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头三年决定你的一生
2981900000003

第3章 你需要为自己做好职场定位(2)

十年后,谭盾有一次路过那家银行,发现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赚钱的地盘”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脸上露出得意、满足与陶醉。当黑人琴手看见谭盾突然出现时,很高兴地停下拉琴的手,热情地说道:“兄弟啊,好久没见啦,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谭盾回答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名字,但黑人琴手反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口也很好赚钱吗?”

“还好啦,生意还不错啦!”谭盾没有明说,只淡淡地说着。

那位黑人哪里知道,十年后的谭盾已经是一位知名的音乐家,他经常在著名的音乐厅中献艺,而不是只在门口拉琴卖艺。

十年足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早在十年前谭盾就已经做好了明确的规划,作出了人生的选择,虽然之后两人同样努力——无论是谭盾在大学里努力读书,还是黑人琴手努力地在那块黄金地盘拉琴,但是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人要给自己争取“足够的培训、学习、成长的空间”,然而这点却和关注自身利益并不矛盾,实际上,规划要长远,拿钱要及时,是挑选工作的不二法门。公司的利益和打工者的利益永远不可能一致,公司的利益永远是多赚钱少发钱。而求职者是不管赚不赚钱,都要争取让自己多发钱。这是一个很客观的现实。

虽然很多网站和媒体都告诫求职者,要把目光放长远点,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牵绊住,不要因小失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要赚多少钱更重要。

可是,如果一年后,看不到实际上的经济收入,那么就需要反思,这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怎样才能让利益和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不会中了老板们的糖衣炮弹,才能在兼顾长远规划的同时,把该争取到的利益都尽量争取过来。尤其在刚找工作的时候,切忌在听了一番老板关于公司将来的宏伟远景精彩演说后,就委身于公司。一定要提醒自己理性思考:自己能给公司什么,自己能得到什么?把空中楼阁当做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是职场里最大的忽悠。

如果工作不适合你,终究会离开

冒险换工作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工作不适合自己。在当初选择职业的时候,很多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做了决定,就像进入大学的时候,不选择专业而优先选择学校一样,人们只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学校分数线选择学校,找工作的时候也一样,只是根据年薪和工作条件选择公司。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职业根本不适合自己。悟性较高的人,能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会在大学换专业,或先休学再转其他专业,或干脆退学重新高考。但是在大学期间缺乏这种意识的人,进入公司工作之后甚至做到代理、课长或次长的位置之后,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各种有关职业意识的调查,有20%的人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职业,每10个人中有8个人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生活感到郁闷。工作不仅应该给人带来稳定感、名誉和权力,还应该给人带来幸福感,可是在现实中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某就业信息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10个上班族中就有4个人希望在择业的时候能够获得咨询指导。想换份工作但又没有自信,为了避免失败,很多人希望能获得专家的帮助。虽然咨询费用并不便宜,但他们宁愿花点钱也希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再规划。

不能从工作中获得幸福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早期教育或送出国外留学,可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人,只知道追求成功,根本不去深究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一旦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就会想方设法脱离目前的工作。

只要能获得金钱或成功的社会地位,他们就会毫不留恋地辞掉现有的工作。但是这些像飞蛾一样来回更换工作的人们,最终会自毁职业生涯。

当然也会有少数几个人能找到称心的工作,但是他们的满意度也不会提高,因为他们常常会感到空虚无力,其中一些人最终会明白他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财富或社会地位,于是即便上了年纪也会冒险换工作。

因此,如果想提高职业满意度、享受终身职业带来的快乐,就应该使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的职业相一致,否则很有可能一直跳槽,直到二者一致。有些人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已经换了无数次工作,十有八九是因为工作或公司违背了他们的价值观。如果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工作效率就会很低,工作成果也好不到哪里去,自然就得不到上司或同事的好评,自己的适应能力也会降低。

职业和公司与喜好严重不一致的人,会一直站在跳槽的行列中,直到二者一致。也有一部分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事当成一种兴趣,仍然坚持做那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其中的大多数人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重新踏进跳槽的行列。

案例

就职于证券投资行业的赵先生和汪先生是某地方大学经营管理系的同学,两个人在大学时对证券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三年级开始经常参加证券公司主办的各种投资游戏,而且还曾获过奖。

毕业后,赵先生如愿去了证券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周围对他的评价良好。然而由于汪先生的爸爸是一名教授,在家人的劝解之下他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营管理系研究生,但是对学习全然没有兴趣的他,放弃了博士课程去了一家通信公司工作。但是熬了三四年,始终提不起对工作的兴趣,最终他辞去工作远赴英国攻读MBA,毕业后转行到证券业。

无论是读研还是在通信公司工作,他的主要精力和兴趣一直集中在证券上。在伦敦攻读MBA课程的时候,他关注的还是投资领域。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负责基金管理,迂回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目前的成绩比不上别人,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赵先生选择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必然会获得丰硕的成果,相反汪先生选择了研究生、通信公司和MBA,花费大量时间之后,最终回归到他所向往的行业。

与汪先生类似的案例在社会上并不少见。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侯常常会感到郁闷:除了少数几个运气好的人能找到喜欢的工作和公司之外,大部分人会面临岔路口的选择,要么选择工作要么选择公司。根据选择的不同,他们的未来也会有天壤之别,最初的时候可能感触不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凸显。

所以说,选择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虽然市场中有很多的行业可以选择,然而,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而言,在找工作前一定要替自己作好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

增强你的专业性技能或经验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期望深造,还有一些迷惘或者有意高升的人士准备攻读MBA。如果做好周密的职场计划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MBA课程或硕、博士课程无疑是开拓视野、培养管理素养的好方法,但是它并不能提供经验,也不能保证年薪和职位的提升,所以应该慎重投资MBA。相比之下更安全更有效的投资应该是做好目前的工作、珍惜目前的工作单位。

