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303500000015

第15章 人格障碍 (2)

偏执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执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执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比如,有的学生一次考试考好了,就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洋洋自得,产生骄傲情绪。而有时一次考试不理想,就消沉到底,一蹶不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

请注意一点:偏执性格者,往往认为自己不是偏执性格者。

偏执的人容易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偏执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

偏执一旦形成,是很难通过说理、解释消除的。在家庭中,如果遇到像乙先生或安嘉和这样的偏执狂,最好寻求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冲突扩大。

如何诊断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据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分裂型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1/3。1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中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他们可称“不近女色”的模范。内心世界极其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对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的焦虑和敌意的痛苦。

分裂型人格障碍适合哪些工作?

分裂型人格的人可以适应人少的工作,如图书馆书库、山地农场林场等,他们更容易从事宗教和过隐居生活,但很难适应人员众多的场合和需要交际的工作。

有位32岁的妇女,未婚,没有工作,依靠救济生活,她说自己感到“空虚”。她觉得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似乎在看着自己从生活中经过,她周围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她的这种陌生感在照镜子的时候特别强烈。很多年她都觉得能够通过“一种自己也不能理解的透视能力”知道他人的想法,说她家中的其他几个人也具有这种能力。她强烈地感到自己负有某种特殊的使命,但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在社交中很腼腆,经常认为他人对自己很注意,有时候觉得街对面的陌生人在有意地躲避她。她没有朋友,感到孤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白日梦或看肥皂剧。

与别人说话时含糊不清,总是离题,没有重点。她看上去害羞、充满疑虑,担心自己遭到批评。只找过一份短时间的工作,很快就因为没有兴趣而放弃了。

像这位女士一样,难以适应工作,同时感到空虚的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导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不能适应环境。青少年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经常遭受挫折、失败、屈辱,尊重长期得不到满足,因而自卑、怯懦、胆小等特点逐渐发展、强化和巩固下来,成为他身上稳定的人格特征。例如,好高骛远,能力不足,或缺乏合作经验,因而遭受挫折;缺乏机会,与他人合作不好,人际关系不融洽,因而很少获得成功;经常受到家长过分苛责和打骂、教师或上级过分严厉的批评指责、他人当众羞辱,等等,都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受环境压抑或社会观念影响(如遗传决定论、宿命论等),承认自己天资不如人,或时运不济并以此来解释自己的处境,聊以自慰,其结果必然助长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好交往,使他们不了解周围的人,别人也不了解他们。他们难以得到他人的同情、谅解和帮助,于是自卑、怯懦、胆小和内向等人格特征更加强化巩固。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个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活力。

(2)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3)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缺乏令人愉快的情绪也是一种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显著特征是与社会性严重分离,很少有甚至没有与人建立关系的兴趣;他们经常远离家庭,很少结婚,甚至没有亲密的朋友。显而易见,在迫不得已的与他人的接触中,他们体会不到一般社会生活的基本情绪——温暖、愉快、失望、痛苦;他们也很少会从独自一人的活动中找到快乐。严重情况下,他们没有体验快乐或悲伤的能力。由此,把这种缺乏令人愉快的情绪的障碍称作缺乐症。令人遗憾的是,分裂样人格患者他们自己好像对自己缺乏快乐体验的生活毫无察觉。这也是与分裂型人格的重要区别。下面的这位丙先生就是。

丙先生,25岁,未婚,高中文化,是母亲的第14个孩子。母亲怀孕时体弱,足月顺产。8岁上小学,19岁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一般。毕业当年进手表厂,工作能力一般。小学时曾患肾盂肾炎。母亲曾患神经症。患者从小个性孤僻,很少与人交谈。对家里的事不关心,对家人缺乏感情,生活被动,衣服不知换洗,需要人督促,甚至夏天洗澡也需家人催促。及至年长,无兴趣爱好,对自己婚姻恋爱也不关心,家人给介绍对象表现冷淡,毫无反应。所穿衣服需家人购买,自己从不张罗,缺少知心朋友。工作之余,不找朋友玩,而是独自睡觉。精神检查发现,其意识清晰,表情淡然,反应迟钝,接触被动,未检出知觉及思维障碍。日常生活悉由父母照顾,对家人令其读报或换洗衣服感到厌烦。平时也无特殊爱好,看电视从不更换频道挑选节目。

这位丙先生日常生活一塌糊涂,经医生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而这位医生的诊断标准就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1与社交关系普遍脱离,在人际交流场合表情有限,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出下列4项以上:

(1)既不想要,实际上也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包括作为家庭之一员。

(2)常常选择独自活动。

(3)很少有兴趣与他人发生性行为。

(4)很少对娱乐活动感到乐趣。

(5)除了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的或知心朋友。

(6)对于赞扬或批评都显得无所谓。

(7)情绪淡漠或感情平淡。 (1)

2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也不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分裂样人格与分裂型人格障碍有何区别?

分裂样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有很大区别。首先,由于他们对某件事自我投入的程度较高,显得心不在焉,说话尤其如此。但他们不会表现出在分裂型人格身上可以看到的那些不寻常的想法、行为或讲话方式。

其次,如果让分裂样人格患者做一些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工作,他们会相当的成功。

再次,分裂样人格与分裂型人格之间还有一个差异就是对精神分裂症的敏感性。分裂型人格障碍可能有遗传关系。已有研究发现,分裂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比在总人口中常见得多。而且,分裂型人格障碍往往和精神分裂症对同一药物有反应,这个发现指出这两种障碍之间存在着生物联系。因此,分裂型人格障碍可能由于遗传或其他原因有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但这显然不适用于分裂样人格。

对分裂样人格的治疗主要针对其发病特征进行针对性治疗,方法与分裂型人格大同小异。

心理学家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是如何界定的?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表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对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标准,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他的《正常的假面具》中做过描述。他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反社会人格的16条明显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