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少城轶事
3017000000002

第2章 宽窄巷子百年生活追忆

成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总少不了一些能够承载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记忆的古老街区。如今成都城内的文化盆景已经不多,武侯祠、杜甫草堂和华西坝并称为成都的三大文化名片;宽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则并称为成都的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其中,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的地位更加明显,被称为成都第一会客厅。其实不管是文殊坊还是锦里,或者是琴台路还是耍都,也不论是大慈寺片区还是改造后的宽窄巷子都与古老的成都生活相去甚远。在这些仿古建筑街上,这里的房子是新修的,街道是商业化的,红男绿女们享受的是自由惬意的快感,连老茶客们光顾的茶馆也被酒吧、夜店、甜品屋、婚场、咖啡座、特色餐饮(其实就是洋快餐)、动感地带、网吧和水吧、卡拉OK厅、游戏厅等取代。成都人的休闲日子、慢节奏、老龙门阵和田园牧歌生活已荡然无存,被所谓的“新生活”代替,所以这篇文章叫做“宽窄巷子百年生活追忆”,那些美好的时光已成历史记忆的碎片,只有靠一些追忆来拼凑。对于旧城的改造,丽江的老城、阳朔的老街、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前门和成都的宽窄巷子,似乎走的是同一条路线,一味地商业打造以吸引旅游者。其实这是对本土文化的绝对否定,在那种热闹的背后人们已远离了成都生活方式的本质,那么原来的宽窄巷子是怎样的呢?

宽窄巷子一直代表的是成都的市井生活、街坊生活和民间生活。它本来是成都遗留下来的成规模的两条清朝古街。它处于闹市之中长顺街和同仁路之间,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这组街区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街巷中仅存的几条。成都在秦代就形成了大城和少城的格局,这种格局在隋唐时期曾繁盛过。明末清初成都老城毁于战火,主要是张献忠剿四川之后成都成了一座空城,近当代意义上的成都城是清初重建的,是一座小城,穿城(直径)也才九里三。康熙五十七年,千余清兵永留成都并修筑满族人聚居的少城。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是由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间的四合院、门洞和平房组成。这里幽静而又古朴,每个院落中都有大树遮阴,院墙上爬满攀藤植物。这里虽是旗人的聚居地,但其建筑特征却是北方的四合院的格局,纵横的小巷也类似于北京的胡同,但它又是川西民居的改良版,不完全等同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又不相似于成都别的区域的建筑风格。真正的川西民居是吊脚楼、风火墙、堂屋、耳房的格局,而四合院则是三面环墙,设三道门。大门是显赫的门洞,它的两旁有红沙石嵌凿而成的拴马桩。有实力的主人还在门旁立有石狮子作为镇门之宝。大门上有门神的画像。宅门旁还有便门,专供清除粪水的人进出。二道门只是喜庆大事时开启,平时只走两侧屏门。讲究的人家在大门外还建有照壁以遮挡外人的视线。宽窄巷子中的院落因主人的身份不同虽有不同的格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每一个院落都大门紧闭,院墙高耸,路人很难窥视里面的情形。这种布局和建筑风格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风貌的最后遗存,亦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西南大山深处的川西平原上的孤本。四面环山的川西平原十分封闭,这不仅在地理环境因素上如此,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亦如此。但在这里的人似乎是盘踞蛰伏在蛛网状的街巷中的某处院落里,有高墙将其封闭,有一道道的大门将其紧锁,然后在这样的院子中的大树下埋了无数的金银财宝,他这才能够心安理得地过他的安居日子,品着闲茶,摆着玄龙门阵,一杯浊酒、一碗回锅肉和一出川剧折子戏,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他也不知,院子外有盗匪剪径他也不晓,这就是一墙隔世界之说。院落里大院套小院,前庭套后庭,后庭开有第三道门——“后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后门,斑驳的门扇与陈旧的院墙已看不出差别,这后门只在战乱和偷鸡摸狗时才开启,且开启时得拂去门上的蜘蛛网,还得提防陈年的扬尘扑鼻而来呛人咽喉。在宽窄巷子上的有些院落,前门开在宽巷子上,后门则出窄巷子,两条巷子其实并无宽窄之分,只是因为宽巷子住的多为达官贵人,窄巷子住的多为贩夫走卒,显贵住的地方自然为宽,平民住的地方当然就是窄,所以宽巷子并不宽,窄巷子也并不窄。这里写到宽窄巷子上的门,其实整个少城在门的设置上亦很考究。少城的大东门叫“迎祥门”,小东门叫“受福门”。今天的东门街是少城的大东门的所在地,小东门的所在地在祠堂街东口;小南街是少城的南门,称之为“通阜门”;北门的正式名称为“延康门”,在小北街地段;西大街为少城的西门,也是大城的西门,名为“清远门”。在这些门内的街道,包括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共同组成了少城,居住的全是旗人兵丁,由此可见当年建城造街或起屋对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在宽窄巷子中居住的旗人兵丁生活十分优裕,他们吃的是皇粮,而且清朝的规章制度十分森严,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业生意,靠每年在少城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按比武成绩优劣领取皇粮过日子。康熙盛世后,国势衰落,致使只会武功、栽花养鱼、斗鸡走狗的八旗子弟家道中落,春秋大会后来干脆停办,过惯了优裕生活的旗人后代不得不找一些低下的活路来干,以养家糊口,所以宽窄巷子也变得破败。从现存的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来看,真正有价值的已不多,许多变成了大杂院,特别是在黄昏的夏日,游人走在古韵犹存的巷子中,每个院子都在往外飘散着呛人的炊烟,零落的街边茶馆中坐着含着叶子烟杆、留山羊胡子的老头儿,大声武气地冲着壳子,并不时呷一口已经扯白的老鹰茶。潮湿的巷子里散发着丝丝的霉味,婆婆大娘们提着菜篮子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互相打着招呼,影子正好投在泥巴碎石的老墙上,墙上的艾蒿在风中摇曳,这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宽窄巷子生活的写照。

