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3028600000003

第3章 言为心声,不要口不择言(2)

已经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大奖的英格丽·褒曼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再次荣获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认为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成为获奖者的褒曼,没有喋喋不休地表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极大地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那么,无论这位对手是谁,都会对褒曼产生深深的感激之情,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想到对手的感受,并如此善待竞争对手,如此与对方贴心,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风度和品质。

上面的故事在提示我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此得到慰藉,会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高调炫耀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样很不好。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了不起”,反而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的人等等,所以,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事要保持低调。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难以自制的一点。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应该懂得注意方式。

其中之一是,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你自己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所以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你再提起,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懂得这一点的人就会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促使对方谈论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就不会只显示你自己的得意了。

在说话的时候,不但要懂得“忌口”,而且要提醒自己,在与别人交谈时不可让对方感到相形见绌,应该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5.“忌口”的话题不可多谈

在交际场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无遮拦,说漏了嘴,说错了话,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说话应该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语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

说话是不是得体,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触犯到别人的禁忌。关于说话的禁忌有很多,在这里从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1)习惯用语的禁忌

习惯用语就像我们平常习惯说的口头禅。这种习惯用语,有时候可能是无伤大雅的,只是与自己亲近的人之间较常用的俏皮话,比如夫妻之间的俏皮话。但有的口头禅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说出来,就难免不合时宜,大煞风景了。

某男士在家里跟妻子经常用玩笑话相互交流。两人都喜欢猪,平时表达爱意也是猪长猪短的。吃饭前妻子常对他说的话是“洗洗你的猪爪爪”;读到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时丈夫也常会对妻子说:“竖起你的猪耳朵好好听啊!”时间一长,“猪来猪去”地习惯成了自然。

一天,这位男士将熬夜赶写的一份材料交给领导查阅,领导看后说:“写得不错,里面没有错别字吧?”谁知他竟脱口而出:“肯定没错别字,不信你就睁开猪眼睛好好瞧瞧!”话一出口他就知道自己说话乱了分寸了,于是连忙道歉:“对不起,领导!我跟我老婆说惯了……”

不料这话一出口就更乱了。他的领导是位女士,而且很年轻。

(2)传言的禁忌

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传言的威力。人与人相处中有很多可以散布他人传言的机会,当你听到有关某人的传言时,应该慎重地考虑一下:不管传言是真是假,只要是对他人不利的,一旦越传越广,都会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上和名誉上的伤害。如果你也加入其中,人云亦云,你就成了没有道德的传言者。况且一传十,十传百,经过多次传言,早已不是尊重原版的事实了,再传到当事人耳朵里时自然会是走了样的“故事新编”,结果不言而喻。传言越传越多,就会变成谣言。谣言还继续传,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很多悲剧正是由此而生。

尽管你不是传言的源头,但你如果说话不谨慎,就容易成为别有用心散发传言者的工具。

(3)敏感性争议话题的禁忌

很显然,越是敏感性的话题就越富有争议性。比如宗教、政治、党派等话题,都有其各自的拥护者,这些话题很不适合在一般场合下与人谈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双方皆有理,若非要交流这些事,就容易引起摩擦,甚至把话说过头,授人以柄。

凡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都存在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性质。而争辩只会把观点引向极端,这样一来,说话就更没有小心可言了。

再者,即使你有很好的口才,在争辩中赢了对方又能怎样?你心里一定很清楚,你压倒对方,只是使对方在表面上屈服了,但其实对方心里肯定会不平,甚至会对你怀恨在心,无形中你就破坏了与对方的和谐关系;而且你可能会养成专爱挑剔别人错误的恶习,你将因此变得自高自大,慢慢地会失去很多朋友。

(4)气愤时交谈的禁忌

人总有遇到生气的时候,由生气而导致情绪失控的事也经常发生。如果因为发怒而使自己说话失了分寸,则局面就可能会难以收拾。

因气愤而失态,无异于主动放弃理智。失去理智的人会做些什么事谁也难以预料。即便不是因此大动干戈,光是火急火燎地嘴发起痒来,一场无谓的“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生气时首先要想到如何给自己降降温,以便让心情平静下来,忍气制怒。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以谅己之心谅人”。这样做之后,你说话就不会那么冲动,那么不小心了。

(5)个人不幸话题的禁忌

没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难免遇到不幸或伤心的事情。一般地,人都不愿被别人提及这些不幸的事情。

比如身患重病的人,他就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他的这种不幸,因此,你向对方反复提及他的病情,会引来对方的不安。

比如有些人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了,他也不愿被人提起这些往事,你若是不懂这些而提及了,岂不勾起人家痛苦的往事而让人陷入伤心的回忆中?

