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3038800000006

第6章 扑朔迷离的三角关系(1899-1949)(6)

恰在此时,英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立即将之拿来为己所用。在接受“门户开放”政策上,国务卿约翰·海起了重要作用。1898年8月,英国议会对“门户开放”问题进行了辩论,当时任美国驻英大使的海对此极感兴趣。此前,国务卿威廉·戴曾因拒绝英国殖民地大臣张伯伦提出的与美国合作维护中国“门户开放”的建议而遭到美国部分工商业集团的不满,进而被麦金莱总统解职。9月,海取代戴任国务卿,对正陶醉在美西战争胜利之中的麦金莱的思想转变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之意识到对中国问题不能采取象在菲律宾所采取的那种军事占领和完全吞并的手段来解决。1899年初,英国议员查尔斯·贝雷斯福勋爵在美国各地多次宣讲“门户开放”思想,非常受欢迎,对美国人转变对远东事务的态度起了促进作用。1899年9月6日,约翰·海分别向美国驻英、法、德、俄、日、意国大使送交了照会,要他们转交给所在国政府,正式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照会措辞含混,语义暧昧,其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是主张中国市场应对全世界开放,反对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损害美国业已取得的权益,或对美国商业有所歧视,具体要求是在关税、港口费和铁路运费方面,不得因国籍而有所差别;二是要求各国在北京联合一致行动,赞助为加强清朝政权而急需的行政改革。核心就是要求列强接受在华贸易机会均等原则。照会发出后,英国首先表示赞同,随后法、日、意、德也都表示同意美国提出的原则,最后,“门户开放”政策主要针对的目标国——俄国也发出虚假的不反对“门户开放”的誓言。1900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各国政府已经接受美国所作的关于对华贸易的声明。然而,不久就发生了美国也参加了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列强以镇压义和团运动和保护驻华使馆和侨民为由,公开出兵侵略中国,使中国面临亡国和被肢解的危险,美国担心列强在中国的均势被打破,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所得到的利益会全盘丧失,于是于1900年7月3日又一次向列强发出照会,除重申了“门户开放”政策外,还宣称“保全中国完整”,并要求把“门户开放”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

至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最终形成。它是美国完成了大陆扩张,开始关注远东事务,而欧洲列强又在中国疯狂扩张势力范围,美国的实力虽有所增强但仍不足以使列强向美国让出一块地盘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一种扩张政策;它对美国来说是一项扬长避短、有利无弊,进可以为美国谋取更多的利益,退可逃避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均势而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最佳选择;它标志着美国已由跟在英国炮舰后面搭乘便车、分取杯羹的小伙伴转变为积极向亚太地区大规模扩张的主要角色。

然而,“门户开放”却是一种完全利己的帝国主义政策,充满实用主义色彩。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美国为维持亚太地区表面上的“门户开放”局面,对列强,特别是日本兼并中国的野心采取妥协立场,姑息纵容,甚至多次牺牲中国的利益,最终是自食其果。

二、美日联手抗俄:牺牲中国

“门户开放”政策主要是针对俄国的“划分势力范围”政策而提出的。因此,这一政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俄国的抵制。当初俄国表示不反对该政策是言不由衷的,因为它当时在国际上较为孤立,不想再得罪美国。俄国在说到实施“门户开放”时,仅提到它在中国的租借地而不是指它在中国的整个势力范围,并且只提到关税平等而未提到铁路运费和港口税。这表明俄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并未真心接受,只是虚假的敷衍。不久,俄国就开始公开与“门户开放”唱反调。1900年7月,俄国抓住参加八国联军之机,制造了海兰泡和江东64屯事件,随后以保护铁路和侨民为名,派军15万,大举入侵东北。11月,又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奉天交地暂且条约》,夺取了东北三省的军事和行政权力。这等于是向“门户开放”原则公开挑战。

