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节的规则就是只用西红柿打人,而且要把番茄捏烂后才能出手打。随着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勇士”手抓熟透的又红又大的西红柿,向身旁各种素不相识的“敌人”头上或身上投掷、揉搓。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是打击的目标,连运送西红柿的卡车司机都不能幸免。为了躲开四面八方袭来的西红柿,大家都用尽全力躲闪,稍有空隙就会在逃跑中还击。很快,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红呼呼的西红柿汁,整个街道也成了一条“番茄河”。通常战斗会进行半个小时,随后一个阳台上会发出火箭信号,“战斗”宣告结束。而镇上的居民也有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清理已经变成红色的街道。
“番茄大战”兴起于1945年。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一天,布尼奥尔城的一个小乐队从市中心吹着喇叭招摇过市。这时,一伙年轻人突然奇想,抓起西红柿就向喇叭筒里仍,并互相比赛,看谁能将西红柿扔进去。这就是“番茄大战”的来历,此后每年这一天都会进行一场这样的“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街上的行人也加入混战,后来就连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来参加了,因此这个节日也越来也盛行。
风情万种的瑞士
瑞士是欧洲的花园,欧洲着名的莱茵河发源在这,隆河与多瑙河流经这里,与峻岭崇山相交辉映。瑞士东有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南有意大利,西有法国,北有德国,它们众星拱月的地势,使瑞士成为欧洲这块大陆上的屋顶。
瑞士风情万种,各有韵致。崇山峻岭中,偶有一片青翠的丘陵绿野,只是它景色优美的一部份;如果你喜欢看壮丽的高山景色及气势磅礴的冰川,那么少女峰着名的阿莱奇冰川将不会让你失望;如果你喜欢游湖,那么有大小上千个碧波如镜的湖泊,也一定让你满载而归。
崇拜11的城市
索洛图恩市是瑞士的一座古城,这里保留着许多巴罗克式的楼房和艺术文物。尤其令来到这里的游客惊讶的是:这个古城的居民们特别喜欢11这个数。
该市旅游局局长艾里赫·艾利解释说:“这是因为1481年索洛图恩市被定为瑞土联邦第11个州的缘故,从此以后,11这个数在这里就吃香了。”
上世纪末,索洛图恩市共有11间教堂、11个喷泉、11座塔、11个消火栓、11个手工业协会……
直到今天,11这个数还是被狂热地崇拜着。比方说,这里有11个博物馆、11家银行、11个饭店,还有11个穿红制服的导游领着游人参观小城的各处名胜古迹。系红带子的狗不能生宝宝21世纪以来,泰国首都曼谷正经历着一场人与狗的战争。太多的狗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泰国政府只好集中力量抓捕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而最好的控制狗数量的办法就是给这些流浪狗做节育手术,让它们不能再生狗宝宝。如果那么多的狗都要生宝宝,泰国的街道就会变成狗的天堂了。
因此,为了加以区分,做过节育手术的狗脖子上都会系有红色的带子,人们可以安心地把脖子上系着红色带子的狗带回去饲养。既然狗已经造成了那么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什么泰国人还要特意给这些流浪狗做手术,并且细心地照顾它们呢?
那是因为很多泰国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信仰佛教的人相信,狗死后会脱胎重生,佛教把这个称作“轮回”,所以泰国人决不会轻易地杀死任何一条狗。
瑞士的老年服务生
瑞士的餐饮服务业十分发达,宾馆、餐厅、酒吧、咖啡厅随处可见。但有趣的是,在里面工作的服务人员大多是老年人。
这种状况似乎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因为在中国,服务生大多是些精力充沛、手脚灵活的年轻人。为什么瑞土的服务行业偏偏要雇用老年人呢
在瑞士,除了一些高级餐厅和酒店外,一般的餐饮店都属于家庭产业,楼下是供客人进餐的地方,而主人往往就住在楼上。因此,餐饮店更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运作,保证服务质量。
白天,等年轻人上班后,老人便自动担负起了照顾客人的工作。瑞士的老年人大多吃苦耐劳,还善于悉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主人和客人都感觉舒适。
热情好客、耐心周到便成了瑞士服务业乐于聘请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家庭产业乐于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外,一些公司也愿意雇用老人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甚至愿意出高价雇用年龄较大的“正式工”。
这是因为瑞士人口少,劳动力不足,而政府又严禁雇用没有合法居留证的“黑工”,所以,老人便成了服务性工作的最好人选。
伯尔尼的葱头节