若是对方主动提起他(她)自己的不幸的事情,那么你需要表现出同情并听对方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毫无分寸地追问不休。

(6)自夸的禁忌

如果你用自夸的方式在职场中推销自己而赢得一个有发展的职位,那么也无可厚非,但把这种自夸行为用到与人相处中的说话形式上,那就会有麻烦了。

爱自夸的人大多自视清高,轻视周围的一切,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会自己吹大牛、侃大山,极尽所能地表现自己,自我感觉似乎只有他才能救世界、救人类。但实际上,这种人往往本事没多大,对其知根知底的人只会鄙视他,而不知情的人,一旦识穿他的真面目,也只会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在与他人交谈说话时应该保持自谦的态度。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成绩不是靠自己吹出来的,而是大家评议出来的。自己捧自己,即使能赢来一些暂时违心的喝彩,却有更多的人们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你,所以,说话还是应该注意分寸和场合。

6.提问的艺术最考人,三思而后说

适当的提问,能联络四方宾客,能引起众人思考,投机处能让人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而不适当的问话,会得罪大众,破坏氛围,惹众人言“诛”口伐。

说话人人都会,但如何把话说好却并非易事,有人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给人的感觉却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让人不堪忍受;有人说话虽然惜言如金,却能句句切中要害,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微言大义。还有一些人说话与上面两种人都不一样,他们说话往往口不择言,结果就会闹出许多洋相和笑话,甚至得罪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

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些领导到某地开会,当地习惯以馒头、稀饭、每人一个鸡蛋作为早餐。这天早晨,一位领导剥开鸡蛋,发现鸡蛋是坏的,就跟服务员小姐说:“麻烦你给我换一个,这个鸡蛋坏了。”

不一会儿,服务员小姐就回来了,可是忘了想换鸡蛋的是哪位领导了。就大声喊了起来:“谁的蛋坏了?”

众领导沉默不语。小姐又喊了一句:“谁的蛋坏了?”

结果还是没人答应。

这时,餐厅主任过来对服务员说:“你这小姑娘真没礼貌,应该这样问:‘哪位领导的蛋坏了?’”忽然,餐厅主任觉得这话不对劲,赶紧又改口高声喊了一句:“哪位领导是坏蛋?”

这个故事中的服务员小姐和餐厅主任说话都不太注意,结果闹出了笑话。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使交谈的局势和结果对自己有利。即使与初次见面的人交流也不例外。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关系密切的朋友;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很尴尬,双方只得以“不欢而散”收场。

可见,说话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对“拉近”双方的距离起着重要的作用,恰当适宜的语言表达不但使人爱听,也能使别人乐于与你交往。

曾经有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前来应征。

第一位应征者这样招呼进门的顾客:“您好,您吃鸡蛋吗?”

顾客摆了摆手,对话就此结束了。

而第二位应征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请问您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顾客笑着回答:“一个鸡蛋。”

可见,第二位应征者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短短几个字的对话,两位应征者的高下之分便立刻凸显出来了,这便是语言的魅力、说话的艺术。第二个应征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的是限制性提问。这类提问有两个特点:

一是这类提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诚意,在心里有融洽、亲切之感,觉得盛情难却,不好意思拒绝,即使原来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问话人的意思做出答复。

二是在提问中限制了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对方的思路引向提问者所希望的答案上。

这类提问一般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在对情况不是很了解又无明确目的的时候,提问的范围则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须给对方的回答留有自由的空间。

如果你在办公室发现别人用完了扫描仪忘了关,你可以很随便地问一句:

“您现在还用扫描仪吗?”

这样就比直接说“扫描仪用完之后为什么不及时关掉”好得多。

不管怎么说,问话不能不小心,在某些情况下要把握问话的分寸,不能乱开“金口”,否则会伤人无数。

7.直率不等于“痛”言无忌

说话直率虽然不失为一种优点,但在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种情况,同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与他交往。深究原因,就涉及到讲话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生活中有些人快人快语,有啥说啥,口无遮拦。假如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大家彼此比较了解,知道这是你的性格特点,可能会认为这是你的可爱之处;假如在陌生之地,被不熟悉你的人包围着,而你依然不顾场合、地点,不分谈话对象,一律口对着心,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时你就犯了交谈的大忌。因为许多方面的限制,你不能保证你所想的、说的都对,而且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内心坦荡,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了,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公司的某职员小赵,他的心地是人人公认的“好”,然而在升职的路上却一直止步不前。与他同年龄、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上司。而在平时,虽然别人都称赞他“好”,但他的朋友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没有“应酬”,在公司里也常常独来独往,不太受欢迎的样子……其实小赵能力并不差,对工作也有相当好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是,他说话太直了,总是习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于是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其实“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可以让是非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只是在人性丛林里,“直言直语”却是有这种性格的人的致命伤,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容易只看到现象或问题,通常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这种人的话有可能是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如果是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语”,对方明知,却又不好发作,只好闷在心里;而对于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激活自卫系统,若心理上招架不住,恐怕就怀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障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就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语;如果不能离你远远的,那么就想尽一切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二是一般喜欢直言直语的人,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其言语所爆发的杀伤力也是极其的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鼓动你去揭发某事的不法,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效果如何,这种人很容易成为牺牲品。如果成效好,鼓动你的人坐享战果,你分享不到好处;成效不好,你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是首当其冲的报复对象。所以,在人性丛林里,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面利刃,而并非披荆斩棘的“开山刀”。

再有一种情况,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把人给得罪了。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思相反的话抵消此前所说言语的副作用,对方见你主动改正错误,自会原谅你。

但是,如果你一向说话很直,经常得罪人,你最好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怀疑你道歉的诚意,认为你是口是心非或是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平时说话是不是经常忽略了场合?说话内容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自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有这种直言直语个性的人应该好好地深思一番,并建立以下两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