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302000000043

第43章 身边的心理学—解读经典心理效应 (3)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感情投射就是其中的一种。感情投射就是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别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一事物,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不能引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这就是投射效应产生的结果,导致对他人的认知障碍。投射效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物。这种情况在恋爱期间较为常见。有人处在热恋时,常在周围人面前吹嘘自己的男友/女友如何完美无缺;一旦失恋,又把对男友/女友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言过其实。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喜爱的对象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对象是丑恶的。这种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交往对象身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交往中认知的客观性。

由于人有一定的共性,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是比较正确的。但是还应看到,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也会有出错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倾向过于严重,总是以己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一般说来,投射效应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第一,当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与自己相同的时候。

第二,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良特点或行为习惯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脱逃而觉得难堪,心里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时,便大肆嘲笑别人,以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

俗话说:“吾之熊掌,尔之砒霜。”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说不定还是别人最讨厌的。克服投射效应这种心理倾向的关键是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差异,避免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同时,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既要接受自己,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被噪音吓得大败而逃的元军—噪音效应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势力,任命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和蓝玉一起随傅友德将军进攻云南。元朝梁王派达里嘛率领10万人马在曲靖抗击。

沐英为了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秘密迂回敌后,突然在山谷间竖起旗帜,擂响战鼓,铜号齐鸣,发出阵阵无节律的震耳响声。在这种噪音刺激下,敌军心惊肉跳,在懵然混乱之中,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明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功臣—噪音。

噪音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课题,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在这个故事中,噪音可以抗击敌人,本身就说明噪音对人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这种由于噪音对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刺激的现象就叫做噪音效应。

许多年前美国有个报道,一个男子因为不堪忍受他家附近建筑工地的汽锤的噪声,竟跑上前去,把脑袋伸到汽锤底下,结果脑袋被砸成肉浆。

这个悲剧的主人,很可能患有抑郁症,至少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也说明噪音对人的心理有严重影响吗?

许多作家之所以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写作,就是为了躲避城里严重的噪音。

当然,噪音效应还广泛地危害人的生理机能,如耳聋、睡眠障碍、植物性精神功能紊乱、心率加速、血压升高,血管痉挛、胃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异常、食欲下降、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功能紊乱和月经失调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说噪音效应对心理的影响。

噪音引起人们的烦躁不安、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等现象,便属噪音效应。在科学上,噪音(噪声)是指波形量非周期性变化或超过85~95分贝的不规则声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欢快的锣鼓声、口号声、大喊大叫、鞭炮声,尽管超过85分贝,甚至有的也无规律,但不会引起参与者和欣赏者的心理烦躁,不构成噪音效应。这是因为参与者、欣赏者当时心理的一种快乐宣泄的需要,也即一种快乐的破坏欲的宣泄。反之,即使低于85分贝的声音,若不成规律,比如鸡鸣狗叫,也会成为某些人噪音效应的诱因。有人爱养蝈蝈,其阵发性的叫声能成为别人的噪音效应,但却又成为另一些人的催眠曲。可见,同样的声音,因为个体差异的心情状况,有的可产生噪音效应,有的则不产生噪音效应。

嗓音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所以在医院疗养院和居民住宅区,应限制汽车鸣笛,一些大城市路口还设有分贝计数器,这都是为避免噪音效应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算命先生为什么说得很准—巴纳姆效应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排队上车&一拥而上的原因何在—破窗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类似的情况:

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有些人犯了错误,通常都是这样为自己辩解:“××都是这样干的!”或者说:“上次就是这样做的!”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向我们道出了一个著名的效应:破窗效应。而破窗效应的产生基于一项有趣的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基于这项实验,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推而广之,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周围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不正是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吗?

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幽雅的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噗”地吐出一口痰来;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便溺、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

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此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着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存在“破窗效应”。

如果你住的地方卫生干净,没有人会忍心来污染它;如果你住的地方污染严重,那么谁都想来污染它—这就是生活环境的“破窗效应”。从“破窗效应”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要选择一个环境良好、卫生、干净的小区居住,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总是能自觉地维护环境。

有一个高污染项目需要在美国某市兴建,市政局同时报了该市的两个街区(A与B)以备选择。A街区绿化好、环境优美、卫生干净、规划层次高,相当于那辆没有被破坏窗户的汽车。自然而然地,市民到了该地以后行为都会变得文明一些,在一个干净漂亮的环境里吐痰总归是不自在的。

而所报的另一个地方B街区虽然环境也很优美,但因为已经有了电厂、污水处理厂、高压线,相当于那辆已经被打破了玻璃的汽车。

在最终表决的时候,所有的项目组成员和市政局官员无一例外地选择了B街区,因为他们都想:既然已经如此了,多一个污染源也没什么。

一些好的社区总是很干净,居民的行为也很自觉,他们一起自觉地维护小区的环境。可还是这些人,到了杂乱的环境中,就开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

可见,不要轻易去打破任何一扇窗户,一旦一个缺口被打开,后面的结局似乎可以预料。如果一不小心“打烂了第一块玻璃”,也必须及时修补,防微杜渐。

乐极生悲,祸福相随—心理摆效应

在情绪心理学中,人们把那种由于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心理像钟摆那样向两极摆动的现象,称为心理摆效应。

心理两极性十分明显,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恨、乐与悲、祸与福、赞成与反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就会随着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在这些两极之间摆动的现象。范进中举的乐极生悲就是典型的心理摆效应的例子。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最为精彩、最振聋发聩的篇章。它生动地揭示了心理摆效应的作用。故事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