美国在中国东北有着重要的商业利益,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棉纺织品,80%以上是销往东北地区,到20世纪初,美国在东北的贸易额已超过其它国家,因此美国对东北市场极为关注。1901年9月,美驻华公使艾德文·康格在他的报告中提出,美国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东北全境开放。然而,要使“门户开放”政策在东北付诸实施,就必须与俄国进行一番较量。可是,“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就体现出了美国不愿意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态度,所以面对俄国的挑战,美国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妥协,试图通过外交方式与俄国分享在东北的利益。美国向俄国表示,只要俄国保证美国在东北有贸易均等权利,美国对俄国的侵略行动就会听之任之。国务卿约翰·海说,如果能保证“门户开放”,俄国在侵略中国的道路上走得再远一些,美国也会谅解。西奥多·罗斯福甚至为俄国的侵略行为辩解,说当一个“文明大国”进行扩张时,会使全世界受益,哪怕这种扩张是以野蛮的方式进行的。然而,俄国早已了解美国的底牌,知道美国人不会为了中国东北而与俄国打仗,根本不理会美国送过来的秋波。在1902年美国与中国谈判订立新的商约并要求中国在东北增开两个口岸时,俄国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让其拒绝美国的要求。当美国对俄国干涉美中谈判的行为发出警告,甚至以动武相威胁时,俄国则以更强硬的态度来回敬美国。对俄国的强硬态度,美国一方面以牺牲中国利益来换取俄国的妥协,另一方面试图利用列强间的制衡关系来保全对美国有利的均势。美俄经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俄国不再干预中美谈判,美国则不再坚持俄国按照事先同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从东北撤兵,并同意各国不得在东北的通商口岸开设租界区。此前,清政府曾坚持必须在俄国从东北三省撤兵的条件下才开放新的口岸,并试图借助美国来压俄国撤兵,但美国却以牺牲中国利益换取俄国对美国的让步。1903年10月,美中终于签订了《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国开放奉天、安东两个口岸。但是,美俄之间的矛盾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为了保护已经取得的利益,美国推行均势政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来制约俄国。美国经过反复考虑,最终选中了与俄国同样有着严重利益冲突的日本作为抵制俄国的平衡力量,开始联日拒俄,并扶植日本。

由于在中国甲午战争时,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主力,而三国的干涉使日本失去了已到手的巨大利益。这使日本认识到,俄国是它推行既定扩张政策的更重要的敌手。1895年4月,山县有朋提出了一份扩充军备的意见书,指出:日本军备原来以维护主权线为主,但是要想巩固通过中日战争所取得成果,进而成为东亚盟主,就必须设法扩大利益线,而日本的军备尚不足以维护主权线,更谈不上扩张利益线而称霸东亚了;日本的利益线已由朝鲜半岛扩大到中国东北,而俄国将成为日本扩张利益线,进而称霸东亚的首要障碍。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日本的主要敌人是俄国。随着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侵略活动的升级,日俄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有上升为战争的危险,而日本又自知俄国是比清王朝强大得多的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得到其它列强的支持。列强中,与俄国利益冲突最大的是英国和美国,所以当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时,日本很快明确表态同意美国的立场。1901年,当美国与俄国关系紧张时,日本主动提出与美国采取联合行动,但由于当时美国还对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美俄矛盾抱很大希望,因此没有响应日本的倡议。1902年1月,日本与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改善了日本在与俄国对抗中的处境,也提高了在与美国打交道时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远东的均势。这促使美国最终选择了与日本联手,把日本作为实现其制约俄国的依靠力量。

共同的利益使美日这两个太平洋两岸的国家走到了一起,此后美国积极扶植日本。这突出地表现在日俄战争中。1904年2月,在美英等国的纵容下,日本对俄国不宣而战;战争中,美国给日本大量援助,除了提供4.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并帮助日本推销公债外,还提供大量的粮食及其它物资,有力支援了日本对俄作战,保证了日本的军事胜利;此外,美国还在外交上帮助日本,为了使战争不受干扰,美国在战争一开始就要求与日本有矛盾并与俄国关系较好的德国和法国维持中立,宣布不允许“干涉还辽”事件重演。对美国援助日本的行为,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解释得非常明确,他说,日本是在为美国打仗。

