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中华文化书系)
2977500000002

第2章 胜战计(2)

借刀杀人,是为了给自己的实力保留余地而巧妙地利用友方和敌方矛盾而达到对自己有利的谋略。当敌方行动已十分明了时,就想方设法诱导友方快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实力因而可以保存下来。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注释】

困敌之势:势,趋势、情势。这里主要指军事态势。全句的意思是:迫使敌人处于被动的军事态势。

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蚀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

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原理和准则。

本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己,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现有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己方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非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获胜。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围境之中,不需使用武力;敌人的强势消耗了,己方的力量也就增强了。

【战例】

之一

战国末期,秦国将军李信率领大军去攻打楚国,刚开始,秦军一路攻下楚国数座城池,势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的埋伏,溃不成军,狼狈逃窜,秦军损失惨重。后来,秦王重新起用已回故里的王翦。王翦率领军队,在楚国边境屯兵。楚军得知立刻迎敌。老将王翦没有进攻意图,只是一心一意地修筑城墙,装着一副固守不出的姿态。两军相对,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楚军急于打败秦军,相持很久。王翦让将士们吃饱喝足,紧张有序地训练来增强全军的战斗力。秦军将士个个身体健壮,精神饱满,平时军队不断地操练,全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王翦心中自然十分欣喜。一年后,本已处于备战状态的楚军,现在已松懈,多数将士毫无斗志,以为秦军修筑城墙是为了防守,随后决定撤退。王翦认为现在是最佳出击的时机,于是就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个个勇猛无比,杀得楚军人仰马翻,最后楚军大败。公元前233年,秦国消灭了楚国。

之二

三国时,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痛不欲生,便决定报仇雪恨,要起兵东征,这时众大臣直言相谏,都没有改变刘备的决心,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刘备是重情重义之人,其弟关羽被杀之仇不共戴天,任何人劝阻也是徒劳无益的。于是刘备决定御驾亲征,他率领七十五万大军伐吴。蜀军一路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一带,深入吴国腹地几百里。孙权命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迎战。陆逊熟读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刘备锐气正旺,并且处于上风,吴军难以获胜。于是决定实行以退为进战略,以坐观其变。吴军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几百里的山地一带一时难以收展,反而处于不利地位,有力使不上,斗志消沉。相持半年,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以相应,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大忌。陆逊见时机已成熟,便下令全军反击,打得蜀军落花流水。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几百里连营,蜀军乱成一片,伤亡惨重。这一把火,险些让刘备丧命。陆逊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前人之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译文】

这是调动敌人的策略。兵书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闲;后进入战地仓促与对方作战,就会出现疲劳作战被动的局面。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总是能够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会让敌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兵书上主要是讨论对敌作战的方法,这里主要是讨论战争或者战斗的形势。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等待敌人,然后再歼灭他,而是强调化繁杂为简单,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静制动,小的行动应付大的行动,以抓住事物关键,从容地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比如像管仲以军令放在内政事务之中,以实实在在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坚守雁门关,久不出战,只是不断地充实、壮大自己,最后大破匈奴。

【赏析】

本计的精妙之处是:要让敌方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并非一定要用进攻的方法。这里取胜的方法在于己方把握好主动权,见机行动,能够应对千变万化局面,以静制动,制造假像来迷惑敌人,从而创造有利的战机,不要让敌人反过来迷惑自己,要抓住敌人致命的弱点,从而进行有利的打击。所以,不要把以逸待劳的“待”字错误地理解为消极等待。

第五计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注释】

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处于危险的境地。

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夬》卦。这里引申为摈弃战胜。

王夫之《周易内传》中说:“夫之为言决也,绝而摈之于外,如决水者不停贮之。决而任其所往。”全句的意思是:趁着刚强的优势,果断地战胜柔弱的敌人。

【译文】。

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处境危厄时,就应乘机获得利益。因为刚强决定于柔弱。

【战例】

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都有野心想吞并对方,因此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经过双方多年的交战,最终越国战败,只能违心地向吴国俯首称臣。吴王夫差还要求勾践到吴国做奴仆以示惩罚。勾践立志要消灭吴国,洗刷耻辱。为了能够消灭吴国,勾践忍受百般折磨,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忠心耿耿,实际上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越王最终赢得吴王的信任被放了回去。回国以后,勾践仍然向吴王称臣,每年进献财物,用来麻痹吴王。为了使本国迅速地强大,勾践采取了减轻赋税和增加人口等惠民措施。几年后越国实力大大增强,人口众多,物阜民丰,人人安居乐业。由于夫差骄傲自大和被勾践的假象所迷惑,夫差认为勾践不过是自己手中一粒棋子,可以任意玩弄,便不把勾践放在眼里。这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向夫差直谏要消灭越国,不能麻痹大意。但是他的话遭到夫差的拒绝。以后,夫差渐渐地疏远他,而重用曲迎奉承的大臣,使得本想说真话的大臣,为了保命也都改口说假话来迎合夫差。夫差在生活上骄奢糜费,修建殿宇,其城中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473年,吴国大旱,粮食匮乏,老百姓叫苦连天。勾践选定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大好时机,去攻打吴国,趁着其国内空虚,无力抵抗,很快吴国就被越国攻占了。最终,勾践赢得了胜利,这是乘敌人之危,顺势取胜的一个战例。

