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只有吃肉才能进补吗?
吃肉进补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吃素也能大补。可别小看素食的能量,很多素食也有补肾、补阳的进补功效呢!
“冬有生姜,不怕风霜”,霜降之后吃点姜
民间俗语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到了霜降的时节,可以开始冬季进补,适当吃一些生姜之类的辛辣食物。
每年,我们中医门诊,都是第一个知道天气变凉的地方。
每年快到冬天的时候,年轻人还不觉得天气变冷,但一些来看病的老人,已经裹上了厚厚的棉衣,坐在屋里也是束手束脚的,生怕手脚受凉。这说明,这些老人的身体比别人更为虚弱,气血不足,对天气变冷更加敏感。根据我们的观察,每年一般到了十月份,就已经有老人开始穿上冬衣了,这也标志着,每年到了十月份以后,天气就开始转凉了。
居住在北方的朋友大概都有这个印象:一进入十月份的下半月,就开始数着日子盼着供暖了。因为这个时候,气温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是很多地区的供暖还没有开始,是一年中室内最冷的时候。尤其是身体虚弱的老人,更是经不住寒冷,很多家庭都开始使用电暖气,缓解这段时间的寒冷。
其实,按照中国的节气划分,10月下半月还没有进入冬天,阳历的10月23日到11月7日这段时间,属于“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才正式进入冬季。但是从霜降开始,气温已经大幅度下降,在生活习惯和进补规律上,已经类似于冬季。因此,我们所讲的冬季进补,其实是从霜降,而不是从立冬开始的。民间也有俗语说:“补冬不如补霜降。”闽南地区的民间谚语则说:“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这些俗语都说明,进入霜降,就可以开始冬季进补了,可以把饮食的重点放在冬季滋补养生上了。
霜降时节的天气特点是寒冷,特别是老年人,要提防寒邪伤人。夜间睡觉和白天外出的时候,应当注意保暖。最好早睡晚起,在太阳出来、温度升高后再进行户外运动。
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在霜降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手脚冰凉,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这类老年人可以多吃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栗子、山药、花生等。之前讲过,秋季进补不宜吃太多肉食。到了霜降,就可以开始多吃肉食了,如牛肉、羊肉、鱼肉等。可以把食物制作得稀烂一些,一次少吃一点,以助于消化。
“秋少辛增酸”,秋天干燥,秋季养生不宜吃辛辣的食物,但是到了冬季,可以适当吃一些辛辣的食物来驱寒,比如生姜、葱、蒜等。俗话说:“正月葱,二月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生姜为例,生姜是一种非常好的冬季养生食物。俗话说:“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孔子说过:
“不撤姜食,不多食。”这话的意思是说,孔子每顿饭一定要吃一点姜,但是也不能多吃。
要注意,秋季是不宜食姜的,《本草纲目》云:“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泻气。”孙思邈也说:“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疾,损寿减筋力。”但进入寒霜以后,则是到了吃姜的时节。
《珍珠囊》说,姜能“益脾胃,散风寒”。因为姜味辛辣,可以在体内产生热气,祛除冬季的寒气,所以受冻的病人,就可以常喝姜汤来驱寒,预防感冒等常见疾病。王安石在《字说》里曾说:“姜能疆御百邪。”他认为姜是抵御病邪的理想食物。民间也有俗话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天吃姜,正合适。
生姜还可以治疗胃受寒。如果冬天吃了寒凉的东西,或者夜间睡觉没注意保暖,腹部受凉,那么不妨吃一些生姜,可以祛除胃里的寒气。
吃姜要注意,一是冬季吃姜要去皮,二是不要在晚上吃姜。《本草纲目》上说,生姜“要热则去皮”,冬季吃姜是为了驱寒,所以要把皮去掉。
吃姜还要注意时间。所谓“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本草纲目》云:“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开发之,则违天道矣。”因此,晚上最好不要吃姜,把吃姜的时间放到早晨或者中午。俗语说:“早吃三片姜,生姜
