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
303700000007

第7章 潜意识中的核心概念 (1)

弗洛伊德前期的心理深度结构是如何阐释“本我、自我、超我”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与完善。

在前期的心理深度结构中,弗洛伊德指出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潜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是精神区域或精神媒介中最原始的本能”,“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的内在的东西”。

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的意识状态,而在本质上却是文明的产物,它需要满足时会愿意有一个等待的过程。自我一般是延迟本我的即时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意识水平。即使在我们睡眠的时候,自我也在作用着。当我们那些较不愉快的思维想要在梦里显露时,自我潜抑着它们,迫使这些可怕的念头一定要伪装好了才能出现。于是它们只好借助象征的事物在梦里显露。

在每个人的心理上,那些无法无天的本我欲望和自我的道德观念永远在做剧烈的冲突,它们以人们肉眼见不到的战斗方式僵持着。自我基本上扮演的是一个调解人的角色,它努力地在不顾实际的原我需求和环境的实际限制之间,做个名副其实的“和事佬”。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产生冲动的力量,而自我则像个方向盘一样,控制着欲望目标的达成。自我“就是本我中由于接近外部世界并受其影响而改变的那个部分”,“其功能类似于把一个生命物质包裹起来的外皮的作用”。它的主要特性是“这个系统转向外部世界,它是知觉因此产生的环境,在它进行活动的时期,意识现象便在其中产生。它是全部心灵机构的感觉器官;此外,它不仅感受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且也感受产生心灵内部的刺激”。“自我在本我的指令下控制着各种活动渠道”,“它废除了无限制地控制着本我中的事件过程的快乐原则,而代之以现实原则”。弗洛伊德曾经这样比喻“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

超我是来自外在环境的道德等影响而产生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理想原则。超我大致与所谓的良心是相同的东西。在心理生活里,它代表人们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力量。这些力量使人们透过双亲、教师、宗教影响和其他道德权威形式的接触而形成人们心理上的一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潜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后期的心理动力结构对“本我、自我、超我”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

后期,弗洛伊德把心理的深度结构修改为心理的动力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为不同的心理动力系统,其中除了“本我”是在潜意识内,“自我”和“超我”都兼具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性质。因此,“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调和,既可以在不同的深度水平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深度水平之内进行。

“本我”的内容中包含了人先天具有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天赋,即本能的各种冲动和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贮存起来的民族性记忆(出生以后个体发育初期被压抑的记忆也包括在“本我”之中)。因此,“本我”是人格的基础,是“自我”和“超我”的根源。“本我”是人的欲望和冲动的源泉,为“自我”和“超我”提供能量。

“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快乐原则是“本我”行事原则,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的随时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它是潜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童年时期,“他的‘自我’中留下一种‘沉淀物’,形成一种特殊的媒介,父母的影响便通过这一媒介而得到延伸,即‘超我’”。“它构成了‘自我’不能不考虑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诸种力量”。这些“力量”,弗洛伊德解释为“亲生父母的个性”,“通过父

母流传下来的家庭的、种族的、民族的传统”,“社会环境的种种要求”,以及“父母的后继者和取代者——如教师和在公共生活中受到赞赏的社会理想典范的影响”。因此说,“‘自我’的作用应该是同时满足‘本我’的、‘超我’的和现实的要求,即能够调和这三者的互相要求”。

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把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这一精神区域叫做‘自我’。‘自我’的主要特征是由于意识感知和肌体活动之间预定的联系,在自身的支配下发挥能动作用。它是现实化了的本能”。他把精神区域或精神媒介中最原始的东西称为“本我”。“认为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他还认为“人的精神结构中,还有‘超我’这一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有本质的区别。‘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自我’则主要是由个人经验所决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着外部世界的影响”。

潜意识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她为什么不断地向地上吐唾沫?

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力比多就是性本能,是一种性冲动的机能,这种机能是潜意识发生的动力,是隐含在性本能后面的一种驱动力,是一切深层心理活动的背后动因。力比多而对快乐的肆无忌惮地追求,就是一种“力比多”动力,它是一种“本能的能量”。

个人的精神能量(力比多)不同,分配到本我、自我、超我方面也有所不同。“自我”在调节“本我”、“超我”、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和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时,都需支付一定的精神能量。

一位女学生暗恋着学校不同班的一位男生。她压抑了这种情感,同在一所学校学习,同一个餐厅吃饭,她从来没有与他说过话。她描述了自己躯体方面的症状,她控制不住自己,总是不断地向地上吐唾沫,以至于不想上学了。从强迫症状的背后可以找出她心理冲突的根源,爱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当一位女生产生了爱的情愫,她可能对生活、对其他人都会产生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亲切感和快乐感,这是生命力的喷薄而出,一种很自然的过程。

然而潜意识里的爱、力比多的欲望被扭曲的超我批判、压抑,超我对自我责备所造成的内疚感,使她时刻陷于自责中。冲动变为强迫症状,本来是对冲动和欲望的压抑,经过变形成为对强迫症状的抑制。摆脱困扰的方法就是要让这位女孩通过分析,认识并承认自己内心产生的爱的情感,承认这种情感,排除压抑,将这种情绪从潜意识引到意识的层次进行讨论,而决定或潜抑或主动表达。如果她喜欢这个男孩,就找机会和他打个招呼,说说话,或许从此可以做个朋友。接受自己的思想,如果是正当的愿望,适时地去付诸行动,那么,冲动的力量就不会在潜意识里伺机而动,扰乱她的意识了。

弗洛伊德明确指出:“就神经病的症候而言,我们已经知道它们是矛盾的结果,而矛盾的产生,则发生在病人追求力比多的一种新满足的时候。”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当力比多违反自我的要求,力比多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力比多的需求顺从唯乐原则,于是发泄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总而言之,它必须避开自我。否则,这种力比多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即可造成神经病症候。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一个人只有到了自我不能处理力比多的时候,才会患神经病。”“自我越强大,则处理力比多也愈容易,自我的能力每一减弱,无论由于何种原因,都能使力比多增加要求,而增加患神经病的可能”。因为,“神经病的症候所赖以维持的能量都由力比多所提供”,即“实际神经病和精神神经病的症候都起源于力比多”,“症候乃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也就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实际上,“在神经病的起因中,力比多的执著代表内心的成因,而性的剥夺则代表体外的成因”。而“力比多往往执著于特殊的出路和特殊的对象而不变,这就叫做力比多的‘附着性’”,即“对矛盾的易感性”。因此力比多是神经症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摆脱内心深处的情意症结?他为何惧怕别人切黄瓜?

什么是情结?情结就是感受的总和,包括儿童时期的记忆、成长时期的情感、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等,是当时没有意识到的含有强烈情感价值的思想和兴趣。约瑟夫·洛斯奈提出:“情结即‘情意症结’,是描述一组感觉和观念的复杂的情绪问题。这些感觉和观念互相关联,由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产生出来。”

情结包括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家庭情结、乱伦情结、去势情结等。恋母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即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是指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而代之的“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由于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存在,当家庭中有了新生儿,原来孩子的自我利益受到妨碍,他们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产生一种明显的厌恶之情,即家庭情结。

去势情结,又称阉割情结,心理咨询师陈仲舜的心理热线咨询手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