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秋冬进补好,来年生病少
2963200000003

第3章 进补之前,先养好脾和胃(1)

秋冬进补就是大吃特吃?

不,进补千万不能太着急,进补之前,先得养好脾和胃,脾胃健康了,进补才事半功倍。

早晨一碗粥,饭前一碗汤

“脾胃为后天之本”,开始进补前,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应当先喝粥、喝汤养脾胃。

进入秋冬季节以后,因为脾胃问题来看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很多老年人一到秋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有经验的医生会直接询问这些老年人近期的饮食习惯。

一般来说,他们近期的饮食大多有油腻、辛辣的偏好。有些老年人其实不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但是他们相信了一些进补的土方子,说秋天要多吃油腻的食物等,于是勉强进食,从而导致脾胃负担太重,出现了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一言以蔽之,这些老年人腹痛、腹泻,大多是进补操之过急的缘故。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们的确应当吃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这些食物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补气血。但是,这些食物也有坏处。无论是油腻还是辛辣的食物,都要先经过人的脾胃消化,才能最终起作用。这对脾胃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年轻力壮的人,脾胃强健,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不算什么。不少年轻人天一变冷立刻开始吃肉、喝酒,不仅不会觉得胃难受,没准还觉得这么吃浑身都是火气,在寒冷的天气里很是受用。但老年人就不同了,老年人身体虚弱,气血虚弱的同时大多还伴有脾胃虚弱。很多老年人平时就有消化不良的情况,在秋季,凉风吹着了肚子,就可能出现腹泻。油腻和辛辣的食物本来就不容易消化,加之老年人脾胃虚弱,更加容易消化不良。吃了油腻的补品,身体非但不能吸收营养,反而导致了脾胃的疾病,产生了腹泻之类的症状,这便是中医常说的“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在养生中是很重要的问题。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和胃主导着人体的消化功能,脾胃不好,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就无法运作,营养也吃不进去,药物也消化不了。所以,脾胃健康直接关系到后天人体的健康,是人的“后天之本”。

秋冬进补,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脾胃有没有能力承受补品。

人的脾胃在秋天时常处于虚弱的状态。《黄帝内经》云:“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脾喜燥恶湿,夏季是非常湿热的季节,保养不当很容易伤及脾胃。举个小例子:夏天人容易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偶尔贪凉,吃了大量的冷食、冰镇水果,就会出现腹泻等症状,搞得好像肠胃在夏季特别难伺候,怎么吃都不痛快一样。这就和夏季的湿热伤及脾胃有关。经过一个夏天的“折腾”,到了秋天,人很容易脾虚,特别是身体本来就虚弱的老年人。如果在这种最为虚弱的状态下,吃了很多油腻的食物,脾胃消化不了,就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了。

因此,在初秋进补之前,身体虚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应该先调养好脾胃,改变脾胃虚弱的状态之后,才能开始进补。民间俗话说:“冬令进补秋垫底。”意思就是,秋天养脾胃是冬季进补的基础,基础没打好,冬季进补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了。

对于脾胃不好的老年人来说,进入秋天后,可以先吃一些米粥养养胃。

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黄帝内经》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米可以同时给人体补充精和气。“精”和“气”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繁体的“精气”二字,其中都有一个“米”字。民间也有俗语说:“世间万物米称珍。”可见米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米还有突出的养胃功效,特别是米粥。陆游有一首称赞米粥的诗,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中医名家都认为米粥是养胃的好食物。《养生随笔》云:“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本草纲目》里说,粳米粥能“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米粥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老年人食粳米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进补功效:补中益气,平和五脏。

进补方式:米粥,可与不同食材搭配食用。

用。《养生随笔》云:“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米粥很好煮制,只要取适量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旺火烧开,然后改为小火熬制,直到粥变黏稠就可以了。粳米粥可以和很多食材一起搭配,如大枣、桂圆等传统的进补食物;也可以添加枸杞子、银杏等常用的补药;还可以在米粥中适当加入一些菜品,如豆类、瓜果等,营养更加丰富。

当天气刚刚转凉,不太热的时候,老年人可以坚持每天喝一碗大米粥,最好在早晨服用。孙思邈云:“侵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早晨喝粥,尤其养人。

除了大米粥外,其他种类的米粥也有很好的进补功效,如小米粥。《本草纲目》中说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也是上好的养胃的食物。

