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3043900000010

第10章 建设精神家园(1)

她从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来,一路旖旎,一路芬芳,教化并滋养着人们的心志与魂魄。

她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温润抚慰着每一个心灵,建构精神的家园港湾。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如同养育天地万物的土壤,恰似催生新花嫩芽的春雨。

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赣鄱文化是内心的根。这里是“文章节义之邦”,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赣鄱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书写了辉煌的文明篇章。

欣逢盛世,我们又迎来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中国红歌会唱响大江南北,大型历史风情魔幻歌舞《神奇赣鄱》震撼上演,鄱阳湖生态文化节、客家文化节、瓷博会等文化活动尽显赣文化迷人风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征途中,文化的力量,将引领我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一、红土地上的香樟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新房;小康不小康,还要看书房。”周邦园抑扬顿挫地说道。

这是一次面对面的宣讲。坐在讲台上的,是一位清瘦的中年人,看起来气色不佳。但他声音响亮,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他就是瑞金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周邦园,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典型。

台下挤满了乡镇干部和农民朋友。大家一边认真地听讲,一边仔细地做笔记。虽然人多,却不见嘈杂,唯有用笔记录的声音沙沙作响。

今天的话题是新农村建设。在两个小时的宣讲过程中,周邦园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家常话”。比如,谈到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时,他用“船和水”、“鱼和水”表示正面关系,用“油和水”、“火和水”表示负面关系,台下的人一听即明,久久回味。

周邦园还自己编写了顺口溜,向大家描绘美好的新农村生活—“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住整洁房;南赣大地上,处处建新庄;建设新农村,遵循下规章;政府引导明,群众参与忙……”

话音未落,热烈的掌声一阵响过一阵。

在大多数人眼里,理论课枯燥乏味,尽是一板一眼的道理和概念。但是听周邦园讲课却相反,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有趣,并且讲的都是身边事、家常事。所以只要听说周邦园来了,许多人都会赶着来。他的课场场爆满,一座难求,有时过道上也站满了人。每次集中巡回宣讲,各单位都争抢着邀请他前往上课。周邦园成了百姓最受欢迎的平民宣讲员、大众宣讲员。

2005年春,在科学发展观巡回宣讲中,他从瑞金市百姓身边的绵江河遭受污染,谈到北京的“沙尘暴”和太湖“蓝藻事件”,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解释生态文明,用“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阐述科学发展,将科学发展观的种子悄然播到了群众心里。

周邦园还开始了理论短信宣讲的尝试,“十七大惠民政策:合作医疗真正好,农民看病有报销,政府贴补来埋单,百姓健康有保障!”像这样的宣讲短信,在十七大期间,他群发了60多条,让十七大精神及时传达到了百姓心中。

60多岁的丁陂乡农民杨安福说:“周老师的宣讲没有说教味,而是与我们平等交流,我们欢迎这样的平民宣讲员。”

25年如一日,周邦园用群众的语言、基层的实际来“翻译”党的理论、“解释”党的方针政策,摸索出了一套“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多样化”的宣讲模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宣讲艺术和风格。

周邦园还想方设法把深奥的理论编成让人们易记易懂的民谣、快板。十六大刚刚召开,他就编了一个顺口溜:“十六大开得好,新世纪里有依靠;‘三个代表’称人心,农民受惠永牢记;小康步伐迈得快,与时俱进再提高……”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他看到报告中各项惠民新举措,激动不已,连夜编写了《党的十七大放光芒》快板:“科学发展进党章,和谐社会指方向,改善民生六举措,发展成果人人享,齐心协力奔小康……”

这些年来,他撰写专题讲稿500多万字,听众人数达180多万人次。他被确诊为鼻咽癌中晚期,但并没有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香樟树,是瑞金随处可见的一种树,它以清新宜人的香味、四季常绿的枝叶、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而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瑞金市干部群众将周邦园形象地誉为红土地上传播理论的“香樟树”。

【点评】只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才有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好比开车,只有把握了方向盘,车子才能顺利往前走,假如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永远也不能正常前行。周邦园几十年如一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把老百姓的思想统一起来,让人们齐心协力地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二、井冈精神的传播机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山清水秀的井冈山,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今年已经78岁的毛秉华老人不断地穿行于游客之间,显得异常活跃。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里,面对来往穿梭的游客,毛秉华老人手握扩音喇叭,开始声情并茂地为游客们讲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聆听。

