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6
304000000023

第23章 脑躯体疾病引发的抑郁症 (2)

临床医生应经常给予病人心理疏导,采取适当有效的心理治疗措施和心理干预措施,帮助他们建立应付各种危急应激情形的处理技巧。癌症治疗及复发过程中伴随抑郁反应者,应该给予安慰、同情、鼓励等情感支持及抗抑郁药治疗,并注意防范,对有强烈痛苦体验的病人,要防止其自杀。对于药物或放射治疗本身导致的抑郁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即可减轻,必要时可用抗抑郁药物。

很多病人一听到自己患癌症,悲观恐惧而使精神支柱崩溃。因此,家属要先建立信心,不要整天垂头丧气,要多了解癌症病人的治疗护理经验,与病人一同战胜癌症;要摸清病人的脾气,对症下药。病人在痛苦的折磨下,会对医生、护士、医院及周围的一切不满,这种情绪会导致病人向家属发脾气,这时就需要耐心地适应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投其所好,分散注意力,让病人多一分快乐,少想一些疾病,家属应理解病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心情。

事实证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配合治疗抑郁症可以取得最满意的疗效。因而,在对患者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

痴呆会引发抑郁症吗?

痴呆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之一,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包括许多类型。人们常谈及和导致患者必须求助于精神科、神经科医生或最终需要他人帮助料理个人生活的“痴呆”,确切来说应该叫做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起病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其发病率一般为5%~8%,女性高于男性,并存在着家族聚集的倾向。

老年性痴呆通常起病十分隐匿,在最初的2~4年病情进展缓慢,患者以记忆障碍,尤其是近事记忆、记忆保存和学习新知识困难为主要表现,也可能表现为人格的改变,这些都是老年性痴呆早期突出的症状,同时也属于其核心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逐渐出现言语、智能的障碍,发生失认、失用,个人行为举止发生改变,甚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以及出走不知归等现象。其中约有40%~50%的病人可以出现历时较短的抑郁心境,而严重且持久的抑郁却并不多见。一般来说,这类抑郁通常可以在看护者的劝导下或改善环境就能够得到缓解。

最近一年来,刚刚退休的张阿姨为老伴伤透了脑筋。原来她的丈夫,去年退休的某高级中学刘校长,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直情绪低落,对什么都缺乏兴趣,连以往养成多年的早起听新闻、晚上看教育频道节目的习惯,也束之高阁。原本答应出版社撰写有关高中素质教育一书中的某些篇章,也半途而废,张阿姨不得不给出版社打电话一再解释。张阿姨仔细回忆事情发生前后经过,实在想不起有什么称得上的所谓刺激因素。自己与老伴一个月退休金将近5 000元,唯一的女儿在美国,事业、生活两相宜,而且相当孝顺,经常来电、来函问候,并不时地寄来钱款和各种物品。要不是刘校长手头要写书,夫妻俩早就到美国去与女儿团聚了。本来打算出版社的事一结束,就实施多年的夙愿,现在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怪事。

为了使老伴开心,张阿姨使出了浑身解数,找来刘校长过去喜欢看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碟片和音带放给他看和听,她发现尽管刘校长似乎在看或听,但心不在焉,面部表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后来张老师担心老伴身体有什么毛病,于是带他到附近的医院去检查了几次,X线、心电图、B超、血液生化等显示,并没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既然身体没什么大的毛病,又没有大的刺激因素,为何刘校长这么不开心?张阿姨百思不得其解。最近一个月来,张阿姨发现刘校长的记忆大不如前,前讲后忘的事例不胜枚举。刚与女儿通过电话,没1个小时却说“好长时间没有与女儿打电话了”;明明手里拿着自己的钱包,却到处寻找;用煤气灶烧水,好几次水都把煤气熄灭了,刘校长却毫无知觉,害得张阿姨以后不敢叫他干这事;丢失钥匙、老花眼镜、钱包更是三天两头的事。张阿姨以为老伴的这些表现是老年人自然发生的事,直到有一天,张阿姨发现刘校长在小区里随地便溺,她才慌了神,意识到自己丈夫的脑子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在市级医院CT的显示下,迷惑多时的悬案终于有了答案,原来这一切都是老年性痴呆(AD)惹的祸。

临床观察发现,有一部分老年性痴呆早期出现的症状仅仅就是情绪方面的改变,刘校长兴趣丧失、注意力不能集中、主动性减退、生活功能下降,这表现了抑郁症状的一些内容。由于缺乏认识,仅仅停留在从客观上查找原因,或者从生物学方面找问题,结果处处不得要领,走了许多弯路。随着疾病的发展,性格、记忆、思维、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才显山露水。据观察,这个过程短则半年,长则1~2年。

痴呆所致的抑郁症有哪些危害?如何应对?