饭前喝一碗汤,也是保护脾胃的好办法。民间俗语说:“饭前喝汤,胜似药方。”这是很有道理的。从现代医学上来讲,先喝汤可以刺激肠胃在进食之前多分泌消化液,为进食做好准备。饭前喝汤还可以减少正餐的食量,达到“七八分饱”的健康饮食效果。

这碗汤除了注意油脂应当少一些外,其余不拘内容。可以根据口味,任意选择汤品,只要安排在饭前饮用即可。若想增强养胃的功效,可以选择有健胃功效的食材,如山药、番茄、萝卜、香菇、猪肚、大枣、白扁豆、莲子、南瓜、莲藕、山楂、鱼类等,所选范围很广。这里介绍两道比较经典的养胃汤品。

扁豆莲子汤

原料:白扁豆35克,莲子15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白扁豆和莲子肉放入锅中,加水炖煮,最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莲藕养胃汤

原料:新鲜莲藕1节,另备姜片、葱段、葱花、胡椒粉、盐各适量。

做法:莲藕洗净,切片,用盐腌制半小时,洗净;锅中放入高汤,放莲藕片、姜片、葱段,小火将莲藕炖到软烂,再加入适量盐或胡椒粉调味;莲藕炖好后,可在汤中撒入一些葱末。

只有初秋时把脾胃滋补好了,到了深秋和冬季,才能做好进补的准备。

长在地底下的食物能补脾

脾五行属土,吃山药、土豆、红薯、胡萝卜之类长在地底下的食物可以补脾。

以近几年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老年人在夏末脾胃不好是普遍现象,以至于到了这个季节来看病的老人,无论得的是什么病,我在开药前都要先询问他有没有脾胃问题。无论是让患者吃药还是食疗,都要先经过他脾胃的运化才能生效。如果患者的脾胃不好,那任何治疗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但我也遇到过脾胃很好的老人。我有一个老病号,年纪很大,虽然身体不大好,但是脾胃却特别好,不管是吃冷的还是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肠胃都不出问题。别的老人到了夏季经常腹泻,他却没有因为肠胃问题而看过病。用广告里的话说,他是“冷热酸甜,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这位老人每次来门诊看病的时候,我总要拿他当榜样,说给其他老人听:“你们都应该学习学习人家的生活习惯,什么时候你们也能有人家这样好的脾胃,你们的病都能好一半了!”

这位老人家脾胃强健的秘诀是什么呢?

他是农村人。这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村人越来越多,很多田地都荒芜了,但是这位老人还坚持自己种地,每年都能收获大量的蔬菜和粮食。老人守着土地,吃着土地,日常的饮食就以田地产出的蔬菜瓜果为主。同那些天天大鱼大肉的城里老人相比,这位老人的饮食习惯更加健康,身体也就比城里的老人更好了。

但喜欢吃蔬菜瓜果还不一定就能调养好脾胃。因为有些蔬菜虽然对身体有益,但多吃其实会伤到脾胃,如黄瓜、苦瓜、茄子、芹菜等。这些食物性质寒凉,在盛夏食用可以抵御湿热的天气,但是吃多了容易伤及脾胃,脾胃不佳的老人不能一次吃得太多。

那位老人之所以能有好脾胃,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无力打理全部的田地,因而在地里种了很多容易种植的块茎作物,也就是山药、土豆、红薯、胡萝卜这类长在地底下的食物。凑巧的是,这些都是健脾胃的好食材。老年人常吃这些食物,久而久之,就能拥有一副让别的老人羡慕的好脾胃。

健脾胃的食物有很多,大多数都是“长在地底下的”。这其实不是巧合,须知,自然万物,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是由大地滋养而生的。大地孕育了一切生命,大地是万物中最善于“滋养”的。从大地深处生长而成的果实,也常有滋养的功效,尤其善于滋养脾脏。脾五行属土,《黄帝内经》称为“脾土”。由于五行对应的关系,在土地中生长的食物,最能滋养脾脏。

比如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有“益肾气,健脾胃”

的功效。而且山药性平,在一年四季都适合食用,是养脾胃的佳品。从西医的角度说,山药含有淀粉糖化酶、淀粉酶等多种消化酶,可以帮助消化,治疗消化不良。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可以保护肠胃,预防胃溃疡和胃炎,因此,山药也是西医推荐的治疗肠胃疾病的最佳食物。

再如土豆,《本草纲目》认为它能“解诸药毒”,《湖南药物志》认为土豆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西医认为,土豆不仅含有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等成分,而且含有大量的粗纤维,能促进排便。土豆中含有的抗菌成分还能帮助治疗胃溃疡。