今天,毛秉华给游客动情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89年,我到北京去拜访老红军李聚奎上将。他说,当年他在井冈山的时候,一次战斗就死了300多人。他的入党介绍人、曾领着他在党旗下宣誓的贺国中团长,在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倒在他身上牺牲了。由于部队必须马上转移,他甚至没有机会给贺国中建个墓。建国后,李聚奎一直在找贺国中的照片。”

听到这里,周边原本嘈杂的声音都渐渐安静了下来,大伙开始被老人讲的这故事深深吸引了。

“1989年冬天,我去了贺国中烈士的家乡湖南,走了好多地方,终于在娄底市的一个村庄找到了烈士的儿子贺松云。贺国中牺牲时25岁,他儿子还不满周岁。贺松云从楼上的墙缝里取出一只木盒子,打开油布,拿出了一张早已褪色的烈士照片。我赶紧翻拍、放大,跑回北京去找李聚奎上将。当时李老年近九旬,已经住进了医院。他拿着烈士照片一边看一边摸,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老将军问我,烈士有没有后代?我告诉他,烈士的儿子是退休工人,孙子是煤矿的劳动模范,曾孙是三好学生。老将军听着听着,就哭了起来,激动地喊了一句‘后继有人’!在场的医生、护士、参谋都感动得哭了。这些老将军、老党员、老革命,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五星红旗代代相传……”

说到这儿,毛秉华长叹一声,接着深情地说:“当年为了这面红旗,在井冈山死了4万8千多人,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许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听到这里,许多游客眼里都泛着点点泪花,大家都被老一辈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震撼和感动了。

像这样的场景,在毛秉华的离休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上演无数次。

很多游客不理解为什么毛秉华放着清闲安逸的退休生活不过,要来这里免费宣讲井冈山精神。毛秉华说的一段话让人们感动不已:“五星红旗是怎么来的,大人们都说得清楚吗?井冈山斗争离现在这么久了,提井冈山精神还有用吗?这样一些问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此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必须向来井冈山学习参观的游客讲解清楚井冈山精神。”

毛秉华十七年如一日,每年坚持讲课300场,以平均每场60位听众估算,17年下来,他至少曾与34万人次面对面地宣讲井冈山精神,并且从不收分毫讲课费。人们都称他是“井冈山精神传播机”。

【点评】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新一代人不能忘记光荣的革命传统。感谢毛秉华老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宣讲井冈山精神,使后人更真切地了解了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我们都要争做井冈山精神的传人,让红色传统绽放时代光芒。

三、探寻《神奇赣鄱》

“太震撼了,太神奇了—”一名来自宝岛台湾的观众走出剧场,冲着朋友兴奋地说道。

2011年8月25日晚,江西省展演中心内座无虚席,来赣参加经贸活动的台湾省客商,兴致勃勃地观看大型历史风情魔幻歌舞《神奇赣鄱》。

当“神奇赣鄱”四个字打出,大幕缓缓拉开,一会儿鸟语花香、鸡犬相闻,一会儿洪水滔天、妖魅横行,一会儿战火纷飞、老树昏鸦,一会儿歌舞升平、姹紫嫣红……

这不是电影里的特技场景,而是《神奇赣鄱》舞台上的一幕幕演出。观众在激光灯营造的魔幻世界里如痴如醉……眼睛、耳朵、鼻子,甚至发肤都能领略到演出的神奇。

历时两年倾心打造的《神奇赣鄱》亮相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观众的喜爱,成为来赣游客首选的“文化盛宴”。

以一个小时的时间,汇集了江西数千年的文化亮点,这是《神奇赣鄱》的最大魅力。演出共分为九幕:赣巨人的传说、鄱湖仙韵、天帅降魔、真君擒孽龙、时来风送滕王阁、千年窑火、寻梦牡丹亭、画坛绝响、又见桃花源。

一个个文人墨客,一次次历史事件,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记忆中,被《神奇赣鄱》串在一起,便成了一串完美的项链。

在《寻梦牡丹亭》章节中,“柳梦梅”突然从靠近观众席的墙壁中穿越而出,现身于观众面前,对“杜丽娘”深情呼喊:“海枯石烂心不死!”令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在《八大山人》故事情节中,明末连年战乱的战争场面,真实感非常强烈,也十分震撼人心。随后,由舞台延伸至整个大厅墙壁的一幅巨大画纸徐徐展开,“八大山人”朱耷在画卷上现场作画,一幅幅精彩的作品展现了出来!

