正路,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地工作和生活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那个晚上,他几乎一夜没有合眼,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暖流在涌动。是啊,北平解放了,古都终于可以免受战火的摧残,而且自己和很多穷苦出生的兄弟也不用白白送命,这些曾经被国民党反动派蒙蔽的军人终于看到了光明。那一夜,施星灿辗转难眠,他急切地把这一消息写信告诉远在江苏的亲人。亲人收到施星灿的信后非常高兴,并托人回信转告他,家乡也解放了,家里分了田地,全家都翻身做了主人,不再遭受内战的折磨,也不再给地主做牛做马了,一家人自己种田过日子,舒心又惬意。亲人叮嘱施星灿一定要听共产党的话,跟着共产党走。施星灿听到家人平安健康的消息,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看到家人的叮嘱,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里好好干,干个名堂出来,不给家乡父老丢脸。
二
1950年,是中国不同寻常的一年,也是施星灿实现人生转折最重要的一年。
这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将战火从朝鲜本土烧到中国的鸭绿江边。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奉命开赴朝鲜作战。施星灿积极请战,幸运地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在入朝作战的三年烽火岁月中,施星灿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在战场上,他视死如归,英勇杀敌,参加多次大小战斗。他所在的部队常年转战于黑山白水之间,不断给美韩联军以沉重打击,他本人也因杀敌有功而受到部队多次嘉奖。
朝鲜战场的每个日日夜夜,在施星灿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1952年的一场战役,使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因为在那一次战斗中,他25岁的年轻生命险些留在异国他乡。
战争全面打响后,施星灿所在的587团12连负责坚守523高地的任务。这个高地位置至关重要,直接关系整个战役的成败。首长强调,在大部队发起总攻之前,他们连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守住阵地,一定要防止敌人抢占高地,阻断我军前进之路。施星灿和战友们心里默默地宣誓:人在阵地在!12月的朝鲜大地,正是隆冬季节,冰冷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四处白茫茫一片,寒风呼啸刺骨,气温早已降至零下15℃,滴水成冰,和施星灿的老家江苏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攻守战斗于12月31日打响,炮火一响,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为了使阴谋得逞,敌人一次又一次发起疯狂反扑,都被施星灿所在连队打退。那时候,饥饿与寒冷考验着每一位战士。施星灿和战友们躺在战壕里,肚子一整天没进食,随身携带的水也早已喝完,他们的脸和嘴唇都变得青紫干裂,全身均已挂彩,鲜血从头上、手臂上的伤口上浸出来,很快凝结成了一粒粒暗红色的冰珠子。施星灿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阻击敌人了,炮火稍微停了下来,他挣扎着站起来,抬头远望,四周一团雾气,10米开外看不清任何物体。这一瞬间,时间似乎被凝固,山野变得异常寂静,他身边的五个战友已停止了呼吸。三天三夜,全连不知牺牲了多少战士,他只感觉到全连好像就自己一个人还活着,四周的战友都没有了声响。此刻,他却变得更加坚强,他没工夫细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退敌人的进攻,给死去的战友报仇。
突然,施星灿猛地听见一声高喊:“敌人冲上来了,快给我狠狠地打呀!”他对这声音太熟悉了,那是他们排长的声音,那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却铿锵有力。施星灿精神大振,随着排长的一声令下,施星灿本能地睁大眼睛,从战壕里一跃而起,抓起一颗颗手榴弹就朝敌群掷去,随即操起机枪开始扫射,一颗炮弹呼啸着在他身边爆炸了……
不知过了多久,当施星灿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志愿军战地医院的病床上,浑身缠满了绷带。原来自己被炸晕了,负了重伤,被后来增援的战友抬了下来,正在治疗。他不顾全身的疼痛,从床上支起缠满纱布的头,迫不及待地追问起前来探望他的团首长关于战斗的进展和战友们的生死情况……团首长告诉他,金城战役中,因为他所在的连誓死守住阵地,为大部队发起最后的总攻赢得了时间,我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团首长也悲痛地告诉施星灿,他所在的12连仅三个人幸存下来,其余战友全部壮烈牺牲,一百多位战友的英魂永远长眠在异国土地上。听到这里,伤心的泪水从这位刚强汉子的脸上流下来,久久没有停止。施星灿在心里呼唤着一个个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的名字,可无论他怎么呼唤,都听不到战友们的声音了,他知道,这些可敬可爱的兄弟永远离开了他,永远不会回来了。他们的忠魂永远沉睡在白山黑水的朝鲜大地上,他在心中默默地为战友们祝福祈祷。
1953年7月,持续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打退了所谓的“联合国军”,施星灿所在的12连在师部召开的祝捷庆功大会上荣获集体特等功,施星灿个人也因为杀敌有功受到嘉奖。之后不久,他还十分荣幸地受到了朝鲜最高统帅***将军的接见,并被授予“军功章”。这年11月,施星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再一次唱着雄浑高亢的志愿军军歌,施星灿和他的战友们告别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跨过鸭绿江,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
三
施星灿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某部服役。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满腔热情,施星灿又全身心投入更加火热的革命工作中。而且让施星灿更加高兴的是,自己被推荐到文化学校补习。施星灿,在浑身沾满硝烟后,终于圆了读书梦。
