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3042800000008

第8章 爱是分享彼此的一切(4)

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工作。

儿子的事业越做越大,自己创办了一家电脑公司。

儿子就给乡下的父亲捎信说:爹,进城来住些日子吧。

父亲听后欣慰地笑了,说:俺修理了多半辈子地球,是该进城开一开眼界——那就等你结婚买了房吧!

儿子结婚时,买了一套又大又豪华的楼房。

父亲便从乡下赶来了。

父亲用异常惊异的眼神,打量着儿子的新房内豪华的装饰。看了老半天,父亲才嗫嚅地问身旁的儿子:这么好的房子,你们把“茅房”(卫生间)搁那儿哩?

儿子笑了,并纠正说:爹,在城里,人们把“茅房”称作卫生间。

父亲也笑了,那张橘皮一样粗糙的黑脸上,掠过一抹尴尬。

儿子于是推开洗手间的门,里面镶贴着华丽的地板砖,四周更是一尘不染。

父亲诧异地问:“茅坑”在哪儿呢?

儿子听了又笑了,他上前揭开那个盖着盖子的马桶,然后对父亲说:这个马桶就是,你若要方便,坐上面就可以了。

父亲端详着眼前这个精美的怪物,许久才说:这家伙真高档哩,俺记得电视上那个和绅用的就是这个玩意。

儿子略显得意地说:那时的马桶跟现在没法比,它不仅能自动消毒,而且在天冷的时候还有恒温功能。

父亲半信半疑。尔后,儿子就教着父亲如何使用。

儿媳很贤惠,一点城里女人的架子也没有。在结婚之前,儿子就经常在女友面前提起父亲的不易。她也很同情公公的经历,并且赞同丈夫接父亲到城里来住些日子,以尽一下孝心。

晚上,他们给父亲做了满满一桌子菜。父亲就埋怨说:都是自家人,平时你们吃啥,俺就吃啥,不用特意为俺破费。

父亲吃了一些饭菜,还喝了一杯白酒;再加上一路颠簸,父亲便有了要方便的感觉,就进了卫生间。

父亲在卫生间里待了很长时间才出来。儿子和儿媳已经把餐桌收拾利索了,并在各自的电脑前忙着什么。

父亲就说:俺到楼下走一走。

儿子隐隐觉察出父亲的脸上带有一些忧虑,问父亲哪儿不舒服。父亲便告诉儿子,他最近的胃肠不太好,到楼下走一走就好了。儿子起身欲陪父亲下楼,父亲却执意地摆了摆手,说:不用,不用,你们忙你们的,俺就在楼下吹一吹风,又不走远——

父亲就独自下楼了。

父亲回来时,脸上的神情轻松多了。

第二天,他们特意给父亲做了一些易消化的饭菜。但是,这仍提不起父亲的食欲,他甚至连喝酒的老习惯也突然戒了下来。每一盘菜,父亲只是象征性地用筷子夹两口,然后就摆摆手说:饱了。饱了,肚子盛不下了。

晚上,儿媳依偎在丈夫的怀里,担心地问:看样子,父亲住得并不顺心,我有什么失礼的吗?

儿子就说:瞎说些啥,父亲才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你没听他说嘛,最近他胃口不好。

父亲勉强在城里住了一个星期,便提出要回乡下。

儿媳诚心挽留说:爸,你老再多住一些日子吧。

父亲笑着说:在城里闻不到庄稼的味儿,日子一长,俺就容易失眠。

儿子也关切地说:这些日子,你住的好像不顺心——

父亲慌忙说:哪会哩,就是胃肠不舒服。

父亲回乡下去了。

几天后,儿子在楼下遇见一位比较熟识的邻居。

邻居就问:前些日子,住在你家的那个老人是谁呢?

儿子说:他是我父亲。

邻居诧异地问:那你家没有卫生间吗?

儿子不解地说:有啊!

尔后,邻居愈加迷惑地问:那你父亲怎么总是一个人,到小区外面那个公厕去方便呢?