不少老年痴呆患者在早期就会出现抑郁情绪,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是疾病使然。然而抑郁情绪会导致许多方面的改变,患者感知的现实世界是灰暗的、人际关系是淡漠的、环境是嘈杂的,正是在这样的体验下,患者理所当然就表现出不快乐的样子,而患者的抑郁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一步加重了老年性痴呆病情的演变。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情绪也会更加低落,因而有些老年痴呆患者会自寻短见,而自杀则是痴呆所致的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一旦出现抑郁症状,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对疾病有所认识,有计划地安排日常生活,充实生活内容,并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和大脑功能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必要的话,及时投用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对促进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痴呆所致的抑郁症患者,一般选用促进脑代谢的药物氢化麦角碱(喜德镇),对改善患者的智能状况可能有一定的作用,考虑患者反应迟钝、情绪低落、主动性稍差,也可以运用一些诸如三氟噻嗪、盐酸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由于患者大脑有实质性的改变,他们往往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剂量方面,要严格掌握,避免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有什么关联?当糖尿病与抑郁症并存时该如何治疗?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病人已近5 000万。研究表明成年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率为9%~27%。有学者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为过分的饮食控制和经济负担、并发症的出现,尤其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功能的并发症,如视力及性功能损害。同时有学者提出抑郁症与糖尿病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相关性,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功能缺陷所致,而目前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也显示有类似改变。

另一方面,抑郁会极大地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过程,还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产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如视网膜病变、冠心病、中风、肾功能衰竭等。抑郁还会使糖尿病患者接受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使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并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常出现抑郁、焦虑、情绪沮丧、容易发火;在久病的患者中,常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现并发症时,经常对疾病产生抑郁、恐惧心理。无论处在哪种时期,都有一些患者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有轻生的想法,产生严重抑郁症。因此应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积极治疗,并使患者逐步适应疾病的状况,建立良好的心态。科学研究证实,有70%的糖尿病患者有全身血管病变,造成的慢性病变包括心脑血管病、肾病、下肢坏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其中脑部的病变可影响大脑功能的发挥,部分糖尿病患者的大脑有不正常的斑块或大脑皮层的萎缩等变化,有的脑血流显像检查可见大脑血管内的血流减少。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也是大脑的功能,国内外的研究都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比一般人差得多。糖尿病患者常认为自己“不中用了,未老先衰了,没有前途了”!患者还因自卑、抑郁、对疾病的过分担心等心理障碍,不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中,造成了糖尿病控制不良。另外,治疗不利、病情迁延加重,都能使抑郁症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赵先生患糖尿病有几年了,他近来总感到什么都记不住,如出门忘了锁门,虽没出大事,但他开始发愁了:“这岁数记性就这样,将来可怎么活呀!”于是认为“自己不中用了”,最后干脆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了,越想情绪越低落,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没有积极性,总觉得没有希望了,所以服药不规范,加上睡眠不好,所以糖尿病病情不断加重,没有几年就发生了多种糖尿病并发症。

后来,赵先生的爱人在听了一个关于糖尿病与抑郁症的讲座之后,于是带赵先生去做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解决它也需综合考虑,不但要治疗抑郁症,也要解决认知以及躯体疾病等障碍,效果才好。赵先生接受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积极治疗抑郁症。在抗抑郁药物的作用下,赵先生的抑郁症状得到了缓解。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什么恶化,对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和病情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好处。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时,必须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以控制,同时由于抑郁症加重脑部病变的损害,也应积极治疗抑郁症。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患者经常不能按时服药或干脆拒绝服药;还有人不重视饮食控制,患病后我行我素、大吃大喝,使病情加重;或思想包袱过重,不敢合理饮食,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另外,不少患者怕病情加重,不敢进行合适的活动,这些情况都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和抑郁症。因此,患者良好的行为模式对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意义。最根本的措施是积极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做好血、尿糖的自我监测,适当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