1954年4月8日,是施星灿无法忘怀的日子。这天,他从军区文化补习学校顺利结业了。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施星灿更加坚定了理想,选定了革命人生。
学习期间,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施星灿不知坚持苦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由于基础差,学习起床很难,但是,施星灿却敢于吃苦,发扬战场上的拼搏精神,白天学习,晚上在煤油灯下加班加点看书,经常一看就到了深夜,看不懂的就做记号,白天问老师,问同事。有时夜里,施星灿静静地看书学习,老鼠蹦到他看书的桌子上他都没有察觉。几个月时间,施星灿做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学到了很多业务知识。经过童年的磨难,后来又一直扛枪,这时施星灿才真正感受到读书学习的幸福。
由于他在文化学习期间的出色表现和优异成绩,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军区196师作战处警卫排工作,这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特殊岗位。可施星灿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施星灿非常清楚,这既是部队首长的信任,又是关心他的结果。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做出一番成绩,报答组织上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怀。从那时起,施星灿工作更加投入和执着,对党的关怀也更加感恩。
在师部机关工作的施星灿,除尽心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苦学军事理论,苦练军事本领,刻苦钻研军事作战技术。他把自己撰写的心得体会当作提高自己文化修养和军事理论水平的主要武器,将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编成集子,常常带在身边,一有空,就摸出来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激励自己。几十年过去了,这本军事训练的小册子仍保存得十分完好,是被施星灿视为宝贝的几件物品之一,成为他引以为骄傲与自豪的红色记忆。
1955年,部队开展集训,施星灿被587团领导指定为集训教练。施星灿白天教战士们训练军事技术,晚上,教战士们学习军事理论。战士们都知道施星灿关心人,喜欢帮助人。在一次训练中,团队的一位战士因训练量过大,不慎扭伤了韧带,施星灿不顾训练的劳累,背着战士到医院疗伤。事后这位战士说:施教练对我们真是太好了,看我们团队有没有战斗力,从施教练身上就能体现出来。”施星灿由于指导有方,全团官兵勤学苦练,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好成绩,施星灿因此又受到部队嘉奖。
这年10月,施星灿跟随过去入朝作战的部队开进北京军区的一处军垦农场从事生产劳动。
去农场工作,还有一段小插曲:那年,施星灿入朝作战的整个587团,全都开赴北京军垦农场屯垦。当时消息封锁很严密,事前,身在师部作战处工作的施星灿一点也不知道,更加令他没想到的是,屯垦的名单里没有自己的名字,直到部队临出发时他的一个战友才告诉他这件事。
听到这个消息,待在机关的施星灿坐不住了。他特地向组织递交一份《请战书》,要求到最艰苦的农场开荒种地,为部队提供给养,为守卫祖国边防做贡献。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是农民出身,对种庄稼很在行。他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随时出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可让施星灿没想到的是,他的第一份申请竟遭到拒绝。师首长的理由很简单,他是一名伤兵,吃不消军垦农场繁重的体力劳动。再说,像他这样的“秀才”,师部作战处缺不了他。但性格倔强的施星灿没有气馁,他暗暗下定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定要到军垦农场去。于是,第二封《请战书》又送到师首长的桌上,刚送上去又被退回来。铁了心的施星灿就是一头“犟驴子”,犟起来,十匹马都拉不回来。他又把第三封《请战书》送上去。不过这次施星灿改变了方式,他站在师首长的办公桌前不走,明确地向师首长表示,不批准他的请战要求,他就不离开首长,首长走一步,他跟着一步。没想到施星灿这一招“耍赖”的办法还真是奏效。师首长被他坚定果敢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念感动了,终于在他的第三封《请战书》上签下“同意去军垦农场”几个字。施星灿怀揣着新的希望离开机关。三封《请战书》终于把他推到没有硝烟,但却极其艰苦、边远的军垦农场。
从此,他就像扎根荒原的那一棵棵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一次把自己的根深深植在那片充满神奇的荒原上,用他平凡而闪光的青春谱写着一名革命军人乐于奉献、矢志不渝的绚丽人生,草枯草荣,春去秋来,这一干就是十年。
在远离都市的沙漠边陲,在充满神奇的荒原草滩,施星灿用他的坚守和赤胆忠心,与战友们一边开疆拓土,一边守卫边防,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业绩。春天,同战友们一起开挖渠道,疏通河道,翻弄泥土;夏天,在酷热难耐的蓝天下锄草浇水;秋天,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收获丰收的喜悦;冬天,在零下10℃的冰天雪地巡逻放哨,时刻准备消灭胆敢入侵的进犯之敌。不几年,军垦农场就成为北京军区的红旗单位,一颗璀璨的塞北名珠,傲然屹立于华夏大地的荒漠之上。施星灿和他的战友们一道,无怨无悔地弹奏着充满野趣芳香的四季交响乐,把那一片饱含深情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悉心呵护。
施星灿也许是泥土上长出的儿女,有了泥土的滋润,更加茁壮成长。在军垦农场的岁月里,施星灿个人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十年里,他由一名排长成长为副连长,随后又提拔为连指导员,五次立功获奖,四年被评为垦区标兵,多次被军区通报表彰,这些荣誉,也更加坚定他服务祖国,报效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更加可喜的是,在军垦农场,施星仙不仅收获诸多荣誉,还收获了伴随他一生的珍贵爱情。每次想到这些,施星灿更加觉得自己当初的三份《请战书》写得值,自豪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