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唐文青
3027600000008

第8章 《使至塞上》

——不懂政治的有志青年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有一个叫维摩诘的菩萨。这个菩萨不是出家人,是个居士。他家里有家财万贯,奴婢无数,但是他依然潜心修佛,终成正果。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蒲州,一个笃信佛教的王姓家庭得了一个男孩,取名王维,成年后取字摩诘。

如果王维生活在现在,绝对是个拥有一大群脑残粉的超级巨星。诗文只是他众多技能中的一项,他在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着颇高的造诣,而他最为出众的技能是拥有的极高的音乐天赋。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年仅二十岁的王维就中了进士,而且还是状元。说是少年得志一点也不假,不仅被录取,还被安排了一个专业对口、他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太乐丞。

太乐丞,顾名思义,太就是和皇家有关的东西,乐就是音乐。换言之,他就是大唐皇家歌舞团的团长。当然了,没有现在歌舞团团长的职位那么高,他只有从八品。现在的少将团长搁那时候,至少有三品了。

可能大家会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科举考试,考的是四书五经,那会儿又不兴填志愿,朝廷咋就知道王维爱干这个呢?其实说起来,这里头还真有内幕。

唐朝的科举制度还不像后世那么规范,虽说不是充斥了徇私和舞弊,但是人际关系对成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根据后世的记载,王维考试那年,发生了这样的事……

王维和“初唐四杰”比较像,成名很早,据说他九岁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诗文天赋。而他更因为音乐上的造诣名扬四海。在当时,有一个土豪级别的音乐发烧友——当朝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

当王维这样年轻有为的资深音乐人来到长安,岐王李范能不欣喜若狂吗?于是岐王找到王维,对他说:

王维啊,你的诗写得不错,不如选一首你觉得好的,然后谱上曲子,送给玉真公主。

王维照做了,随后玉真公主在家里搞家庭音乐会,一群伶人演奏着王维谱写的新曲。

后面的故事可想而知,剧情俗套得可怕。公主自然就问曲子是谁写的,诗是谁写的,然后王维就站出来了,得到了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

但是肯定有人会问,为啥要公主一个女流去推荐,而不是岐王自己去推荐呢?难道说唐朝女性的地位这么高?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一个朝代初期发生的事情,会对后面的各种人物产生阴影。唐初太宗皇帝通过血淋淋的政变,弄死了自己的哥哥,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还逼得亲生父亲退位。所以唐朝的皇室成员普遍有一种危机感,毕竟闹不好就是手足相残。玄宗之前,高宗之后,中宗、睿宗两人搞过来搞过去,中间还隔了个武则天。好不容易玄宗朝才淡定了点,这个节骨眼上,要是岐王去推荐王维,不是帮助他,而是害他——你要是玄宗,会重用对皇位有威胁者推荐的人才?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维中了科举,当了官,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伶人是不被看好的。“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这句话也成了俗语传到了现在。如果只是潜心音乐,醉心文艺,他顶多算个名伶,到头来还是下九流。

好在我们的主角王维还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没有“自甘堕落”,在职位上做得也有声有色,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是,事情总是没那么简单。没多久,王维就被贬到济州当司仓参军,说白了就是到某个粮站看仓库去了。

按照后世好事者的猜测,可能是因为这个玉真公主饱暖思淫欲,看上了王维,而王维不喜欢她,娶了别的女人。

按照正史记载,是王维组织手下搞了次文艺会演的排练,舞了黄狮子。按照当时的律法,舞黄狮子是专门表演给皇帝看的,估计平时排练都要拿别的狮子代替。

如果真实原因是前者,那么就说明王维不会讨好女人;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说王维不懂政治。

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呢?首先呢,这个玉真公主跟王维有没有关系,本身就捕风捉影。作为一个不愿意毁掉小清新的人,我更倾向于玉真公主跟李白是一对,与王维只是普通朋友。李白和公主的关系可谓尽人皆知,如果说公主吃王维老婆的醋,却又为何独独舍不得之后已经娶妻生子的李白?

