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3028600000006

第6章 善意的语言最中听,说话要有亲和力(1)

词典上对“亲和力”一词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人际关系上来讲,亲和力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别人,才能真正地亲近对方,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喜欢。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能拥有宽广的胸怀。

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恰当地运用你的“亲和力”,它既可以让我们更大程度地获得友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又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人脉资源,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机会与前途。

1.“亲和力”是赢取他人好感的重要手段

放眼人类,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自己拥有“亲和力”,因为这也是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一种心理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心需求。与人交谈时,恰当地流露出亲和力,必定为你加分不少。

人都有七情六欲,在情感方面也有喜怒哀乐,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感情世界所以才会使人类产生一种归属动机。这是语言亲和力的表现之一。

当人们感到喜悦或是悲伤的时候,往往会希望有人能听自己倾诉,并从中得到理解与宽慰,也可以使人在情感方面有所寄托。所以亲和力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归属动机”。

亲和力在人的情感上是使情感归依的起因,同时也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它对平衡人类心理和克服势单力薄之不足,起着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总的来说,人类语言的亲和力是多重的,它的表现并不单一,非常复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建立起语言的亲和力呢?

子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语也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就是:类似的人彼此之间比较容易相处与亲近。

因此,在提高自己亲和力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一些方式,让他人感到你和他是类似的,他才会觉得你是可以亲近与信赖的。

增强亲和力的技巧有这样几个方面:配合别人的感受方式;配合别人的兴趣与经历;多使用一些“我也”的句子。

首先,配合他人的感受。

每个人都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在以上这些感觉里,前三种用得比较广,因此,一般说人有三种主要的感受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于感官的使用也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人可以分成三种:视觉型、听觉型与触觉型。

一般情况下,视觉型的人比较喜欢快节奏,说话很快,思考也很快,喜欢阅读图表,而且行动力强;

听觉型的人喜欢生活有秩序,说话虽慢却条理分明,喜欢交谈与聆听,行动力稍弱;

而触觉型的人很重视感觉、爱好舒适,有些情况下说话并不直视对方,语速也比较慢。

有了以上这些了解,我们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观察一下对方是什么型主导的,之后配合他的特性来进行沟通。

比如,对那种说话速度极快的人,要强调行动与成果;对那些说话时要分成一、二、三个要点的人,要强调逻辑与条理;而对于那种慢吞吞的人,要多谈谈某种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想要很好地掌握这个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

其次,配合别人的兴趣与经历。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的著作《人性的弱点》在世界图书销量排行榜上,被称为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

他在书中写道:“我们要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聆听对方的谈话,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他自己。”

有一些朋友在从事直销的活动当中,说自己与准客户无话可说,或是没有切入点。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聆听对方的谈话,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他自己。

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就像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世界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人。

当我们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那么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与他交谈的切入点。

比如:你在公车上看到有一个人提着束特别的盆栽,你可以这样打开话匣:“哇!您的花真漂亮,这是什么花?”假如对方愿意说的话,局面就这样打开了,你就可以继续同他谈下去。但你需要做好鼓励他人多谈论他自己的准备。这样,在交谈中你会得到很多关于他的信息,就能为自己创造进一步交往的时机。

第三,使用“我也”的句子。

如果对方的经历或见解中有些部分是和你类似的,你可以多使用一些具有神奇力量的短语,它就是“我也……”

例如:“啊,您去过泰山啊,我也去过呢!我是去年四月去的,您呢?”“哦,你也认同爱就是要给对方自由,我也这么想的。”“你同意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对吧?我也这么想,因此您可以比较一下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质量。”

注意到这几点,你就可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亲和力了。

2.恰当而得体的称呼,能为你的“亲和力”加分

称呼,就是对人的称谓。称呼在人际交往中,既是礼貌问题,也是态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恰当而得体的称呼不但能显示你的涵养,也能为你的“亲和力”加分不少。

看似简单的称呼中蕴含的学问可不小,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积淀起来的特殊文化使称呼颇为复杂多变,掌握好各种常见的称呼礼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称呼恰当、得体才能让别人满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称呼呢?

(1)日常惯用的称呼语

①亲属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非常不礼貌的。对于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公开场合中称呼得过于亲昵;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礼貌。对于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但当晚辈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辈时,即使你是长辈,对晚辈也不宜直呼其名了。

②熟人之间的称谓。对于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阿姨”、“赵伯伯”等。

在一些比较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刘校长”、“李书记”等等。

对于相处时间长,关系融洽的朋友、同学、同事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陈”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会让人感觉到你对他的尊敬。

③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应该更加注意,因为稍不留意得罪了别人自己却浑然不觉。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可以叫“小姐”,对方也绝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一定是惹人反感的。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做“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通常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对于年纪比你大的女性,如果不确定对方是否已经结婚,称“大姐”相对来说比较妥当一点。

(2)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其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不能称呼妇女为“女士”、“太太”、“小姐”,而称“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伯母、叔母、姑母”等等。所以各个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入乡随俗,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②要注意区别口头语和书面语。口头语与书面语言相比较,显得通俗、随便,更为亲切。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口头语)、父亲(书面语)。在口头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