殷实的人家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以德门仁里的布局为例,这是那个时代富裕的城民生活的写真。院子不大,干净而实用。左右厢房对称,中堂宽大,楼上是主人典雅的书房,居室陈设亦很考究。后院有专门的厨房和用人房,大门旁还有类似传达室的偏房。院中花草点缀,亦有几棵大树遮阴,据说这是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场景,哪怕是放在现在也是非常生态化和舒适的。

当年类似于德门仁里的院落都分上、中、下三种规格的房子,修于清朝年间的相对要宽敞一些,修建于民国年间的就要拥挤得多。像杨森、刘文辉等军政要员都先后在此居住,据说蒋介石也曾光顾,他们看中的无疑都是这里的幽静和隐蔽,青瓦古巷,一个院子紧挨着一个院子,青砖墙、高门楼、花墙裙,没有其他街道上一家接一家店铺的嘈杂叫卖,亦没有花街柳巷的那种妖冶和欲流,更没有贫民窟的肮脏和破败,有的只是梧桐树在平原柔风中的拂动,街檐下老茶馆飘来的茶香和门洞里麻将搓动的声响。宽窄巷子的生活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慢!漫不经心地度过人生的少年时光和晚年日子,年轻时可以出川远游,去奋斗,去风风火火、热热烈烈地打拼,等有了一点积蓄,上了一点岁数再回来重温旧习。这里的院落上感天灵,下沾地气,宅中有园,园里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挂月,倒映于一潭池水,三五鱼儿绕月而行,池边二三佳人做着游戏,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亦是人们推崇宽窄巷子生活的原因。

当年的井巷子中有一座法国式的小洋楼,据说是一大户人家的私邸,后来成为教堂。成都虽然闭塞,但一百年前的洋人就已深入这处中国内陆的城市。成都的四圣祠街和华西坝都是洋房洋楼集中之处,在深僻的井巷子中也藏着一座法式建筑,而且保护得如此完好真是一大奇迹。如今,以法式洋楼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广场,成为井巷子的中心,人们在狭窄的街道中穿行,突然感到一些空旷,也算是一种调节。

经过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将成都的院落文化分成三个主题:宽巷子以闲为主,针对的是怀旧休闲的人群;窄巷子试图重温“慢”生活节奏,以精品生活为主题,吸引这一类的客群;井巷子追求的是成都人的新生活,是宽窄巷子的现代界面。但是,如今的成都本地人已经很少再走进这几条街巷,那种街边茶馆一元钱一杯的三花茶早已不复存在,老树下的树影也不再斑驳,更没有老花猫懒懒地盘在你的脚下打盹儿,鸟笼子也不再挂在梧桐树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确实有女孩在绣着蜀锦,晚上还有皮影戏在表演,木偶戏的夜场也在开演,还请来了书法家在即兴手书,可惜这些全是作秀,是演给旅游者看的。成都人不看这些演出,更不会走进精品酒店去开洋荤,去休闲馆、企业文化会所享受SPA,去咖啡夜店泡几十元上百元一杯的咖啡,去欧式酒吧喝那种色素加香精的红酒,吃得满嘴红色走出来对人说我们在过老式的旧生活?!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成都人只能在掌故中追忆逝去的老时光,古风不再,犹有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