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3038700000002

第2章 引言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者庆祝的日子,可是今年的5月1日对英国劳动者来说却别有一番意味,因为这一天打着民主社会主义旗号的、属于左翼政治力量的英国工党在大选中以绝对优势获胜,执掌了英国的政权;它的领袖,年仅44岁的托尼·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成了英国18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而立志要使保守党实现“五连冠”的前任首相约翰·梅杰则在大选后辞去了保守党领袖职务。

这次大选,工党虽然得益于两党制在选民中产生的心理作用,因为保守党已连续执政18年,实在是让人们感到太厌倦了,如果它真的象其领袖梅杰所期望的那样来个“五连冠”,人们就会发出“英国的民主政治要完蛋了”的呼声;但是,工党同其竞敌——保守党相比,确实表现得更好一些。几年来的党内改革,使工党的力量大为增强,在选民中的支持率明显上升;保守党政府虽然握有英国经济形势比较好这张王牌,但还是比工党逊色得多。

工党能有这样好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党的领袖托尼·布莱尔。早在1994年布莱尔当选为工党领袖时,就有人预言他将成为下任英国首相。随着他对工党改革的推进,持这种看法的人越来越多,就连许多保守党议员都有这种看法,甚至保守党最有实力的元老,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公开称赞布莱尔,隐含着承认工党将胜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所关注的焦点已经不是在这次大选中谁将获胜,而是大选会在何时举行,工党将赢得多少个多数席位。保守党在1992年大选时只有21个席的多数,以后在补缺选举中几乎都吃了败仗,将议席丢给工党或其他小党,到1996年底时,只剩下了一席的多数,执政地位岌岌可危,只是靠着一些小党的支持才勉强维持局面。有的专家和媒体曾预言,大选将提前到1996年底或1997年3、4月份举行。从1994年起,在所有的地方议会选举、国会补缺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中,保守党都几给了工党;各种民意测验也显示出,工党的得分率远远高于保守党,直到今年3月17日大选日宣布之时,工党仍领先保守党25个百分点,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这次大选的竞选活动一开始,就出现了十分反常的“一边倒”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英国大报都一至表示支持布莱尔,就连过去一直在大选中帮助保守党的报纸也纷纷“倒戈”,这更促使力量天平倾向工党一方。

4月3日,工党公布了它的竞选宣言。媒介评论这个竞选宣言是平淡的、过于谨慎的,没有过多的承诺,更象是执政党的竞选宣言。在公布这个宣言之前,布莱尔在BBC的“今日”节目中说:“我们不做国家财政负担不起的承诺。”好象连续执政了18年的是工党,而不是保守党。倒是保守党的竞选宣言向选民做出了很多诱人的许诺。工党的竞选口号是:“英国理应更好”。与保守党的“使人们拥有他所没有的东西”比起来,倒是后者更有激进的味道。不过,竞选宣言对竞选过程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工党几乎是一帆风顺,在每周的民意测验中都是遥遥领先,除一次外,都领先保守党两位数。虽然4月23日《卫报》公布的民意测验显示工党只领先保守党5个百分点,据此有人预测保守党有可能在大选中战胜工党,并声称保守党是“迎合英国人心的”,从而给竞选增添了一点惊险气氛;但工党的支持率并未下降多少,受保守党冲击的主要是自由民主党,而且不久,4月26日,《星期日镜报》公布的民意测验结果是工党得票比保守党又多出24个百分点。更有甚者,在英国最畅销的《世界新闻报》在这一天公开宣布支持布莱尔,并称布莱尔是“新世纪的领袖”,这无疑给处境已十分困难的保守党雪上加霜,连保守党的高层领导都承认败局已定。

