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303500000009

第9章 焦虑症 (2)

不仅是猫,很多动物、场景和疾病等都能成为特殊恐怖症的恐惧对象,如狗、猫、蛇、老鼠、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放射性疾病、性病、艾滋病等。特殊恐怖症以儿童常见,成人特殊恐怖症中的动物恐怖通常起于儿童期。

小张就是从三四岁时起,就已开始怕猫了。记得当时看见两只猫正在打架,打得满身是血,其中一只转过身,双眼瞪着他,这让他浑身打战,害怕极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不敢去可能有猫的地方。去邻居家前,必须了解他家是否有猫。也不敢逛卖贺卡的商店,因为那里有许多印着猫的卡片。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过去,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像小张一样,患者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严重的甚至出现惊恐发作,还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头晕等症状。同时,如小张每次去邻居家先确认有无猫一样,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境的习惯。患者明知这种恐怖是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又不能控制。

诊断上来讲,因为其表现特殊,因而认识起来不难。首先需要鉴别与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而精神分裂症可有短暂的恐怖症状,但有其他精神症状同时存在,所以区别起来并不困难。

治疗方法上适宜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用行为疗法消除其回避行为。药物治疗主要控制紧张、焦虑或惊恐发作,可听从医嘱;治疗以暴露疗法为主,酌情选用系统脱敏或冲击疗法;同时配合反应防止技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回避行为。行为疗法用于治疗各种恐怖症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还可配以心理疗法,如精神分析、领悟疗法、催眠疗法,都可用以治疗特殊恐怖症。

广场上,A先生为何感到无处脱逃?如何摆脱?

A先生是一个斯文的中年男子,他不管到哪里都需要太太做伴,甚至连上厕所也不例外,夫妻两人真的到了“出双入对,形影不离”的地步。但与其说这表示他们“恩爱异常”,不如说是“痛苦异常”,要了解这种痛苦,必须从头说起。

据A先生说,他在25岁时,有一次单独走过市中心广场,在空旷的广场上,他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惶,呼吸持续加快,觉得自己好像就要窒息了,心脏也跟着猛烈跳动,而腿则软瘫无力。眼前的广场似乎无尽延伸着,让他既难以前进,又无法后退。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跋涉”到广场的另一头。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会有那种反应,但从那一天起,他即对广场敬而远之,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自己一个人穿越它。

不久之后,他在单独走过离家不远的桥时,竟又产生同样惊惶的感觉。随后,在经过一条狭长而陡峭的街道时,也莫名其妙地心跳加快、全身冒汗、两腿发软。

到最后,每当他要经过一个空旷的地方时,就会无法控制地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以至于他不敢再单独接近任何广场。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到他家拜访,出于礼貌与道义,他必须护送那位女孩回家。途中原本一切正常,但在抵达女孩子的家门后,他自己一个人却回不了家了。

天色已晚,而且还下着雨,他太太在家里等了五个小时还不见他的踪影,于是焦急地出去寻找他。最后在广场边上,看到他全身湿透地在那里哆嗦打战,因为他无法穿越那个空旷的广场。

在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后,他太太不准他单独出门,而这似乎正是他所期待的。但即使在太太的陪伴下,每当他来到一个广场边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呼吸加快、全身颤抖,嘴里喃喃自语:“我快要死了!”此时,他太太必须赶快抓紧他,他才能安静下来,而不致发生意外。到最后,不管他走到哪里,太太都必须跟着,就有了本故事开头的一幕。

“广场恐怖症”又叫“惧旷症”,本来专指对空旷场所的畏惧,但精神医学界目前已扩大其适用范围,而泛指当事者对足以让他产生无助与惶恐之任何情境的畏惧,除了空旷的场所外,其他如人群拥挤的商店、戏院、大众运输工具、电梯、高塔等,也都可能是让他们觉得“无处逃”而畏惧的情境。

惧旷症的一大特征是,他们的惊惶反应通常是在单独面对该情境时才会产生,如果有人做伴就能获得缓解,甚至变得正常,而且能让他免除这种畏惧的“伴侣”通常是特定的某一两个人。

精神分析学家因此认为,惧旷症可能是来自潜意识的需求,他们极度依赖某人,对他有婴儿般的缠附需求;但在意识层面,他无法承认此一幼稚的渴望,所以就借惧旷症的惊惶反应,使对方有“义务”必须时时和他做伴。本案例中的这位A先生,他的惧旷症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就是他在潜意识里对太太有婴儿般的依赖需求。

对于这种恐惧心理,患者要及时调整,可经常主动找出自己所惧怕的对象,在实践中去了解它、认识它、适应它,就会逐渐消除对它的恐惧。只有多实践、多观察、多锻炼、多接触,才会增长见识,消除不正常的恐惧感,避免它对学习和工作、事业和前途的影响。

害怕出丑回避接触他人是心因性疾病吗?

“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者处于尴尬的境况,而尽力回避的一种恐惧感。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社交恐怖症是由于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某处。社交恐怖症者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通过下面的案例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它。

小欣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女孩,个性比较内向、敏感,好担心、追求完美。两年前读高中时,有一天路上与老师相遇,她感到紧张,没有抬头和老师说话,便低着头匆匆走过。旁边有一同学看到这一情形,对她说:“你不和老师说话,老师直用眼看你。”小欣听后深感内疚,第二天到学校时,不敢抬头看那位老师的眼睛。后来逐渐加重,连别的老师的眼睛也不敢直视,进而扩展到连普通人的眼睛也不敢看。偶尔与人的目光相遇,便感到特别紧张,心跳加快、全身直冒汗,并认为自己的表情肯定很尴尬,会引起别人的耻笑。从此,在路上骑自行车或走路,总是低着头,唯恐看到别人的目光。由于对人紧张、心情不安,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小欣没有考上大学。后来症状越加严重,以致不敢出门。她为此感到非常痛苦,不得不求助于心理治疗师。

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发言、面对老师或领导时都会有些紧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上述案例中,小欣的紧张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她在感到紧张的同时,还有心跳加快、出汗症状,且回避别人的目光,回避接触人。她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已经到社交恐怖的地步。

多数社交恐怖症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是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起病。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为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首先,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闭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还有就是,改变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怖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当担忧成为你的处世习惯时会发生什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和担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过度的焦虑却是一件麻烦事,它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疾病,可以影响人的工作,并引起躯体不适。当一个人出现了持续的不切合实际的担忧,并成为处世的习惯方式,他就可能患了广泛性焦虑症。

于兰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工作一直很顺心,4个多月前被领导批评了一次后,就常常莫名其妙地焦虑、心烦,经常为一些不必要的小事而担心,比如担心女儿上学时会不会发生车祸,家人会不会患什么疾病等。因此,经常失眠、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晕乏力,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从于兰的症状来看她是患了广泛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焦虑和烦恼,其特征是与现实刺激不符的担忧、焦虑,唯恐发生不幸的事件,并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症状,包括震颤、肌肉疼痛、坐立不安、失眠、出汗、腹部不适、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敏感、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有的搓手顿足。焦虑症病人担忧的内容通常与现实的生活事件有关,比如健康、经济和事业前途等,焦虑、心烦等症状一般持续3个月以上。于兰现在的状态是在挨批评后产生了心理压力,加之好面子的性格因素,长期得不到解决和释放,久而久之导致了失眠、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晕乏力、不必要的担心等症状,工作效率也明显下降,所以她可能患了广泛性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