虽然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俄国作为主要敌人,但是它并未忘记继续侵略中国。在其“北进”战略(吞并朝鲜,占领东北,进而征服全中国,称霸亚洲)因俄国而受阻后,便将战略重点转为“南进”,即以台湾为基地占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然后向东南亚扩张。在由甲午战争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日本也不甘落后,1898年4月,日本与清政府互换了《关于不割让福建的换文》,将福建变成它的势力范围;5月,日本又提出在福建省内铺设铁路的要求;1900年2月,日本又进一步计划修建穿越福建、江西、湖北、浙江四省的铁路,决定要求取得这一铁路的铺设权。只是由于义和团进入北京同八国联军交战,日本才不得不将这项要求暂时挂起来。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曾请求日本出面调停义和团事件,但日本却采取了与西方列强共同行动的立场,它派的军队成了八国联军的主力。与此同时,山县有朋首相确立了“北守南进”的大陆政策基本方针。关于“南进”政策的内容,山县有朋是这样阐述的:中国虽然可以暂时免遭瓜分,“但因国家生气久已衰耗,自身已无恢复之力”,所以将来被瓜分的可能性很大;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至误算”;“其方案宜扩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范围内取得驻屯军队、铺设铁路、采掘矿山等特权”;为“贯彻此目的,于福建之外,应更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这样,“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则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在划定势力范围时,“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具体情况将来依形势而定。结合日本铺设铁路的计划和山县有朋的政策主张,可以看出,日本侵略中国南部的矛头是指向台湾、福建、江西、浙江、湖北这些地区。

日本的“北守南进”方针确定后,山县有朋内阁和日本陆军曾一度打算趁义和团事件之机,出兵厦门,在福建建立立足点,后由于遭到英、美、德等列强的抗议而遭失败。但是日本并未因此放弃它既定的“南进”方针,1903年1月,日本再度开始与清政府进行南部铁路权利的交涉。

在重点“南进”的同时,日本并没有忘记它的另一个扩张方向,即“伺机与俄国交涉,以达到经营北方之目的”。在俄国出兵占领东北时,日本试图乘此机会推行“满鲜互换”计划,以承认俄国在东北的权益来换取其对日本在朝鲜统治地位的认可。但俄国没有积极响应。以后,日本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在中国东北和朝鲜采取了与俄国对抗的政策,直至走向战争。

由于日本继续推行侵略中国的政策,所以在美日联手拒俄期间,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不可能不损害中国的利益。1903年10月日本与清政府签订《日中通商行船续约》,强使清政府开放奉天和大东沟时,就与美国要求开放奉天和安东采取一致步调。在续订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日本也经常留心与美国采取共同行动,甚至连签约时间都与美国保持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对美国怀有好感,幻想依靠美国来维持其统治和领土完整,而且美国政府内也曾有人想把中国作为维持远东均势的一个砝码,但是中国国力的衰弱和清政府的腐败,使中国在美国的眼里只不过是被奴役和宰割的对象,而不是平等的伙伴或竞争对手,所以在中日之间,美国还是将天平倾向日本一方,甚至不惜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日本的合作。

三、美日较量:总是美国作出让步

美国扶植日本、遏制俄国,其最终结果是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其目的是想假日本之手打破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垄断,并且取得日本的合作,在东北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发展美国的经济力量。可是事情并未按美国的意愿发展,战争过后,东北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变成了美国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且还是比俄国还难对付的劲敌。从此,美日竞争成了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1905年9月5日,日俄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下列权利转让给日本: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领土和领海的租借权,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权利、特权和设施;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所有支线,以及该地区附属于该铁路的一切权利、特权、财产和煤矿。不久,日本便占领了东北南部,并推迟向其它国家商业机构开放东北内陆地区。这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商业利益,为此,美国国务卿伊莱休·儒特向日本提出了措辞激烈的正式抗议。但这并未能阻止日本对中国东北关门垄断的企图。美国铁路大王爱德华·哈里曼的投资南满铁路的计划由于日本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当美国同清政府直接交涉修建新法铁路(新民屯—法库门)时,日本竟公开向清政府施压,破坏中美谈判。1907年,旧金山发生反日骚乱,促使美日关系迅速恶化。一向亲日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了保障菲律宾的安全,还是希望同日本保持友好关系,与日本达成“君子协定”,解决了日本向美国的移民问题,缓和了两国间的矛盾。但是,罗斯福还是感到日本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便要求国会批准建造更多的战舰,在菲律宾修筑防御工事,同时派舰队作环球航行,向日本显示海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