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
303700000015

第15章 潜意识的研究方法 (2)

弗洛伊德的助手费兰斯分析一位女性梦见一只小白狗被绞死的梦的例子,曾被许多书引用。费兰斯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条小白狗实际上是这位太太所讨厌的妹妹的形象。在分析梦的过程中,这位女性说出了一些情况,她对烹调很擅长,并且有时还亲手勒死鸽子、小鸟等来烹饪,但她绝不认为这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很想辞去这项工作。当费兰斯问她是否有特别讨厌的人时,她说出了妹妹的名字,并义愤填膺地说起了妹妹对她丈夫“就像训练好了的鸽子一样”,使她十分厌恶。她在梦中勒死小白狗的方法同勒死鸽子的方法实际是一样的,而鸽子、白狗其实都已拟人化了,很可能就是她妹妹的形象。果然这位太太在做此梦之前曾与妹妹激烈争吵,还把妹妹从她房间里赶了出来,骂道:“滚出去,但愿别让狗咬着我的手!”分析到此,女士承认,她确实有过“妹妹死了就好了”的想法,而她的妹妹身材矮小,皮肤白皙,就像小白狗一样。

还有一位年轻女性做了这样的梦:“一个男子想骑一匹性情剽悍的马,但是没有如愿。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终于骑上了马鞍出发了。”如果把这个梦分析出来,就是:“某个男人强迫一个讨厌他的女性进行性交,失败了三次,但第四次终于达到了目的。”

实际上,这位女性有了三次拒绝男朋友求爱的经历,这次也要坚持拒绝到底。梦中的“象征”表示性交成功,恰恰是她对自己行为能否成功的担忧。可见,判断梦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平时被压抑在心底的欲望,以及各种“象征”的意义。

梦是潜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有人说:“若以梦中的行为做出判罪的依据,那么人人都是罪犯。”这类似的看法其实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就有阐释。他认为在梦中“……人们会犯下各式各样的一切愚行与罪恶——甚至乱伦或任何不合自然原则的结合,或弑父,或吃禁止食用的食物等罪恶也不除外,这些罪恶,在人有羞耻心及理性的伴同下,是不会去犯的。”所以,弗洛姆在其著作《梦的精神分析》中说:“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一样,把梦当作我们内心无理性野兽天性的表现。”但是,弗洛伊德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察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梦境常得经由化装后才能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梦的表面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们都不会理会,这绝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潜意识思想。”

同样的梦境可能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隐意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其解释的结果也就可能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所以心理医生在为被分析者释梦之前都必须对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况有个大致了解。对不熟悉的被分析者可通过交谈或自由联想而掌握线索。在韩文领等编著的《怎样解梦》一书中,把科学解梦概括为:“解梦者可根据解梦的需要,询问这类梦境的出现是经常的或偶然的,做梦者的体会是什么,做梦者平时对梦是否有兴趣,做梦者生活的顺递,再结合做梦者的性别、年龄、素质强弱、性格、职业、服装、音容笑貌、近期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与其说释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释梦是一门艺术。正如弗洛姆在《梦的精神分析》中说的:“它正如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需要知识、才能、实际操作与耐心。”

为什么潜意识会在生活中不时地冒出头来?他为什么牢牢记住了这段童年记忆?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专有名词遗忘、外国字遗忘、一般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症状性行为”及“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和其他各种错误行为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掘潜意识的存在。弗洛伊德不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实际经验,然后经由自我分析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

弗洛伊德说过:“遗忘的机制,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暂时遗忘,都是当时出现的潜意识的一股怪思潮,阻挠了名字的有意再现。在被阻挠的名字和阻挠该名字的症结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始就有的关联,或者是一种经由表面关系而形成的(也许是经过人为的方法)关联。避免唤醒记忆中的痛苦,是这类阻挠的动机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歇斯底里病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经历中。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奇形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视。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详尽地重现童年生活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了如指掌。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已从记忆的王国里消失殆尽。只要我们仔细地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而忘记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然而,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了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他又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这是一种偶发现象,是在意识不备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偶然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再次证明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它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正常心理活动中冒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上(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连带关系),又存在着其他有利于它们冒现的条件(如意识注意力的暂时分散等),它们就可以冒现出来。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冒现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片断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装了的)。意识绝不容许这些痛苦的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纵有偶然机会它们也只能零碎地表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童年的遮蔽性记忆的例子,说明这一记忆所隐含的内在意义。

