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303800000007

第7章 意 识 (1)

鸡尾酒会现象如何体验意识?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心理学上的鸡尾酒会现象。假如你去参加一场热闹的鸡尾酒会(或其他大型Party),你所接触或者注意到的人通常只有一小部分,对于这部分人你也许有清晰的意识,对于其他更多的来宾,可能不会留下清楚的意识。这就是心理学的鸡尾酒会现象。

我们必须承认意识这个词是很模糊的。我们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一般的心理状态或其特殊的内容:有时你说你是“有意识的”,这是相对于“无意识”而言的(例如,正在麻醉或睡眠状态下);在另外一些时候,你说你是有意识的,是对某些信息或反应的觉知。事实上,这些说法里有某种一致性,即对任何特定信息的意识,你一定是意识到的。本章中,当我们讲到意识的内容时,指的就是你正在觉知的信息。

心理学上对意识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分类?

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

意识是有层次之分的,关于意识的层次(又称意识水平)分类或者说结构,不同的书籍划分是不一样的,但一般都认可如下的分类:

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者略微注意而得到的意识,比如,对鸡尾酒会上其他众多来宾的意识,多属于这种情况。

边意识:对于处在注意力边缘的事物,获得模糊不清的意识。比如,你熟练地骑自行车时,对脚踩踏板的意识,就是这么一种现象——你一般不会去特别注意脚是怎么踩的。

焦点意识: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全神贯注下所发生的意识。比如,我们(指球迷们)在看世界杯上意大利和德国点球大战,就是一种焦点意识。

按意识的发生过程来划分,意识可分为以下几种:

无意识: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觉知的现象。比如,你通常不会觉察到自己脉搏跳动或内分泌活动,也不会觉知到X射线和手机辐射的运动。

潜意识:潜意识是指受意识的压抑,潜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情感、欲望和恐惧等经验,平时不被人所觉知。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虽被压抑,但会通过其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前意识: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潜意识的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前,先经由前意识层面。

人的意识存在各种意识状态,有自然发生的,比如,睡眠和梦;也有人为的,比如,静坐和催眠状态下的意识,醉酒后飘飘然的感觉,或服用迷幻药物产生的幻觉意识等。意识至今仍是人类的一大谜团,我们期待科学家有更大的发现。

意识的特征是什么?

意识有丰富性、深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四个特征。

丰富性指意识的广度,即它能超越时间、打破空间的限制,与广阔无垠、丰富多彩的信息相联系。深刻性指意识的深度,即它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点,能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两个特征是与人掌握语言密切相联系的。

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手脚俱不能动,也不能言,但霍金的意识却是极其丰富的、深刻的。

1975年,霍金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黑洞由于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也即所谓“活动水平线”的物质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法逃逸。黑洞形成后,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最终将因为质量丢失而消失。2004年7月,霍金向学术界宣布了他对黑洞研究的成果。他认为,黑洞不会将进入其边界的物体的信息淹没,反而会将这些“信息”撕碎后释放出去。

我们见不到宇宙,更见不到黑洞,但霍金的意识却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并揭示了宇宙的规律,这就是意识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意识能动性指人们能把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强加于客体,从而去利用它、支配它、控制它。创造性指人们能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自己的目的意图,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新奇事物。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这两种特征。

有一次,富兰克林发现了“莱顿瓶”的放电现象。莱顿瓶所释放的电量让他感到惊讶,于是他决定在风雨雷电夜做个实验。

尽管此时的富兰克林,不是不明白这样做的巨大危险,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远大目的,使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谢绝了亲朋好友的劝告,坚定不移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终于有一天,富兰克林带着风筝和一只储电瓶来到野外将风筝升到空中。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的末端。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一段风筝线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富兰克林感到手中有麻木的感觉,这无疑是带电的现象。为了能进一步确认,他把手靠近了那一把铜钥匙,顷刻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惊喜地大叫起来:“我受电击了!闪电就是电!”

就这样,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证实了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电火花或摩擦产生的电的统一性,而不是上帝发怒。这一著名的“风筝实验”,震动了全世界。

人的意识行动是和人的目的性相联系的。人根据一定的目的性,积极地改变着客观世界,使自己的活动结果印上意识的烙印,富有一定的创造性。富兰克林坚持在危险情况下做“风筝实验”就是意识的能动性的体现,并根据风筝实验发现了“电”,体现了意识的创造性。

意识有哪两个重大功能?认识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人生在世界上,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一是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有意识参加到实现这两大任务的活动中,才能完成人生的使命,达到人生的目的。与此相应,意识也就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即认识功能、调控功能。

要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有意识参加,才能使认识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也可以称为意识的定向功能。意识的认识功能还表现在选择功能和整合功能两个方面。前者系从许多认识的客体中,把那些符合于认识目标的客体分离出来,加以考察。后者系把那些符合于认识目标的客体联结起来,加以考察。没有这两方面的功能,意识的认识功能是不能实现的。

有一个叫智聪的少年向陶渊明求教学习的妙法。陶渊明带智聪来到稻田边,问智聪有没有看到稻田的禾苗长大,智聪怎么也看不到禾苗长大。

陶渊明问道:“真是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一尺多高的呢?”智聪摇摇头说不上来。陶渊明耐心地启发诱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而已。读书学习也是同样,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坚持,勤学不已,知识就会积少成多。人们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道:“你看它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智聪答:“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

智聪想了一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的,绝不是一天之功啊!”

听了这一席话,智聪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连忙叩首拜谢。

从此,智聪真正的聪明起来。他不再刻意去寻找“省时又省力的方法”,而是踏踏实实用“笨”功夫,从此,他学知大进。

在这里,陶渊明把对禾苗的认识,对磨损的石头的认识与智聪学习的认识,三部分认识选择出来,并把它们整合到一起进行比较而得出了“学海无涯”、“要勤奋”的结论,体现了意识的选择和整合性,也就是意识的认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