红薯和胡萝卜也是养脾胃的佳品。《本草纲目》说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说红薯可以“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胡萝卜,《本草纲目》说它“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

上述这些“长在地底下的”块茎食物都是健脾胃的好食材。

而且,这类块茎食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易于烹煮。这些食材可以在蒸或者煮后直接食用,也可以添加到各种菜肴中。很多地方的人们喜欢把山药、土豆、胡萝卜等食材和肉类一起炖煮。一是因为肉的味道鲜美,这些食材可以吸收肉的鲜味,不至于让肉味山药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进补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进补方式:煮粥,也可与肉类一起炖煮。

浪费;二是因为肉类油腻肥厚,不易于消化,对脾胃有一定的伤害,如果和健脾胃的块茎食物一起食用,能够中和对脾胃的伤害,实现合理进补的目的。

从健脾胃的角度来说,这些块茎食物最好的食用方法,还是煮粥。米粥本身就有良好的健脾胃的功效,如果能把山药、土豆、红薯、胡萝卜等食材切成小块,和米粥一起煮制,那么不仅能增加米粥的味道,还能丰富米粥的营养,加强滋养脾胃的功效。在盛夏结束之后,脾胃虚弱的老人最好能花连续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每天食用块茎食物和米粥,强健脾胃,为随后的秋冬进补做好准备。有条件的话,最好从立秋开始,整个秋天和冬天每天都能坚持食用加入块茎食材的米粥。调理脾胃是一件费工夫的事,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

保养脾胃,还要注意每顿不要吃得太饱,让脾胃多休息。

《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养性延命录》

云:“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每餐吃得过多,是导致脾胃受损的原因之一。其实,每顿吃得半饱,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吕氏春秋》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饮膳正要》云:“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每顿饭吃到半饱就应当放下碗筷,尤其是晚餐,更不应当过量食用。孙思邈云:“夜饭莫教足。”如果实在饥饿难耐,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办法,在两餐之间食用一些稀粥、水果之类的健康食品。

健脾胃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关系。前面说到的那位老人,平时要干很多农活,每天的锻炼量要大于城里的老人,这也是他脾胃较强的原因之一。秋天是养脾胃的时节,天气转凉,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老年人在滋补脾胃的同时,最好能到户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多散散步,多站一站,对健脾胃也大有好处。

“秋老虎”还没走,“贴秋膘”应等一等

民间有立秋吃肉“贴秋膘”的说法,但从科学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取。进补应当循序渐进,先调理好脾胃,然后再慢慢增加食物中的肉类。

每年快到立秋的时候,肉店里买肉的人都会多起来。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有“贴秋膘”的饮食习惯。到了立秋这一天,人们要按照习俗吃一些肥腻的食物,比如炖肉,补一补身体里缺乏的营养。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类似“贴秋膘”的习俗。

“贴秋膘”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因为夏天天热,人的食欲较低,很多人在夏天吃得太过清淡,导致体重减轻,减了很多的“膘”。所以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习惯要吃一点好的,把失去的“膘”贴回来。有不少人认为,“贴秋膘”是秋冬进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贴秋膘”的时间也很重要,必须在立秋这一天吃,才能起到进补的效果。

我的邻居一家,就非常重视“贴秋膘”“咬秋”这一类习俗,他们家每年都严格地按照这些节气安排饮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吃固定的食物。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比较热,到了立秋的时候还是酷暑难耐,他们家照例做了一大锅肉来“贴秋膘”。但因为天气太热,家里人谁都吃不下,剩了很多,还给我家送了不少。可那几天实在是太热了,结果我家也断断续续地吃了好久。

一定要在立秋这一天“贴秋膘”吗?“贴秋膘”这一天一定要吃大肉吗?我认为不必。不光是我邻居这一家,“贴秋膘”的习俗在我们本地非常流行,也有别的老人向我询问该不该在立秋“贴秋膘”。我的回答是,合理的进补方法是循序渐进,慢慢进补,不要操之过急,也不用在立秋这一天急着“贴秋膘”。

有些老人不太同意,他们认为,既然“贴秋膘”是个传统习惯,那就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听总比不听好。

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贴秋膘”的习俗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合理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起到了提醒的作用。秋冬进补对养生很重要,将“贴秋膘”固定在一个具体的日子,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吃清淡寒凉食物的盛夏已经结束,进入立秋以后,应该逐渐增加温热的食物,开始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