也许很多人不愿听这些尽人皆知的教条式理论,但是实际上确实有很多人忽视了这些理论。30多岁留学海外,只是一个胜算不高的游戏而已,也许会成功,但是失败的概率更高一些。要是能在麦肯锡等著名的咨询公司或高盛等世界级投资银行找到一份工作的话,那就可以得到上亿的年薪,也可以收回自己的投资,可惜的是这些公司每年只招收1~2人,再加上这些公司不是仅凭着国外著名大学的MBA就可以进得去的地方,因为它们的招聘条件不仅仅是学历。因此我们可以说,国外MBA只是一桩得不偿失的买卖。

在一些国家,MBA的稀有价值正在日益降低。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在美国每年有10万MBA毕业生,在英国和德国这个数字分别是1300万人和1400万人,因此美国的MBA课程已经不再是“特殊人的特别课程”了。最近,MBA的数量更加壮大,已经有800余所大学开设了MBA课程,全世界每年都有30多万人申请。每当证券市场不振经济停滞的时候,纽约华尔街金融公司的上班族们就会想“是不是该去读MBA了”?这样就可以一边休息一边继续积累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说每当美国证券市场不振时,MBA的竞争就会增强。

实际上,大多数一流证券公司录用出身国外MBA的人,会让他们做助理,而不是证券分析师,也就是说企业不会仅凭MBA文凭就委托给你任何职务,而是完全根据个人能力分配职务,年薪也同样会根据个人能力和业绩评定,如今再也不会凭学历分配职位、职责和年薪了。

盲目轻率地付出一切去追求已经消失价值稀缺性的MBA是不可取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在大公司或一流公司工作的人,奉劝他们辞职攻读MBA课程或硕士、博士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激化,以大企业和一流企业为中心,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日益加大,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到了一流企业中,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标准也不断增加,当然进入这些公司也会越来越难。因此那些已经在大企业或一流企业工作的人应当感到幸运,因为以前你应聘的时候竞争相对少一点,可是如今想进入大企业和一流企业已经不再是很轻松的事情了。

因此应该尽量避免辞职,应该充分享受大企业或一流企业的好处。在那里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尽最大努力学到最新的知识,还要和同事分享他们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借助公司的品牌使个人品牌达到最大化。

为了提高职位和年薪决定辞职去学习时应该慎之又慎。“上帝只会眷顾那些有耐心的人,也许同事的辞职和改行会给我创造晋升之路。”如果一定要培养能力并以此来提高年薪和职位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半工半读,虽然辛苦一点,但是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会计师、代理师或保险、不动产等领域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不仅对你的工作有好处,对以后的辞职或改行、创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外语能力的培养,比任何其他学习都有好处。

30多岁是雄心勃勃的年纪,所以很多人甘愿为学习而辞职,去读研究生或者去国外留学。可是如果这种学习不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性、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很低。无论是选择MBA课程还是选择继续读研读博,都应该慎重地分析自己的经验和对未来的计划,反之可能会使自己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也许考资格证书或提高外语能力才是最高效的投资,它既可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投资并不只有在新的事业中才能得以实现,强化已经拥有的事业并加以扩大。成功可能有更大的把握。

职场头三年不应以赚钱为目的

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总是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在学校里没取得突出的成绩,只拿到学士或者硕士学位者,获得高薪基本无望。然而,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于工资待遇不高的工作往往弃而远之。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源于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目空一切、自我认可度过高。

毕业之后的这段时间,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代表学习的经历,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而能力总是在实践中通过经验的累积得到提高的,因此在现实的工作中,经验往往比学历更重要。因为文凭和学位,解决不了市场和客户的任何问题。更没听说哪家企业因为雇用的全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股票市值就猛涨不止。

实践出真知。生活中处处需要经验,经验又是在生活中积累或学习而来的,有时候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生存的质量。对于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胜过学识。人们需要从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各种各样的经验,以保证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

一个行业中顶尖的人才都是经过市场锤炼的。如果你还年轻,那么对你来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善于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有81%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或者比较困难。

我国知名的市场调查公司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最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有81%的被调查者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容易。在无法从事自己理想职业的情况下,找个栖息之地,先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再择业,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新的就业观念。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采访时发现,不少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有工作经验”,而这恰恰是大多数求职大学生最缺少的。打破“经验”瓶颈,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可以理解,因为这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案例

首份工作对于小李来说简直是优中之选,新闻专业出身的他“杀”进某知名媒体。很多从业人员的毕生追求成为他工作开始的平台。该满意了吧!可是,刚刚入职两个月,他的失落感却在不断增加。

在小李描绘的工作场景中,他仿佛又变成了一个小学生,什么都得从头学起。每天的工作就俩字“学习”——学习如何用打印机、学习如何发传真、学习如何走最近的路线把一份文稿送到另一个部门……所有琐碎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业务相关,小李硬生生被整成一个杂工。“是真把我当成‘蘑菇’了。”小李自嘲地说。

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说,“蘑菇理论”认为,将初出茅庐者安排做打杂跑腿的事情,让他受到批评和指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利于他抛却幻想,更加务实,尽快成熟。这种理论将职场新人比喻成蘑菇,“到一个新的环境总是要有一段时间忍受潮湿阴冷的角落”。

刚刚进入一个事业单位的朋友发现,工作比想象要无聊,“自由感没有了,太多不想做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就算没事也坐在那儿”,她抱怨道。为此,她决心考研,“不管怎么样,再做两年学生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