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
进补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进补方式:生姜红枣茶,姜汁撞奶,也可在洗脚水中加入姜汁泡脚。
胜过人参汤。”就是这个道理。
除此之外,吃姜没有别的什么限制,姜有很多种吃法。
鲜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各种菜肴中,如炒菜中放入一些姜丝,或在各种炖煮菜中加入姜丝、姜块。鲜姜也可以制成姜汁撞奶、生姜红茶等滋补的饮料,还可以把姜切成细丝和茶一起泡开饮用。俗话说:“烫茶伤人,姜茶治病。”《本草纲目》云:“姜能助阳,茶能助阴,二物皆消散恶气,调和阴阳,且解湿热及酒食暑气之毒。”姜茶是非常好的滋补品。还可以在姜茶中加入红枣,做成生姜红枣茶。
生姜红枣茶
原料:生姜1块,红枣若干枚。
做法:生姜洗净,切片;红枣洗净,去核;将生姜、红枣放入杯中,冲入开水,盖上锅盖焖10分钟,放凉后就可以饮用了。
单独以姜为材料的饮食不多,南方有一道有名的小吃叫姜汁撞奶,利用姜和牛奶的化学反应,制成一道固态的小吃,香甜又有口感,在南方非常受欢迎。做好姜汁撞奶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牛奶的温度。
姜汁撞奶
原料:生姜1块,鲜奶、白糖适量。
做法:生姜洗净,削皮,榨汁,倒入大碗中;取一些鲜奶,姜汁和鲜奶的比例约为1∶8,将鲜奶煮开,加入适量白糖,然后关火;接下来,要不断搅拌牛奶,直到牛奶温度为70摄氏度左右时,倒入姜汁,如果牛奶的温度掌握得当,那么等待一段时间后牛奶就会凝固,即可食用。
姜汁还可以用来泡脚。《千金要方》说:“冬季洗足而卧,则无冷病。”睡前泡脚有助于冬季养生。乾隆皇帝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时说:“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这个“晚间一盆汤”指的就是在晚上用一盆水来泡脚。在冬季,身体虚弱的老人容易手脚冰凉,更应该在睡前泡脚。而在洗脚水中加入姜汁,能更好地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
另外,冬季要祛除寒凉,还应该做适当运动。在天气温暖的时候,适当坚持一些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加体内的阳气。
“立冬萝卜赛参汤”,冬天多吃萝卜错不了
冬天主闭藏,应当减少外出活动。俗话说:“立冬萝卜赛参汤。”冬天可以多吃一些萝卜。
锻炼是长生之道,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冬天也应该坚持锻炼。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但是,冬季锻炼要适度。有些老年人喜欢高强度的锻炼,比如在寒风中跑步、跳绳,甚至有些老年人喜欢冷水浴,喜欢冬泳,这些我都是不赞成的。
有一些患者向我咨询冬浴、冬泳适不适合他们,还向我列举了冬泳的种种好处: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但是,无论咨询的人是什么年龄,身体健不健康,我一律都回答:“不建议你参加冬浴和冬泳。”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冬浴和冬泳都是非常危险的运动。冬天寒冷,人的血管会收缩,遇到冷水的时候,血管收缩更剧烈,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尤其对于老年人,冬浴和冬泳是很危险的。此外,过强的寒冷刺激、不干净的河水,会使身体虚弱者更容易患上感冒和呼吸道炎症等疾病。身体失温,也是冬浴和冬泳的危险之一,老年人本来就气血不足,在冬季容易体温过低,如果再经受冷水浸泡,失温的风险就更高了。且不说,在野外游泳还有抽筋、溺水的危险了。
总之,中医养生注重的是“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在冬天,养生的要点是注重保温,避免寒邪入侵。冬浴和冬泳则反其道而行之,是不符合养生规律的。除非是那些已经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用科学的方法锻炼多年的冬泳爱好者,在有充分准备和保护的情况下,可以有限度地尝试,否则一律都不应该尝试冬浴和冬泳这类极端的锻炼方法。
冬浴和冬泳太极端,那在户外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总可以了吧?有些老人在冬天早早起床,六点多就到楼下做伸展运动,活动活动腿脚,然后买了早点回家吃。早睡早起,坚持锻炼,是最健康的了吧?
