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3039000000008

第8章 中国版图不是雄鸡:海疆告急(6)

应当肯定地说,美国依然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能大国,目前的美国每年生产了全世界大约30%的商品和服务。中国距离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就全球而言,中国已经步入产能大国的行列,而且发展势头看好。麦肯锡咨询公司曾于2005年对9346名全球企业高管人员进行过一次调查。当问他们“你认为哪个国家是你公司未来5年中最主要的销售增长点?”受访者中25%回答是“中国”,仅次于第一位的美国(27%)。而在公司收入超过50亿美元的大公司中,有41%回答是“中国”,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2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世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将继续。中国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规模将继续有巨大的增长。

虽然,目前中国的总体产能距离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在某些方面却出现了过剩的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导致全球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2006年的中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金融风险加大”。因此,中国政府把“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作为了2006年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项重点内容之一。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中国过剩的产能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需要大量消耗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工业领域。比如,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电力、煤炭等。钢铁行业2005年总产能为47亿吨,而市场需求仅为35亿吨左右,产能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有消息说,目前中国还在继续投资进行建设,钢铁的产能还可能再增加7000万吨。由于产能过剩和利润下降等原因,促使中国2006年的钢铁出口量达到2860万吨,较上年增长81%。电解铝行业产能为1030万吨,在建能力112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另外,汽车行业、水泥生产行业、电力行业、煤炭工业等也存在着较大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汽车整车生产厂家已经达到145个。

虽然,我国政府已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政策措施,例如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保障等,但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易事。问题的关键在于,出于就业、社会稳定、保持和发展技术等多种角度考虑,还不可能大规模停止过剩的产能,必须保持一定的生产。

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扩大内需,但继续扩大海外市场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就决定了,在海外生产资料来源地、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市场安全、流通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也将随之增大。这是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必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对外投资大国

海外投资,既是一个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所处角色的标志。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一方面是国际投资的吸纳国,一方面也是国际投资的出资国。联合国对158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被许多国家列为未来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中国海外投资设企的主要项目,制造业占了55%,主要分布在能源、纺织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2006年12月6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中国的石油公司已在20多个国家进行投资,其中在非洲和中东投资总额高达500亿美元。20年后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石油将占中国进口石油的1/4。“中国打算与伊朗进行为期30年的能源合作项目,价值700亿美元”。尽管这一报道的数字可能被夸大,但中国海外投资数额越来越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7年2月2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Trusted Sources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布雷纳德和主编乔纳森·芬比合写的一篇文章说:根据合理的假设,并对已公布的数据进行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调整后,我们预计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最早将在2010年超过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作者注: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50多万家,资产总额高达66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对外投资,有60%的对外投资流向了亚洲,16%流向了拉丁美洲,7%流向了北美,7%流向了非洲,6%流向了欧洲,约4%流向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保护国家海外投资的安全,是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的一项重要责任。保护对外投资的安全与保护海外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海外市场安全、海外战略通道安全紧密相连,有的就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资源消耗大国

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通常情况下,生产能力与资源的消耗往往成正比。尤其是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越高,资源消耗量也就越大。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成为资源消耗大国。

中国目前所消耗的5种基本消费品——粮、肉、原油、煤、钢铁(除原油外),其总量都已经超过美国,名列世界前茅。印度学者谭中在《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看中国发展隐忧》的文章中说:中国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的GDP只有全世界的5%,但是石油消耗却超过世界7%、原煤消耗超过世界30%、水泥消耗超过世界40%,钢铁消耗约占世界30%。从上述可见,虽然有关中国消耗资源的数据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中国在资源消耗上确实数字惊人!需要强调的是,说中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是说在工业化大生产中,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产出大量生产资料和消费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按照产出比计算,中国的资源消耗巨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的原因:首先,中国已成为当今的“世界工厂”,要生产“世界产品”就必须使用“世界资源”;其次,中国的工业起步晚、科技水平不高,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恐惧心理又对中国搞技术封锁,迫使中国不得不承受着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和居心不良的指责。正是基于上述情况,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钟甫宁撰文指出:那些指责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耗竭世界资源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方式)威胁整个世界的资源也是没有道理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耗速度是消费者最终决定的。只要存在这种生产方式,而且消费者选择了这种方式生产的产品,问题就不再是谁从事这种生产……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来看,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地域分布及其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简单指责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是片面的、缺乏科学依据的”。