当演到《真君擒孽龙》一幕时,舞台上电闪雷鸣,天空中大雨倾盆,瞬间喷涌而出的大水形成滔天洪水,冲向观众席,坐在前排的观众立即抬起脚躲避“洪水”。后排的观众不知道舞台上是否真的有水,都纷纷跑上来一看究竟,“原来真的是水啊!”许多人大呼小叫……

整场演出还有太多的出其不意。观众不经意地扭头,忽然发现一个妖怪正在身边张牙舞爪;滕王大宴宾客的时候,王勃竟然直接从观众中蹦出来;台上瓷女轻舞飞扬时,两旁的窗户上也有暗影留香……太多的精彩和意外让观众目不暇接,眼睛眨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精彩的细节。

《神奇赣鄱》打破传统的舞台模式,采用360度环幕投影,加上穹顶180度的投影,观众不再只盯着前方的舞台,需要不时地转身,甚至抬头。这在国内属于首创,在世界也独一无二。

“我眼睛都不够用,既想看这,又想看那,好像身临其境,太过瘾了。”来自安徽的郭芹激动地说,以前她也看过很多歌舞剧,但感到《神奇赣鄱》更加震撼人心。

神奇正在延续。《神奇赣鄱》还将创造新的神奇。

【点评】文化需要精品,文化需要传播。《神奇赣鄱》把赣鄱文化经典与现代高科技结合起来,营造了如梦如幻、穿越时空的奇妙场景,给人以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不愧是江西历史文化的最佳“代言人”。江西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期待有更多精品问世,让赣鄱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深入人心。

四、手工制瓷技艺的奥秘

在景德镇手工制瓷展台前,一位加拿大游客在看完制瓷术传承人王炎生现场“转”出一只瓷碗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Very Good,江西的东西真是好!”

这是2010上海世博会江西展区的一幕。

景德镇手工制瓷术从公元960年开始发展,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制料、成型、装饰和烧成等主要工序制作瓷器的传统手工技艺。

在世博园展出的是其中的“拉坯”和“画坯”两道工序。这两道工序的传承人分别是现年74岁的王炎生和48岁的汪申芳。

“拉坯也称做坯,是陶瓷成型的第一个阶段。我先将准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然后使坯车快速地转起来,用手把泥料先做出一个碗形……”王炎生一边详细的介绍着拉坯的整个过程,一边仔细地捏拿手里柔软的泥土。不一会儿工夫,一个精美绝伦的“景德镇瓷碗”就从他那双灵巧的手里出现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让现场的观者惊叹不已。

看完“拉坯”,更让人称奇的就是“画坯”。汪申芳16岁就开始学徒,30年来专攻民间青花纹绘制,画笔运用自如,线条如行云流水,一只渣钛碗的纹饰绘制只需25秒!2008年,她被认定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闻名海内外。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汇集了各地最厉害的技术,逐步形成了分工精细、组织有序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

当年,有不少外国人专程来中国学习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因为中国瓷器所到之处,外国人无不仰慕倾倒,视为奇珍异宝。但由于运费昂贵,要买一件瓷器真是难上加难,外国人干脆登门求教,学成后回去再仿制。

建国以后,随着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制瓷手工艺在不断地流失,亟待抢救和保护。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代表中国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2009年,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体积最大的蛋形柴窑—镇窑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博览区重燃窑火,为保护和传承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上海世博园内,除了手工制瓷技艺外,在婺源三雕、进贤县文港镇毛笔制作、乐安蛋壳雕刻等江西民间技艺展示台前,也都挤满游客,为的就是目睹这些神奇的民间艺术。

在江西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还流传着许多富有文化特色的民间绝活,期待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亲密接触。

【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脱离本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江西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五、把戏台搭在农家

“今晚七点乐平赣剧团要来咱村里演出啦!”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激动得奔走相告,一时间,四乡八邻的村民都闻讯赶来看戏。

村里的小操场上竟然里里外外地聚了上千名观众。有不少还是从周边的万年、波阳等县特意赶来观看的戏迷。本村的村民更是热情高涨,很多村民都搬来了自家的小马扎,早早地守在村里的戏台子前面,就盼着早点见到乐平赣剧团那一班子熟悉的面孔。

说起这乐平赣剧团,那真算得上是村民们心中的土明星。村民遇有乔迁、婚嫁和贺寿等喜事都会邀请剧团演出。每逢重大节庆,许多村镇都以能请来乐平赣剧团表演为荣。

“快看快看,他们来了!”一见到剧团的生旦净末丑各角色一一登台亮相,孩子们就欢喜得跳了起来。台上团员们纷纷亮出自家绝活—吹拉弹唱打,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便开始沸腾了起来,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和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