有位二十四岁的青年,记起了一幕五岁时的情景:在花园的凉亭里,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个矮凳上。她正教他认字母,他觉得自己很难分清字母“m”和“n”。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诉他如何区别二者。姑姑说,“m”这个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笔。这段完整的记忆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表明这个青年从小就好学,而且即使到长大后也仍然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学习的那段印象?可是为什么他只偏偏记住了这一段?为什么记得如此完整而清晰?就连这位青年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这段记忆遮蔽了童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即儿童想要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几乎为大多数儿童所共有。显然,这位青年在童年时也有这种好奇心。弗洛伊德说:“就像他想分清m和n这两个字母一样,后来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这方面也能教教他。一旦他发现,两方面的差别很相似——男孩也只是比女孩多了那么一部分,他才记住了孩童时期的那种好奇心。”

正如弗洛伊德的发现,潜意识在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冒出头来,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发生潜意识的干扰性活动,这也就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是做梦心理和精神病发作的基础,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

升华后的潜意识变成了什么?追求美是艺术的直接目的吗?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抑郁症有一部分因为性本能受到压抑,采取宣泄或发泄有辱道德,而必须使之升华。“升华”是指人们被压抑于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常转向社会许可的活动中去,以寻求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像是升华中的转移方式之一。他认为从心理学观点来看,艺术家介于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三者的心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最高级的艺术型人最接近精神病患者,而最低级的艺术型人,则最接近梦幻者。

艺术想像与纯粹“力比多”转移的不同地方在于夜梦、昼梦等。“力比多”转移的世界是一种自私隐秘的世界,而艺术想像却以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显示出来,其中,“力比多”是隐藏和伪装着的。因此,它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而且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世界,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满足,这也是审美欣赏和审美经验的本质所在。

所谓替代性满足是相对于真实性满足而言的。真实性满足是指人的欲望得到现实的满足,如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等,而审美欣赏中的满足是不能实现的,而是通过想像使在现实中受到限制的欲望得到满足和解脱。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艺术家在创作中让潜意识的强烈本能在幻想中得到宣泄,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艺术作品。艺术家在创作中是按照深层欲望的标准来挑选内容,他从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只选取那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不管艺术家怎样加以掩盖和改头换面,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弗洛伊德认为:“凡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性欲需要驱使的人。”达·芬奇在描绘各种圣母像时所激发的热情,就是他早年便离别母亲的思念情绪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其创作《蒙娜丽莎》和《岩间圣母》的动机是艺术家对母亲强烈的眷恋和爱慕之情,是潜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促使达·芬奇举世之作的诞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惠特曼的诗篇、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等,其中有些情节和片段是对渴求同性恋的热望的升华,由于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只好寄托于想像性的创造。

弗洛伊德认为追求美并非艺术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因为其他人和艺术家一样,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同样的挫折,他们尽管也可以在梦幻中去寻求解脱的办法,但因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幻想的作品未免枯燥乏味,无法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补偿的手段,而且被公认是一种社会性的治疗手段和一般观众摆脱苦闷的出路。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爱情欲望受挫而压抑忧郁者,可在表现以爱情为主线的创作、写诗、绘画、雕塑和音乐中使之升华;受爱欲挫伤严重以致郁闷痛苦者,可入空门从事宗教活动以升华;因交往受挫、人心险恶而致抑郁过久以致意欲杀人害命者,可善引学习医学并善待生命,当外科大夫动手术为人除疾。

从性情压抑、受挫抑郁中得到升华的例子,古今中外甚多。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刖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艺术是艺术家潜意识的幻念的现实返回,通过这种返回,艺术家的潜意识欲望得到了满足,这种返回的过程就是升华。从这一观点来看,文学艺术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潜意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就在于人潜意识的表现方式,即将潜意识如何转化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