其实这种锻炼方法也不可取。《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闭藏”是冬季的特点。就像万物在冬天都要睡眠、休养一样,人到了冬天也应该躲起来休息,不要让阳气外泄。《黄帝内经》说在秋天应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但是到了冬天就不同了,应当“早卧晚起”,这是在告诉人们,冬季可以贪睡一些,到了太阳出来的时候再起床。这是因为在古代,取暖设备较差,太阳落山以后屋里会比较冷。如果在太阳没出来的时候就早早地起床,容易损耗自身的阳气,不利于养生。
现代人的取暖设备比古代先进了,北方的冬天一般屋里都很暖和,早起一点,在室内活动也是可以的。但室外非常寒冷,太阳没有出来之前,不应该去室外活动。在冬季,阳光是最为宝贵的东西,民间有“冬阳贵如金”的说法,一定要利用有阳光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对于冬季缺少取暖设备的南方人来说,早睡晚起更是应该遵守的养生原则,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黄帝内经》说:“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季养生,要注意保暖,“去寒就温”,不要让阳气外泄。但保暖也要有限度,不要过暖以至于出汗。不能出汗,是为了避免出汗时皮肤毛孔张开,阳气外泄。因此在冬季,应该少泡温泉、蒸桑拿,这些活动会让身体大量出汗。
《黄帝内经》说:“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如果冬季养生没能遵守以上“闭藏”的原则,就容易损害肾气。等到了春天,人就容易生气不足,精神萎靡不振。
民间俗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冬天是应当进补的时候了。冬天在饮食上,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冬季进补,可以多吃萝卜。
萝卜生长于地下,带有闭藏的性质,适合冬季养生的特点。民间俗语中有不少冬天吃萝卜的说法。有俗话说:“立冬萝卜赛参汤,不劳医生开药方。”还有的说:“常吃萝卜常喝茶,不找医生把药拿。”萝卜更有“十月萝卜小人参”“萝卜上了街,药铺取招牌”之类的美誉。
萝卜本身就是很好的滋补品。而且萝卜性味平和,多吃也不会上火。
萝卜能消食开胃,可以帮助身体消化在寒冬中吃下的过多的油腻。《本草纲目》中说萝卜是“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是可以连续吃一个冬天的好食品。
萝卜的美名有很多,除了“小人参”外,还被称为“假燕窝”。传说武则天当政时期,洛阳关东长出一个大萝卜,百姓把这个萝卜进贡给武则天。武则天龙心大悦,命令御厨用这个萝卜烹饪美食。御厨们心说,萝卜能做出什么好吃的菜肴呢?