听了之后,儿子怔住了。

蓦然,儿子意会到了什么;他鼻子一酸,两行泪水从眼角涌出来……

——小矫

爱心提示:

当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的时候,不要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他们毕竟是那一代的人,有时还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这时需要我们要多一份细心,多一份爱。

(1)让父母与时代紧密相连

父母的身体老了,我们无可挽回,但是我们不能让父母的思想也落伍。我们可以领父母参加一些生活系列讲座、学习课程及户外活动,一方面提供父母一个安全、安心的社交渠道,让无法照顾他们的儿女,可以放心地去打拼,开创家庭幸福与拓展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给父母提供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空间,不与社会脱节,重建父母的休闲生活,更让他们可以有崭新的话题与儿孙分享,实际开创退而不休的生命第二春。

(2)为父母订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以前儿女孝敬父母都是往家里邮钱寄物。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儿女认识到“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就是财富”的道理,因此给父母订报纸、订杂志、送知识更“实惠”。

14

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

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

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

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余秋雨

爱心行动之14:完成母亲的愿望

当母亲不辞辛劳,任劳任怨地为自己的儿女们赢得幸福的生活时,当岁月毫不留情地在她的脸上刻上了一道道岁月的痕迹时,母亲为了儿女们的幸福,她们却在牺牲自己的幸福。

母亲的心愿

他刚刚出生,父亲就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生了。那时他的母亲才30几岁。

他还有两个姐姐,为了让自己的儿女上大学,有出息,他的母亲曾想过改嫁,但是却遭到那个庞大家族的极力阻挠,最终她只好放弃了。

当时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他家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他的母亲几次向他们那个家族请求援助,可是却没有人帮她,换来的只是冷眼。他那坚强的母亲把这种恨转化在对自己子女的培养上。她常常在外揽些手工针线活来补贴家用,每到要交学费的时候,她都会在外拼命的赚钱。母亲为了供他们读完书,仍义无反顾地撑着。

邻居有个张叔叔是个鳏夫,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帮助他的母亲。他当时小,认为那个张叔叔对他的母亲不怀好意。张叔叔每次来他家,他都会毫不留情地把他赶出去。他的母亲每次都气得直哭。对他说张叔叔是个好人。可是那时他还听不下去。

后来,他和两个姐姐都出人头地了,并且都已成家立业了,而他的母亲已是50开外的人了。有一年,他回家看母亲,村里的一位大妈悄悄告诉他,他的母亲准备改嫁了。

他当时正值血气方刚,考虑到自己和两个姐姐长大成人了,怎能让母亲去“丢人”?他和两个姐姐通过电话后,两个姐姐也气冲冲地来了。在他们“兴师问罪”下,他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口的想法便永远地打消了。

后来,他仔细调查了母亲的那个“相好”,原来就是那个张叔叔。张叔叔一直以来在帮他的母亲,尽管有时他经常赶走他。可是他一直在暗中帮他的母亲,要不然,他母亲也不会这样轻松地供他们上完大学的。

事情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中过去了,可是他的母亲却越来越不爱说话了,一个人经常在那里发呆。

直到他们先后有了自己的小孩后,这一阶段是他母亲最劳累、也最快乐的时候,他和姐姐都争着把母亲接到城里来带孩子。当他和姐姐的小孩都上幼儿园以后,他的母亲说什么也要回老家居住,说在这儿白天一个人闷得慌,回老家可以和老邻居们在一起打打麻将,时间好打发,想吃什么自己也可随意地做来吃,在儿女家始终不自在。

那年,他的母亲已经55岁了,身体也还硬朗,生活自理完全没有问题,任他怎样挽留,他的母亲终究还是一个人回去了。

时间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母亲依然一个人住着,他和姐姐们常常只是周末带着儿女去见母亲。

一次,他和妻子回家乡看望母亲,事先并没有通知,只是想给她一个惊喜。当他和妻子走到院里,老院里很静,屋内也没开灯。他轻轻地推开门:母亲一个人坐在土炕上,头微微抬起,呆呆地对着窗外渐渐变黑的夜空,像一尊凝固的雕像。

他和妻子站在门外,注视着他的母亲这不知保持了多久的一动也不动的剪影。过了好久,他实在无法再忍受这黑暗中的寂静了,打开电灯,他的母亲才注意到他和妻子的到来,他这时发现母亲呆滞的目光中刚刚有了一丝生气。

他一阵心酸,默默地打开电视。那一刹那,他感觉到了母亲的孤独。现在他心里越来越感到愧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开放,他为当年阻止母亲的再嫁而后悔。母亲是应该找个老伴了,他这样想着。

“你们吃过饭了吗?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一声。他的母亲欣喜地拉过儿媳。他的妻子点点头,温柔地说:“我们在路上吃过了,妈妈,你的身体好吗?”