另外,说句调侃的话,自盘古开天之时起,“上帝”就没有把混沌的世界搞清楚,“蛋青”、“蛋黄”分配不均匀,对于生长在黄河、长江流域这样勤劳、这样顽强的中华民族,并没有给予更多的恩赐,搞得今天“想为世界多担担子”的中国不得不满世界去找资源。

——能源匮乏大国

能源属于资源的范畴,在资源中又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证。

如果从总量上看,中国不仅不是一个能源匮乏大国,而且还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比如,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资源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资源居世界第14位,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按照人均比例计算,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目前,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说中国是“能源匮乏大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中国的生产能力与消耗能源之比——生产能力大而能源储量不多。毋庸讳言,作为产品生产大国、产能大国、资源消耗大国,中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而且,能源消耗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81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393%;2001年至2004年的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09%。能源消耗增幅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有一点是必须清楚的,即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4%,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2%。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还是以较低的能源增长支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改变能源匮乏的局面,中国政府制订了“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提出了“提高效率,保护环境,保障供给,持续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2004年,中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构成中原煤占756%,原油占135%,天然气占30%,水电占79%。从中可见,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带动的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石化工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中国石油供求的缺口却在不断增大:2004年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459%,2005年原油进口达到了13亿吨左右。根据中石油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35亿吨和40亿吨,对外依赖度将超过50%。2006年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6年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提出预警。蓝皮书认为,中国未来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主要是油气可靠供应问题。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能源供应凸显安全压力。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油气能源一方面来自国内,一方面来自海外。国内除了传统的大庆、辽河、胜利等陆上油气田外,还在近海进行了油气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渤海、珠海、琼东南、莺哥海、北部湾和东海六个含油气盆地,并已经形成了四个油气开发区,即:渤海油气开发区、珠海口油气开发区、南海西部油气开发区和东海油气开发区。投入开发的油气田有32个;油田有25个。其中,合作油田16个,自营油田13个。来自海外的油气资源,分布在大约40多个产油气国。以2004年原油进口量1228亿吨为例,大体分布情况是:中东地区55788万吨,占454%,其中沙特阿拉伯占14%、阿曼占133%、伊朗占108%;非洲地区35300万吨,占287%,其中安哥拉占132%、苏丹占47%;亚太地区14034万吨,占1148%,其中越南占44%;欧洲和西半球17137万吨,占1392%,其中俄罗斯占88%。一个时期以来,通过实施多元化能源政策,西非、东南非、俄罗斯、中南美洲和亚太其他地区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

从总体上讲,中国海外油气资源获取的形势越来越好。2004年以来,中国石油在中东—北非地区对苏丹1/2/4区实施作业,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并获得了超过4亿吨的探明地质储量,建成了1506公里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苏丹炼油厂,形成了集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输送与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产业链,由此辐射到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家。另外,中石油正在执行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的18个国家。基本上形成了4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即北非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和亚澳地区。中石化目前在伊朗、沙特阿拉伯、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及厄瓜多尔等五个国家参与当地石油及天然气项目,并已签订了项目协议。2005年以来,中石化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及沙特王国石油部签署了相关开发协议,首次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中海油于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特别是用585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五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成为目前中国公司并购国外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石油份额。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已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有资料披露,到2010年,中国通过海外投资获取的“份额油”将达到10000万吨以上,海外石油生产基地的产量占到国内供给缺口的25%~35%。

能源安全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安全问题,即对能源的需求越大,安全问题就越严重;能源来源分布越广泛,安全问题就越复杂。战后几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战争是对能源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20世纪后半期曾发生过三起大的石油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73年至1974年,诱因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支持它的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从而导致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上涨4倍,引起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这次危机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7%,使欧洲的经济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第二次发生于1979年至1980年,诱因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与伊拉克开战,使石油日产量大幅下降,直接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这次石油危机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大概下降了3%。第三次发生于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前3个月的时间里石油从每桶14美元涨到突破42美元。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以致1991年全球GDP增长率降到2%。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及时投放储备原油平抑市场价格,因此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也要小一些。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90%依靠海运,其中又有906%是依靠外国海运公司承担。不仅如此,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煤炭进口国,仅2003年就从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朝鲜等国进口了1076万吨煤炭。其中,由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为496万吨,占中国煤炭进口总量的近50%,只能依靠海运。另外,中国进口的油气资源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陆路油气管道输送,目前主要是中亚方向,未来将有远东方向、南亚方向等。

——对外高依存度大国

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中外贸量所占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国家GDP的比重)的大小。外贸比重大,表明这个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大;反之,则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