之二

明朝末年,由于全国上下的腐败已蔚然成风,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明朝的根基已经动摇。而崇祯皇帝又有猜疑心,忠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因猜疑而杀了立过战功将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之人,这就加剧明朝的迅速瓦解。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一举攻下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军进京之后,根基未稳,首领们渐渐堕落腐化。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也被起义军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之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封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根本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因此,吴三桂没有投靠李自成,而是投靠多尔衮,借清兵力量消灭李自成。多尔衮闻讯,喜上眉梢,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地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稳,于是多尔衮迅速联合吴三桂的军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

【前人之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困,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译文】

敌人国内动乱不堪,就乘机占领他的领土;敌人受到别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他的民众;敌人内外受困,就乘机占领他的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发生旱灾、连螃蟹和稻谷的种子都没有留下来的机会谋划去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带领军队到黄池与各个诸侯会盟的时候,趁着国内空虚的机会,乘势发兵大举进攻,很快就灭掉了吴国,获得了大的胜利。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敌方的正处于危难或困境中。敌方的危难不外乎有三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内忧兼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农民起义,内战不断等等都是内患;外敌入侵,外敌要挟等等都是外患。内忧兼外患既有内忧的情况又有外患的情况,敌人有内忧,就占他的土地;敌人有外患,就去夺他的百姓;敌人内忧外患兼有,乘机吞并他的国家。本计的精妙之处,就是利用敌人正处于危难或困境时,乘机出兵攻击,从而轻而易举地获胜。

第六计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之。

【注释】

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意思是说,敌人心志混乱而且憔悴。

不虞:未意料。

坤下兑上之象: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没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译文】

敌人心志混乱不清而憔悴不堪,不能预料突发事件,即出现萃卦所显示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的现象;利用他们的心志混乱不清的机会,消灭他们。

【战例】

之一

东汉时期,班超派往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各国共同抵抗匈奴入侵。为了使西域各国便于共同抗击匈奴入侵,首先要打通南北走向的道路。地处大漠边缘的莎车国在周边小国“吹风”,要求这些小国归附匈奴,共同抗击汉朝。班超决定先要拿下莎车国。莎车国王北向龟兹国王求救,龟兹国王带领几万人马去救援莎车国。班超决定联合于阗等小国家共同抗敌,联合兵力只有两万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难以克敌,他们就想到了以计取胜。班超决定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让敌人摸不清自己的真实动向,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他派人在军中制造谣言,并假称如果打不赢龟兹国,就班师回朝,并且让莎车国战俘听得很清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军向东撤走,自己带军向西撤走,他们在撤走时故意显得乱乱糟糟,他们还在撤走时故意让战俘伺机逃脱,战俘也很快逃回莎车国军营中,便急忙向国王禀报汉军慌忙撤走的消息。莎车国王得到汉军撤走的消息,就立刻让信使向龟兹国王报告此事,龟兹国王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以为班超害怕自己的强大军队而逃命了。趁此时机,要是一路追杀班超的军队,肯定会把班超的军队杀得片甲不留。于是,他即刻下令兵分两路,全力追赶杀敌,他也亲自带兵万人向西追击班超。这时班超深知龟兹国王定会带兵追击,所以,就趁夜幕笼罩沙漠,仅撤走十多里地,即就地隐藏起来。龟兹国王杀敌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军队隐藏处急驰而过。班超立刻集合人马,与事先约定好的东路于阗兵马,迅速杀回莎车国。班超的军队像是从天而降,趁着莎车国势单力薄,把莎车国守军打得措手不及,不久就攻下城池。莎车国王惊恐万分,还未来得及逃走,只好投降。龟兹国王气势汹汹地追赶一夜,未见班超军队的半点踪影,又得到探子来报,莎车国已被班超军队占领,其国王被生擒,龟兹国王觉得大势已去,只好集合部队,返回龟兹。

之二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公元1661年某月的一天,率领上万将士登上澎湖岛,准备攻打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形的当地老人,他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行:

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水深港阔,船只可以自由穿梭,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埋伏重兵,防备坚固,火炮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道,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水浅,礁石密布,通航狭窄。殖民者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防守兵很少。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然水浅,但是海水涨潮时,大船仍可以通过。于是他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城。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船,大张旗鼓地佯装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者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此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军队声势浩大,喊声响彻云霄,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轻而易举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安静,殖民者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交战激烈,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船,悄悄地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从北航道登陆,直取鹿耳门,不久就攻下鹿耳门,郑成功乘胜出击,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大败而逃,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