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精华:楚汉风云录
2990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2009年岁尾,深圳明伦书院魏东林院长来蓉,聘余讲授《诗经》。共进午餐时,他顺便问道:“若用两天时间讲《史记》,您看应该如何讲?”我应声说:“讲‘楚汉风云录’。因为《史记》中包含着一部‘楚汉风云录’,男一号是刘邦,男二号是项羽,这也是一部建国大业,包含一表、三纪、六世家、十二列传。”因粗陈梗概云。东林闻之大喜,道:“请先讲《史记》。”明年初,讲稿既成,告之四川辞书出版社雷华社长,雷即召责编,当场拍板,纳入出版计划。

是为本书编著缘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坊间通行《史记》选本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是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是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前者为选注,后者加上集评,各录本纪、世家、列传名篇若干,而不录书、表。韩先生并著有《史记通论》,对《史记》名篇深析透辟,启人甚多。

本书与通行选本相比,可以说是一个特色选本。

其一,主题明确——“楚汉风云”,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有所谓“楚河汉界”,是其痕迹。而《史记》中相关篇章,正是全书最精彩、最具原创性的部分,大多出自第一手材料,不像战国以前的纪传之有所依傍。

其二,结构自足,多一篇不行,少一篇也不行。不像通行选本增加一篇、减少一篇都没有太大关系。而一表、三纪、六世家、十二列传,形成一个金字结构,加上两篇经济学文献及《太史公自序》,一共是二十五篇,包括《史记》的五大部类,字数接近全书的五分之一,亦可谓纤秾合度。

其三,便于入门。本书对原著文选的导读阐释,实用而便览,包含有三种内容:1.提示,即在篇首介绍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文学特色;2.段意,即对原文加以分段,逐段概述段意;3.注解,紧接段意,对该段的疑难字词进行注解,并对疑难句子进行疏通。读者循此体例,即可窥《史记》之壸奥。

本书文选的注释基本依照四川辞书出版社《史记全本导读辞典》(1997年版,附录除外),地名或有变动者,则据以修订。原注释者署名于各文选篇末。

常言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其实,一部二十四史,自然是从《史记》说起——因为《史记》名列二十四史榜首,是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四十种要籍之一。然而,一部《史记》又该从何说起呢?

有人抱怨说,古代中国缺少文学巨著——抱怨者心里想的是长篇小说。其实,《史记》就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巨著。在《史记》里,包含着一部 “楚汉风云录”, 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可以作长篇小说看的。

从战国到汉朝建立的三百年间,尤其是楚汉相争的八年间,社会急剧变化,是一个英雄辈出、叱咤风云的时代。新兴的阶级和历史人物登上政治舞台,积极从事各种变革,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作出了历史贡献,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同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多。生活,要生活在太平时代。而读史,则要读战争的历史——太平盛世的历史读起来没劲,尤其是人物传记没劲。在战争年代,人的精神面貌与太平时代多有自私计较、逸乐成风大不相同,更多地表现出胸怀全局、坦荡无私、敢作敢为、大智大勇、视死如归等高尚品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总而言之,乱世风云,沧海横流,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人为什么要读史?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孟浩然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增广》则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鉴”即镜子,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和古人没有截然不同之处。这样说,你就知道毛泽东为什么嗜读二十四史了。读史的好处,就是做个明白人。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一条最为重要。此外,还有别的好处,如平视帝王将相,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如茶余酒后充作谈资,等等。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唐修《隋书》才正式著录为《史记》。以前的历史名著中,《尚书》是文献汇编,《春秋》是大事记,《左传》是编年史,《国语》《战国策》是国别史。《史记》则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开创了纪传体,是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五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第一篇为《五帝本纪》,所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缺少文字记载,仅有传说,而且说法不一,多为附会。依照古代不同的六种说法,大抵分为两个系列,一是伏羲、神农(以上二人四次被提到)加上女娲,或祝融,或燧人,一是天皇、地皇(以上二人两次被提到)加上人皇,或泰皇。或许伏羲即天皇,神农即地皇,女娲或祝融、燧人即人皇或泰皇,也未可知。总之,《史记》记五帝而不记三皇,是根据材料说话,实事求是。

《史记》的架构,由五个部分组成,作者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太史公自序》中说:“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他的排序,与《史记》通行本的排序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不同,这或许是后人尊崇帝王的缘故所致,其实把“表”置于“本纪”之前的做法,似更科学。一、“表”即一览表,用表格的方式展示历史线索,使三千多年的史事易查便览,宋代史家郑樵有“《史记》一书,功在十表”之誉。二、“本纪”即帝王传,以帝王或帝王世系为纲,编年纂录历史大事。三、“书”是记录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典礼等方面的制度沿革的、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四、“世家”是诸侯传,含先秦诸侯国和汉代分封的诸侯王和封侯的开国功臣,孔子、陈涉作为特例列入世家。五、“列传”是各种历史人物传记及少数民族专史。“列传叙事,古人所无,则自史迁始,而班史以后皆因之。”(赵翼)这个创举,部分地应该归功于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杰出历史人物树碑立传的构想。

司马迁所开创的这个体例,后世称为“纪传体”,班固修《汉书》继承了这个体例,以后就成为编纂正史的传统体例,故《史记》理所当然地成为正史之首。

《史记》的创作理念,司马迁自己概括为三句话: 一、“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索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司马迁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唯心论表示怀疑,因为他看到太多的反例,从而认为天人的关系常常表现为天道不公。二、“通古今之变”,就是探索朝代兴衰成败的规律。先秦史书都是以政治史、起居注为中心的,司马迁却注意到了社会和经济,懂得不同阶层的人在人类活动中都发生着一定作用,自觉地有意识地总结、研究经济问题。这是司马迁的过人之处。司马迁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在这一点上,倒有一点天人相通的意思,这也就是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提到的那个“周期率”问题。三、“成一家之言”。就是重实录,继承古代良史“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虽然是史官,虽然吃皇粮,但不代表官方立场。

《史记》中,战国以前的历史,材料来自前代的史书如《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而秦汉以下的历史,则是司马迁父子新撰。十表中,最重要的是《秦楚之际月表》,即楚汉风云一览表。这是十表中唯一的月表,因为这八年中风云变幻,信息量太大,年表装不下。在十二本纪中,最重要的是《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加上《吕太后本纪》,一共三篇。三十世家中,重要的有《陈涉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一共六篇。七十列传中,重要的有《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季布栾布列传》,一共十二篇。

这一表、三纪、六世家、十二列传,共同展示和演绎出了秦楚、楚汉之际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另有一书一传,即《平准书》《货殖列传》关注社会经济活动,虽游离楚汉相争主题之外,亦在必读之列。此外,《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和《史记》全书总目提要,自然也在必读之列。综上一共是二十五篇,已接近于原著的五分之一。而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作者重要的自传材料,故作附录收入。

周啸天 2010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