③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称呼我们比较熟悉的人可以较为随便,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以小名、绰号称呼他人,就会显得非常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同志”或“××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所以在我们称呼他人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适当的称呼语只有在适当的场合用在合适的人身上才显得非常贴切,反之则会显得很生硬、尴尬,甚至有可能闹笑话。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称呼时的各种习惯用法,准确恰当地称呼他人,再加上嘴巴适当地“甜”一点,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了。

3.适当地暴露隐私,换取亲和力

人们都有探求别人隐私的好奇心理,你若想尽快和别人搞好关系,达到办事的目的,就不要吝惜你的一些无伤大雅的“隐私”。

在说话的时候,稍稍透露自己的隐私或缺点,对方会感到你这个人很亲切,因此,你们亲近起来就更加容易,对方也乐意帮助你。

如果你在说话的时候,把自己打扮成神秘的角色,完全隐瞒着自己的隐私,那对方肯定会有你不信任他的感觉,认为你没有把他当成朋友,没有把他当成知音,自然而然地,对方便不会亲近你了。

有位心理学家在纽约市的广播节目中介绍了三位候选人,要求听众从三个人中选出一个人来,并分别介绍了这三位候选人的情况。第一位候选人具有政治家的资历、学历和人品;然后介绍了第二位候选人的政治经历及实际工作成绩;关于第三位候选人,只介绍了他的私生活,例如他非常疼爱孩子,喜欢吸烟,每天带着狗去散步等等。

投票的结果是第三位候选人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尽管选民们不知道他作为政治家的能力如何。这大概是因为这位候选人最容易让选民们感觉亲近吧。这个实验表明,选民们投票时的判断基准,比起政治来他们更重视候选人是否能让他们产生亲近的感觉。这个心理实验还告诉我们,要让一个人对你感到亲切,就应该与对方进行具有人情味的交流。

三木武吉曾经是日本很有名的政治家。二次大战后第一次竞选时,他曾到川备县的高松市去演讲。当他讲到“战后的日本怎样才能马上恢复建设”时,突然,从听众席中响起了一个妇女的喊声:“喂,三木武吉,你不是娶了六个老婆吗?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日本呢?”三木武吉听后没有惊慌,他镇静自如地回答道:“这位女士,确实如此,我年轻时是个享乐主义者,娶了好几个妻子,而且战争中也常带着她们东躲西藏地避难,这可以说是男人的劣根性。但现在,她们都已经人老珠黄,不中用了。如果我抛弃了她们,今后谁来养活她们呢?还有一点你说的不正确,是七个老婆,不是六个。”听了他的回答,全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选举的结果是三木武吉以压倒性高票当选。

在谈话中,三木武吉巧妙地透露了自己的隐私,使选民的反感情绪变成了对他的亲切感和好感,从而获得选民的支持,最后大获成功。

英国王室在这方面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英国王室非常受国民的爱戴,甚至连英国的许多明星都望尘莫及,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私生活非常公开。

每当新学期开始时,学生们都会对新老师和新教法觉得恐惧,所以在上第一堂课时有些老师会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比如他会说:

“我的字写得一点也不好看,我的书法更差,上小学时,我的书法都一直是丙,因此我不喜欢在黑板上书写。”

学生们听了会在心中暗想:“原来老师也有弱点,没什么可害怕的,我跟他并没有什么不同嘛。”

如此一来,学生的心情便会松弛下来,并且在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优越感。

有一位政治家演讲时,常常故意在麦克风前打个喷嚏,或者装出踉跄的动作,像这一类故意做出的小失误,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一般听众对于政治家抱有戒备心,因此他便故意做出一些小失误来,听众在看到他小失误之后,心中就会想:“原来他也跟我们没有两样,也有失误的时候。”因而对他产生亲近感。

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交谈的时候,稍稍透露自己的隐私和缺点,会让对方对你产生亲近的感觉,这种建立在亲和力基础上的交流,可以很顺利地进行。

4.真诚,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想要打动别人,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必须有百分百的诚意,当然,还需要一点点执著和技巧。

多年以前,拿破仑·希尔曾应邀向俄亥俄州立监狱的服刑人员发表演说。他一站上讲台,立刻看到眼前的听众之中有一位是他在十年前就已认识的朋友布鲁斯先生,他曾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希尔演讲完毕后,和布鲁斯先生见面并且交谈,知道了他因为被朋友欺骗,才会被判二十年徒刑。听完他的故事之后,希尔说:“我要在六十天之内,使你离开这里。”

布鲁斯先生脸上露出苦笑,回答说:“我很佩服你的精神,但对你的判断力却深感怀疑。你可知道,至少已有二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曾经运用他们所知的各种方法,想把我从这里释放出去,但一直没有成功。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大概就是因为他最后的那句话——“这是不可能的事”——让希尔感觉自己受到了挑战,他决心向布鲁斯先生证明,这是可以办到的。

希尔回到纽约市,要他的妻子收拾好行李,他准备在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监狱所在地停留一段时间。他并不清楚自己要在这里留多久,但是希尔的心里已经计划好了要怎样做。他从来不曾怀疑能否使布鲁斯先生获释。

第二天,希尔前去拜访俄亥俄州州长,向他表明了此行的目的。希尔这样对州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