“好着呢,甭管我,你们忙好自己那一摊就行了。”他看出了母亲眼里的落寞。

“妈,找个老伴吧。”他尽量让自己平静些。

“都成老太婆了,还找什么老伴,谁要?”他的母亲淡淡地说。

“妈,你找个老伴可以照顾你,自己也不寂寞啊!”他的妻子也劝着。他知道,邻居张叔叔一直未找,张叔叔可能还在等着母亲吧。

“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用不着。”母亲一口拒绝了。他想母亲可能一直不能原谅他当初的鲁莽吧。

几天过后,他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他的母亲不小心摔倒了。现在已被送人了医院。当他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是深度昏迷了。医生说,她摔得很重,要是三天醒不来,那就真的不行了。

没想到,他的母亲居然在第二天就醒过来了。他想母亲一辈子都不会轻易倒下的,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他的母亲在床上躺了一个月以后,就挣扎着起来了。

他想他不能让母亲再这样过下去了,他要为母亲当回媒,把她和张叔叔介绍在一起。

最后他经过多方的撮合,使这两位老人终成眷属。婚礼那天,他看到母亲和张叔叔站在一起腼腆而又深情地互望着,他心里也是热热的。

他开心地笑了,他知道母亲对此生再无遗憾了。

——云龙

爱心提示:

(1)给老人找个合适的老伴

每个老人失去另一半之后,在晚年都会异常孤独,如果我们不能趁着这个机会给父亲(或母亲)找个老伴,恐怕等他们真的去世的那天,我们也追悔莫及了。

(2)如果老人找不到合适的老伴,可以让他们住进养老院

当然,这并不是无情的遗弃。很多老人找不到合适的老伴。与其让他们孤独地活着,不如让他们适得其所。找一所专业、周到的养老院,同龄人在一起至少不会寂寞,而且还会老有所乐。

说真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照顾父母,那么我们必须承认.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代中国,“反哺”式家庭养老向“接力”式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文明社会.不应该拒绝建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负责任的社会养老机制。

(3)不“啃老”,就是孝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可是我们长大了,却时时刻刻让父母为我们看孩子,这种“啃老”,还算是孝吗?当然,老人喜欢孩子,可是喜欢归喜欢并不能全权把孩子交给父母,把孩子每日每夜地放在父母家里,父母还需要休息啊!为了老人屈指可数的未来,为了我们前程远大的未来,我们不要榨干老人家最后一滴油?我们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我们不借周末回家之名而行“啃老”之实,我们没孝敬老人就更别去打秋风,大吃大喝之后再大包小包地归来……总之,不“啃老”,就是孝。

15

世界上有一种人,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

总是千万次嘱咐要多穿件衣服,

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你觉得很烦,

却也觉得很温暖。

缺钱的时候,

她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

边教训,

边塞钱给你。

这种人,

叫做父母。

——《甜蜜负担》

爱心行动之15:爱不要戴着面具

有时候父母之爱是戴着面具的,他们拿着长长的皮鞭,朝着你劈头盖脸地抽过去,让你像陀螺似的在生活的圆盘上团团乱转。可是,如果你感到了疼痛,千万别怨恨,因为那鞭梢上沾着真心的爱。

爱为什么要戴面具

有一个小男孩,总是很难过。因为一回家啊,他的自由散漫,常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母亲总是不断地批评。他的成绩总是阴晴不定,有的时候非常好,有的时候又非常差。最要命的是,不管是好还是坏,他都没表现出积极的样子,这样,他也总是被母亲批评。

好的时候,母亲就要求他再接再厉,别那么容易就满足,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差的时候就不多说了,自然是更加严厉的批评和要求。

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他一直在几公里外的学校读书。母亲也就“哕嗦”了他这么多年。后来到了高中,他开始了借宿的读书岁月。周末回家的训话,成为必修的功课。小大人一样的他,再也不像小时候表现出满心委屈,只是变得默然了,你说吧,随便你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