然而,工党在这次大选中赢得这样“火”,却是很多人未料到的。工党得了659个席位中的419席(增加146席),占总数的63.6%,比保守党多254席(保守党只得165席,减少178席),比所有反对党的席位加起来还多179席,这是二战后英国历次大选所有政党取得的最好的成绩。有这样多的席位,为布莱尔和工党政府大展宏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布莱尔成长为工党领袖不是偶然的。从他的家庭影响和教育看,他应该成为一个保守党或自由党人,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他选择了工党,他属于工党。布莱尔加入工党并在党内成长起来的年代,正是工党陷入因境,党内斗争异常激烈,极左势力急剧膨胀并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他深切感受到工党的衰落及其原因,很早就立志要对工党进行改造。但是他的思想也有个发展过程,最初他也是站在左派的立场上,以后逐渐转向中左、中间、中右、右。他的立场转变几乎是与工党领导人立场的转变相一致的,从富特到金诺克到史密斯,工党中央的立场也经历了同样的转变过程。富特曾与党内强硬左派首领托尼·本站在同一战壕里,与之一道向党内右派夺权,但是后来他转向温和左派的立场,反对托尼·本的极左路线。金诺克原来也是左派人士,当上领袖后逐渐转向中派,下台后又转向右派。这些情况表明,走左派的路线是没有出路的。然而,从富特到史密斯,在摆脱左的束缚上所迈的步子还不够大,最后,改造工党,使之走向现代化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布莱尔的肩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工党选择了布莱尔。

当然,布莱尔对工党的改造是在前几任领袖的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金诺克和史密斯的努力,工党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1992年大选,工党虽然输了,但梅杰所领导的保守党仅获得21个多数席位,在议会中的行为能力已受到很大的制约,与1983和1987年时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到1994年史密斯去世前,工党已具备了同保守党抗衡的实力,在地方选举等选举活动中都击败了保守党。所以有人说,如果史密斯不去世,他也能领导工党赢得大选。布莱尔从史密斯手中接过来的已经是一个比较团结、有力量的工党。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工党成全了布莱尔,工党为布莱尔搭起了通向首相宝座的梯子。

布莱尔与工党,到底是谁成全了谁?依笔者之见,双方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布莱尔改造了工党,使工党更加充满了活力,从而具备了赢得大选的足够实力;而工党则为布莱尔提供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干的舞台。

就布莱尔个人来讲,他确实拥有他的前任们所不具备的优点,他从小就有“反叛”倾向,成年后更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1983年,在极不利的条件下,他作出惊人之举一下子成为工党的议员,就是一例。他思想开放,不为工党左的教条和陈规陋习所束缚;他精明强干,对自己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他仅用了11年时间,就从一个后座议员成长为反对党领袖。还有他当上议员前,他的才干就为党的领袖富特所赏识,以后,他更是得到了金诺克和史密斯的青睐。金诺克曾认定,布莱尔将来会成为工党领袖,而且是领导工党赢得大选胜利的人物。他当上工党领袖时,就有人预言,布莱尔如果当上了首相,会使英国发生象1945或1979年以后那样的变化。布莱尔任工党领袖后的所作所为,表明他确实不同寻常。就连他的竞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才能和魅力。撒切尔夫人曾称赞布莱尔有领导才能,有意志力和洞察力,并说如果他当上首相,绝不会令英国人民失望。而布莱尔也很想干一番象撒切尔夫人所做出的那样的事业。

这次大选结果一揭晓,世界舆论和政界立刻做出了强烈反响。法国《世界报》说,布莱尔的胜利“对欧洲是好兆头”,“当欧洲联盟正要进入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的时候,对这一胜利应当表示祝贺。”因为,“尽管布莱尔对欧洲建设不太信任,但是他毕竟与他的那些前任不同,他的实用主义多于教条主义”,“他有能力推行一种连贯的积极的欧洲政策。他的国家对欧洲的事业会比人们所想象的更为积极。”

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文章说:“以德国总理科尔为首,国际社会对英国工党新政府一致表示祝贺。科尔说,他希望英国在欧洲发挥更具合作精神的作用。”

美国《华盛顿时报》载文说,布莱尔与克林顿的政治风格相似,他们“将会相处得相当融洽”。还说,“这两个人都是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都是带领他们长期萎靡不振的政党东山再起的政治上讲求实际的人。两人都因为这样做而招致思想意识上的极端主义者的仇恨。”“两人都定期到教堂做礼拜”,“都读过牛津大学”,“都有一种进取心和政治热情”。

在国内问题上,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将布莱尔对工党的改革称为“布莱尔的革命”,并说,“工党抛弃了老的信仰,从而得到了政权”,“这次权力更迭事实上不是对撒切尔主义的历史否定”。

英国路透社甚至认为,“布莱尔的胜利将迫使爱尔兰共和军下令停火”。因为“新芬党在工党获胜后说,该党试图在重建和平的进程中采取灵活态度”,布莱尔“在政府中的牢固地位将大大改善目前的政治气氛”。

看来,形势对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十分有利,如果他真象人们所期望和评价的那样,他会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干出一番事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