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2959100000006

第6章 收与支(2)

大多数年轻人喜欢逛街购物,且很难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正由于此,我们在逛街之前要想好准备购买哪些商品,大约花销多少,同时不要带太多现金,消费时也不要随意刷卡。此外还要学会货比三家,讨价还价。从表面上看,这样做似乎有点“小气”,其实是一种成熟的消费经验。

(4)不可过度玩乐

有些人的交际圈子非常广泛,他们喜欢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这样一来势必会支出大笔金额。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适当地玩乐和交际是应该的,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工作之余,千万不要将大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电影院、歌舞厅。玩乐的时间久了,不但丧志,而且会让我们钱包里的钱越来越少。如果实在无事可做,最好在业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和发掘自己其他方面的特长、爱好,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日后掘金。

4.为什么涨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

垄断部门占用的资源要素租金是全体老百姓的财产,人人有份,现在完全变成垄断部门的收入。所以人家扫地的可以拿五六千块钱的工资,对不对?

——张曙光((北京大学法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工资越来越高,但“水分”越来越大。换句话说,人们的工资上涨了,但由于物价也在上涨,因此实际购买力反而不如以前了。有人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物价上涨像兔子奔跑,工资上涨像乌龟爬行”。

尽管我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最终胜利者是乌龟而不是兔子,但我们同样知道,乌龟的胜利其实是一种侥幸。只要兔子不打盹,乌龟必输无疑。而现在的情况则是:兔子非但没打盹,而且蹦跶得正欢。

与此同时,我们又常常听到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某年某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多少多少元,月平均税前工资约为多少多少元,同比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比如去年,北京市便公布,2011年全市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4627元——这个数字让大多数工薪阶层郁闷:奋斗了半天,努力了半天,居然连个平均工资都没挣到!就因为这样的数据一拔又一拔,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被增长”。

其实倒也不是工资被增长,而是别人涨了你没涨。有关专家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统计的覆盖面不够,漏统了近半数人的工资,恰恰这一部分人的工资水平又普遍低于‘体制内人员’,所以许多人才会认为工资‘被增长’了。”

也就是说,有关部门所谓的“在岗职工”,其实指的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一般来说,这些人只包括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城镇正式在岗员工。而农民工、个体户、私营和合资企业员工等,并不包括在内。对于这些并不在“职工”范围之内的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说,虽然平均工资涨了,但他们的工资却没涨多少,甚至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的工资始终原地踏步。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一段经历。

去年夏天,一位朋友的女朋友来北京看他,邀我一起吃饭,席间这位来自山西的美女骄傲地告诉我,家里正在给她运作,很快她就能成为山西某煤矿的一位正式员工了。

“你这样的去煤矿挖煤吗?”我对她的职业选择很有点儿奇怪。

“您真会开玩笑。我挖煤?煤挖我还差不多。”

“那你去那干什么?”

“挣钱啊!”

“你不会挖煤怎么赚钱?”

“你以为煤矿上都是挖煤的啊!我就不能干点文职工作吗?”

“干点文职工作倒也不错,一个月多少钱?干脆把我们也介绍过去得了!”

“我可没那么大面子,我爸说……”

尽管这位美女没有告诉我们,成为煤矿的正式职工月收入有多少,但看她那副骄傲的神情,想来待遇不菲。

如果没钱、没权,也没人,那就只能去考公务员了。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者年年超过百万,录取比例最高的职位超过4000:1。而且历史数据显示,在最近三年,投考公务员的年轻人每年递增20万,跻身行政系统的竞争势必更加白热化。用某学者的话说,明知会有残酷的竞争,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我们的青年执意为之,对此真不知要敬佩其勇气,还是继续替他们慨叹。

不过更应该慨叹的或许是那些既无法进入国企也不具备公务员考试资格的年轻人。尽管我们知道,国企也是个企业,公务员也不过是工作,但正如空姐这种服务员不能与饭店里的服务员相提并论一样,国企员工、公务员与普通员工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首先,工资待遇就差得太远。用某些人的话说,公务员的收入并非如外人想象的那样高,他们也有难以为外人道的艰辛。但人们削尖了脑袋往国企钻和公务员报考热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必定有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吸引力。

其次,公务员也好,国企也好,不仅工作体面、工资让人艳羡,而且基本上无失业之虞,抗风险能力远非其他职业能比。一般来说,只要他自己不没事找事,多学点职场生存术,国家这个大雇主便不会解雇他,他也就可以潇潇洒洒,平平稳稳过一生。

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种自己乐意的生活方式,那根本与我们无关。但某些国企员工待遇丰厚,公务员越来越多,这能与我们无关吗?用经济学家周天勇的话说,单是政府养公务员的支出,就占去了财政支出的44%,如果这个百分比能降到正常水平(15%左右),既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政府也能拿出更多的财力来反哺社会。

如果说是国企员工和公务员抢占了原本属于老百姓的蛋糕,未必全对,但至少目前,这两个族群在工资收入上远比老百姓为高,而在经济上,他们又未必比大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相反,诸如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人仍然大量存在于上述两个族群中。这让那些每天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情况以堪?

人们没法不呼唤涨工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这也不仅仅是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还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考公务员的人多了,创业的人势必就少了,年轻人都打破脑袋奔着一些所谓的“金饭碗”前仆后继,这样的社会哪有创新能力呢?

5.买的没有卖的精,远离消费陷阱

“买的没有卖的精”,经商毕竟不是“学雷锋”,生存、发展才是商家的根本目的。永远不要对商家寄予太多期望,以防被一场高明的促销活动所忽悠。

——曹建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消费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但消费并不是单纯地把钱花出去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经济学行为。可以这样说,消费就是花钱的艺术,花钱也是一门学问。当我们克制欲望,用高超的技巧节省费用的时候,就间接地使自己的财富增值了。

美国的研究者们曾经对美国身家上百万美元的富豪做过一次十分有趣的调查,结果表明,真正的富翁往往是一些低支出的人,真正有钱的富豪换房、买新车、乱花钱的次数几乎很少。他们之所以会拥有如此之多的财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时间内的收入大于支出。由此可见,要想成为有钱人,在赚钱的同时,也要学会量入为出,做一位高明的消费者。

日常生活里,许多人在消费的时候,往往是刚从一个消费陷阱走出来,又不知不觉踏进了另一个消费陷阱。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促销方式,其中就有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

(1)附带赠品

为了获得赠品去购买某款商品,这种消费方式显然不够理性。实际上,商家是把精美的赠品当成了卖出商品的“诱饵”,从而达到了“欺骗”消费者的目的。而且,那些赠品大多没有实用价值。

(2)购物返券

从使用价值上来说,返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消费者为了把返券再次消费出去,只好进一步花钱购买并没有多大用处或暂时还不用的商品,如此看来,购物返券只会让消费者手中的钱越来越少。

(3)特价商品限量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你会发现——所有的特价商品都是限量的。究其实质,商家只是利用此种方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达到增加人气的目的。所以在购物时,消费者千万不要走进商家的圈套。

(4)抽奖

任何一个商家都不是傻子,大多数商家都将中奖的概率设得非常小,有的索性就没有什么大的奖项。即使在抽奖过程中,有人抽到大奖,也是商家预先安排好的。所以,作为一名理性购物者,大可不必为了抽奖去购物。

除了以上所述,商家的设计的陷阱还有很多。在提高警惕,清醒地认识这些陷阱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掌握以下消费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