但是武则天命令已经下了,御厨们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把这个萝卜精心烹调,做成一道美味的羹汤。武则天吃了之后,赞不绝口,称其有类似燕窝的味道。从此,萝卜也有了“假燕窝”
的美誉。尤其是古代的贵族,平时大鱼大肉吃多了,都喜欢吃一些清爽的萝卜,清新爽口,调养脾胃。萝卜是很多富贵人家青睐的日常食物。
萝卜的吃法也有很多,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加入到各种菜肴中。比如,可以放入粥中,做成萝卜粥,这是《饮膳正要》
中的一道食疗方。还可以加入山药,做成山药萝卜粥;加入香菇,做成香菇萝卜粥。可以说,萝卜在菜肴中是一种“百搭”
白萝卜
性味归经:味辛、甘,熟者性平,归肺、胃经。
进补功效:下气化痰,化积宽中。
进补方式:海带萝卜排骨汤、萝卜茶,也可与其他菜肴搭配食用。
的食物,和各种食材都能搭配。
萝卜可以做成炒菜,也可以放入炖煮菜中,还可以做成汤菜。白萝卜和海带、排骨一起炖煮,可以制成海带萝卜排骨汤。
海带萝卜排骨汤
原料:白萝卜1个,小排骨400克,另备干海带结、姜片、料酒、盐适量。
做法:干海带结洗净泡发;白萝卜洗净削皮,切块;排骨焯水;锅中加清水,放入排骨、姜片、料酒,炖煮约1个小时煮烂;加入海带结和白萝卜块,小火煮20分钟左右,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医门八法》中还记载了萝卜茶。这款茶能缓解咽喉肿痛,平时饮用也有润喉和滋补的功效。
萝卜茶
原料:白萝卜200克,白糖少许。
做法:白萝卜洗净,削皮,切成细丝,放入碗中,用热水熏蒸的方法熏热,加少许白糖,用开水冲服。
冬季最常吃的菜肴还有羊肉炖萝卜,其中羊肉温补,萝卜润燥,两种食材互相搭配,可以避免羊肉伤及脾胃,又能尽到进补的效果。萝卜和其他肉食炖煮,也有增进味道、减少肉类燥火的功效。
冬季进补,别忘了早睡晚起,也别忘了多吃萝卜。
“栗子稀饭赛补剂”,冬天补肾吃栗子
冬季是补肾的季节。俗话说:“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稀饭赛补剂。”想补肾,可以多吃点栗子。
冬天是进补的季节,重视进补的老年人,早在冬季开始之前就已经为进补作准备了。有一位老人颇为得意地跟我讲,他泡了一罐好酒,用东北淘来的人参、山东淘来的鹿鞭、上好的白酒,泡了好几年。一到冬天,他便把这酒拿出来喝一些,喝完浑身热乎乎的。他对我说:“你看,我这药酒大补吧?补肾壮阳,冬天喝合适不合适?”
评价他这个进补方法,要分两个方面来讲。冬天补肾,这是正确的。《黄帝内经》上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冬季主闭藏,正是补肾的季节。肾在五脏中非常重要,是健康的根本,人的衰老,从根本上说是肾的虚弱。因此,冬季正是补肾、抗衰老、健体魄的好时机。
但是,补肾不能乱吃补品。药酒是中药的一种形式,但是药酒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有很严格的要求。药物和药物之间的搭配是一门学问,并非把各种大补的药材随便放在一起就能起到进补的功效。如果搭配不慎,可能反受其害。药酒的制作过程也有要求,药材在浸泡之前要经过一定的加工,药酒的制作时间、温度也有规定,如果自己胡乱制作,是不能保证药效的。
民间还有一个误区,认为补肾,就要吃和生殖有关的器官,如吃雄性动物肾、外生殖器才能补。这其实是有偏颇的,雄性动物的外生殖器和肾不能随便乱吃,而且很多蔬菜水果也有补肾的功效。特别要注意的是,冬季不适合吃肾脏。《金匮要略》云:“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千金要方》云:“十月勿食椒,伤血脉。勿食韭,令人多涕唾。勿食霜打熟菜,令人面上无光。勿食獐肉,动气。勿食猪肾,十月肾旺也,不令死气入肾。”如果在冬天吃肾,非但不能进补,反倒有害。
陈立夫先生活到了百岁高龄,他在《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中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继。
祖母茹素,家中每日所费于买菜之数,仅一元之十分之三而已。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我亦无所谓,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这个做法符合养生规律。孙思邈说:
“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可见,多吃素才是长寿之道。虽然很多肉类有进补的功效,但从健康的角度讲,素食要比肉食更有利于健康。冬季补肾,可以多吃一些有补肾功效的素食,比如栗子。
栗子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益气等功效,而且不像肉类那样油腻。在养生食疗中常用来补肾。《本草纲目》说栗子“治肾虚,腰脚无力”。《本草图经》说:“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可见栗子补肾的功效很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