其实真较真起来,王维和公主是不可能发生什么的,后面一节我会详细说明。

王维在济州粮站看了四年的仓库,之后果断辞职,回到了长安做起了“长漂”。然而,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朝九晚五而又没有作为的事业单位实在不适合他。

他在这里欢笑,他在这里哭泣,他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长安,长安……

“长漂”期间,王维开始钻研佛教。没有了公务的繁忙,他也开始结交各地来的朋友。之前说的孟浩然的故事,也就大致发生在这个时候。

孟浩然回到了襄阳隐居,王维却依然想着有一番作为。开元二十三年,执政多年的张九龄加封光禄大夫,并且被封为伯爵,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张九龄自身作为一个诗人,不会拒绝为同是诗人的王维的引荐。而此时的张九龄,也正处在人生的巅峰,与风华正茂的唐玄宗一起,成就了大唐最强势的一届政府。

果不其然,这一年,王维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命为右拾遗,官居八品。拾遗,就是言官,相当于皇帝身边专管监察的秘书。左拾遗官位高些,相当于正职,右拾遗官位低些,是副职。

没错,开元二十三年,是张九龄的巅峰时期,但是,巅峰之后,就是下坡路。买涨不买跌,王维这个靠山,选得有点偏了。就在第二年,李林甫逐渐走上政坛前沿,张九龄迁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在唐代,很多时候官衔只是代表你享受的待遇,“知政事”这样的差遣才意味着你的真实身份。

张九龄,不再是执政者。同年,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依然是八品。不懂政治的王维,丝毫没有察觉政坛的风雨,相反,他沉浸在了一片欣喜之中。

也就在这一年,唐朝的死敌吐蕃武装入侵唐朝的属国小勃律国。这也为王维被排挤出长安,埋下了伏笔。日渐沉沦的帝国政府面对辽阔的疆域慢慢力不从心,直到第二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才在青海西边打了一场胜仗,大破吐蕃军队。

然而,昔日辉煌不可一世的帝国政府此时已经对这些边事失去兴趣。但是,却给很多人一个让王维离开长安的好办法——让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河西慰问边疆士卒。

王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国家打了胜仗了,太平盛世了,自己也成为皇家特使出塞了,一切都非常好。过了关口,到了漫天黄沙的祖国西北,王维遇到了前来迎接的侦察兵。

于是,一首《使至塞上》流传千古。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轻车简从的使臣要视察边疆的情况,身为属国典(汉代官职,唐朝人喜欢cos汉朝人)的我路过了居延泽(也是汉代地名)。

像一片飞蓬草飞出了汉朝的边界,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融入了宽广的北方天空——

沙漠里的狼烟是那么地直,黄河里的落日是那么地圆。

在萧关(汉代地名,而且他根本就没经过这儿)我还碰到了侦察骑兵,他们说,都护(边防卫戍区司令)已经在燕然山指挥作战了。

整首诗又红又专,非常地主旋律。神秘的西域在唐朝人眼里,可能和现在的西藏一样,是个令很多人向往的地方。不一样的是,西域也是无数年轻人追寻梦想的地方,这里战争频发,可以建功立业,可以万里觅封侯。

这些朝廷里的老油条摸准了王维的脉,不知是王维主动要求还是有关部门的安排,总之王维此后就留在了西域,担任河西节度使判官。

如果真的像王维向往的那样,在西域建功立业,或许唐朝就多了一个参谋长,而我们就少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也少了几幅流传千古的山水画。在西域待了几年,王维带着失意回到了长安。此后,他像变了个人,开始对朝政漠不关心。每天去上班,有时候甚至能不上就不上。放假了,就去山间的别墅度假,俨然与一个隐士无异。

这样安详舒适的日子,有人说他几乎成了一个僧侣。不仅因为此时他心无挂碍,醉心山野,更因为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王维三十出头)后,他的妻子去世了,此后他也没有再娶。

如此心境,难道王维对妻子的离世心无挂碍吗?居士修行,娶妻生子并无关系,然而如果说王维仅仅因为信仰没有娶妻,显然说不过去。如果说是因为夫妻情深,为什么没有多少对妻子的悼亡诗或情诗传世呢?

下一章,我为您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