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亨利福特的故事
3027200000003

第3章 爱尔兰移民的后裔(1)

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得更好。

——亨利·福特

(一)

15世纪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和白银等贵重金属的渴望日益强烈,但欧洲出产的金银数量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王室和贵族的贪婪。于是,他们便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

在欧洲人的眼里,东方遍地金银,十分富庶。威尼斯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曾游历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宴欢迎,并在中国为官17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吹嘘则进一步助长了欧洲人对东方的野心。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说,中国遍地黄金,北京的宫墙、房间和天花板上都满涂了金银;日本的黄金更是多得无处可用,只能用来盖房子。

“东方”、“黄金”,这些词语就像是咒语一样,驱使着西欧人向东方前行。但当时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传统商路已经不像马可·波罗说得那样畅通无阻了。15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传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地区全部被奥斯曼所控制。奥斯曼土耳其人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极大地增加了货物的过境成本。如此一来,亚洲的香料等货物运到西欧之时,其价便比原先高出了数十倍。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的商人、贵族、王室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当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已经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欧洲人的造船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能够造出载重几百吨,甚至上千吨以上适合远航的大船了。

另一方面,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圆说已经日益被人们接受。1477年,佛罗伦萨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1397-1482)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干脆把中国和日本画在欧洲的西方,并宣称从欧洲向西航行一定可以到达东方。

1492年,一位航海史上的传奇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哥伦布(1451-1506)。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自幼就喜欢读《马可·波罗游记》。从书中,他得知中国、印度这些东方国家十分富有,简直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便幻想着能够远游,亲自去领略一下东方世界的风采。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终于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实践他的梦想了。他带着87名水手,驾驶着“圣玛利亚”号、“平特”号和“尼娜”号三艘帆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远航。他选择的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航线——一路向西,横渡大西洋,前往富庶的东方。

经过两个多月艰苦的航行,哥伦布一行终于在10月11日夜间10点多发现前面有隐隐的火光。于是,他命令水手张满帆,全力向灯火处前行。第二天拂晓,甲板上一片欢腾,水手们终于看到了黑色的地平线。水手们都纷纷簇拥着哥伦布,兴奋地欢呼道:

“我们到亚洲了,我们到亚洲了!”

哥伦布眼含着泪花,情不自禁地回应道:

“我们马上就要到黄金满地的亚洲了!”

几个小时之后,哥伦布带领水手们在一个小岛上登陆了。但小岛并不像马可·波罗所吹嘘的那样“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只是淡水和果蔬十分充足,总算救了众多在海上长期航行的船员们一命。因此,哥伦布便把这个小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

哥伦布等人以为他们到了亚洲,其实他们抵达的是一个对欧洲人来说完全陌生的大陆——美洲。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在欧洲与亚洲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美洲,哥伦布也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在无意之中发现一个新的大陆。

(二)

哥伦布的发现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也强行将美洲纳入了欧洲人眼中的文明世界。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时,只有印第安人安静地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之上。当时,印第安人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过着樵采渔猎的生活。但在随后的几百年间,印第安人平静的生活被欧洲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怀着狂热的“黄金梦”,纷纷不远万里涌到北美,建立殖民据点,大肆屠杀土著居民。

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经形成了13个英国殖民地。来自欧洲各国的居民们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利坚人开始寻求民族独立之路。1774年,来自13个州的代表一起聚集在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试图以和平的方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极力反对,美利坚人的独立运动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争取国家和民族自由的战争。经过8年多的战斗,美利坚人最终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美国独立之后,轰轰烈烈的移民大潮依然没有结束。大批欧洲人为躲避旧大陆上的饥饿、战乱,纷纷乘船移民到象征着自由、民主的新世界——美国。爱尔兰的福特一家也在19世纪中叶加入了移民的大潮之中。

在来美国之前,约翰·福特和他的妻子在柯克郡的一家英格兰人开设的农场里当雇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但1847年爆发的一场饥荒结果令福特一家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了。当年,被爱尔兰人当做主食的土豆欠收,致使饿殍遍野;继而又发生了严重的伤寒感染事件。无情的农场主遂将福特一家赶出农场。

作为一家之长,约翰·福特不得不将全家召集起来,商讨家族的未来。福特家族的成员众多,单单约翰·福特一家就有9口人:约翰·福特、妻子托马斯娜、长子威廉、次子亨利、幼子塞缪尔、长女瑞贝卡、次女简、三女南希和幼女玛丽。此外,约翰·福特还有两个已经移民到美国的兄弟塞缪尔和乔治,家人分别将其称为塞缪尔叔叔和乔治叔叔。

全家人聚齐之后,约翰·福特哀怨地叹了一口气,对大家说:

“孩子们,咱们今后该怎么办呢?”

长子威廉想了一会儿,站起来说道:

“与其在这里坐以待毙,倒不如去新大陆碰碰运气。塞缪尔叔叔和乔治叔叔在那里不是生活得很好吗?”

约翰·福特回答说:

“你说得有道理。等等,我来找一找他们的来信。”

说着,约翰·福特便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塞缪尔和乔治的来信,再一次读给大家听。塞缪尔和乔治在信中向众人展示了美国式的民主、个人权利、广袤的原始森林和廉价的土地。那里不正是勤劳者的天堂吗?

因此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全家人都一致决定移民美国,去那里寻找天堂。

做完决定之后,福特一家便忙活开了。当时,威廉已经21岁了,是一个熟练的木工。虽然按照爱尔兰的传统,他还只能被被称为一个大男孩(因为他的父亲还健在),但他事实上已经成为全家的领导者。

在威廉的安排下,全家人很快做好了移民的准备。1847年春末,威廉带着一家人,冒着料峭的春寒,登上了一艘开往美国的轮船。

轮船上拥挤不堪,到处都堆满了人和破破烂烂的行李。船舱里更是臭气熏天,蚊虫肆虐,很多人都病倒了。原本身体就比较衰弱的托马斯娜也因此而染上了严重的疾病,不久就在船上痛苦地去世了。

母亲的去世,让约翰·福特和孩子们都伤心至极。兄弟几人找了一条白色的裹尸布,含着眼泪将母亲的尸体裹好,抬到甲板上。约翰·福特又找到随船的牧师,为托马斯娜念了悼词。随后,威廉兄弟将母亲的尸体抛入了风浪滔天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