瑞士首都伯尔尼的葱头节距今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节日的起源有一种说法:1405年,伯尔尼市内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被扑灭后,伯尔尼附近的弗里堡便派来了数以百名的年轻力壮的农民来帮助市民重建家园。作为报答,伯尔尼市政当局便允许弗里堡的农民每年享受一次在伯尔尼不纳税销售葱头的机会。
在节日的前一天,附近几个州的农民就会提前将编好、洗净的各种葱头装在车上,第二天早上驱车赶往伯尔尼市。晚上学校放学和工人下班的时候,狂欢节的气氛便开始变得愈加浓烈。人们开始挥洒着的彩纸,装扮成小丑的模样,一些小的团体还会在酒店里演出过去发生的一些故事,同时还有一些讽刺性的内容字幅及字条出现在街道上。这时,饭店、小吃店、饮食亭等便忙着供应葱头点心、葱头香肠、葱头沙拉和葱头牛肉汤等等,使节日气氛更加浓烈。
奇闻轶事——宝贵的胡须
男性对于胡须一向十分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胡须甚至被视为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的波斯和欧洲,男性对于胡须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女性对于容貌的修饰。那时候,对胡须的处理方式繁多,包括染色、涂油、卷曲、梳剪、拉长,甚至涂上金粉。在睡觉前,男人们还要给胡须涂上香油,再戴上胡须袋作为保护。
原澳洲巴兰纳市的市长,因为有一把和身体一样长的胡须而称誉一时。1569年9月28日,他在下楼梯时,不慎踩在自己的胡须上,以致失足坠下楼梯而死。他的胡须长达267厘米,现仍保存在巴兰纳市的博物馆中。
保加利亚有个弗热达村,村里的男人都留胡须,尽管长短不一、颜色各异或修剪不同,但胡须是绝不能没有的。他们还每年举办一次“胡须节”。每逢胡须节,把胡须染成五颜六色的男人们便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让妇女们从中选出“胡须英雄”。
荷兰有一座别致的“胡须城”——阿尔克玛,在这里的男子成年后一定要留呈V字形的胡须。各式各样的“理胡须美容师”和“胡须式样设计师”也比比皆是。
罗马尼亚的婚丧习俗
罗马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千半岛东北部,面积23.75万平方千米。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人口2300万,是东欧各国中唯一的拉丁民族国家。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有许许多多的传统礼节。比如男女见面时总是先由男方向女方打招呼,然后才由女方向男方打招呼;一群男女出门时,总是男子礼让女士先行,男士照顾女士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风尚。罗马尼亚农村妇女的头饰,不仅美观实用,而且也是婚否的标志。在农村或山区迎接贵宾时,人们总是先送上整块新鲜的大面包,端上放盐的盘子,请客人掰下面包配盐吃(据说面包和盐是人生最需要的东西);接着还要请客人饮木桶之酒,这些都是当地人民招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在黑海之滨的北埃福里亚地区,人们还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帐篷,成群的男女浑身上下涂满黑色的泥土,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是罗马尼亚人在进行闻名海外的“泥浴”。
而最为着名的,还是罗马尼亚的婚礼和丧葬习俗。
百辆婚车凑热闹高兴
罗马尼亚虽然依然贫困,可许多罗马尼亚人哪怕每天只吃一顿饭,哪怕牺牲一切娱乐,也得想方设法挤出钱来,买上一辆达契亚。因而,罗马尼亚的轿车普及率比较高。每当有人结婚时,兄弟姐妹,哥们姐们,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实在不行,开一辆车过来凑凑热闹,也算一份心意。
婚礼车队少则二三十辆,多则上百辆,从所用的车型上大致也可看出新人家庭的经济地位。国产达契亚显然不能与进口奔驰同日而语。但气氛都一样的欢快、热闹。所有的车,包括那些租借的出租车的车头都放上三朵玫瑰,铺上一块毛巾并在后视镜上系上几只气球。
车队首先会来到一座教堂前,新郎新娘在男方母亲和女方父亲的引领下,缓缓步入教堂,面对上帝,发誓永远相亲相爱。这时,整个教堂异常庄严肃穆。对于所有罗马尼亚人来说,这是人生最最重要的时刻。
宗教仪式一结束,车队毫无例外地会驶向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康斯坦察旅游港便是理想的所在。这里有古老宏伟的大赌场,有罗马尼亚民族诗人爱明内斯库眺望大海的雕像,有宽阔的海滨步行街,当然,最最主要的是,还有每天都不一样的黑海。
停完车后,婚礼出席者全部下车,一对男女傧相,各自手持一根一米来长的大蜡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一对金童玉女——一个穿着小西服的男孩和穿着白裙子的女孩,再后面就是新娘和新郎了,新人后面便是双方父母、亲戚和来宾。所有人胸前都佩戴一朵白色的小花——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礼队伍少不了几个风琴手,他们不停地拉着欢快的曲子,营造出喜庆气氛。
随后,人们选择几个最佳点,合影留念,然后欢乐的人群会围着新人唱起祝福歌,跳起霍拉舞。此时此刻,任何人都可以上去亲吻新郎新娘,任何人都会喝上一杯甘甜的葡萄酒,甚至连那些可怜兮兮的野狼,也会得到几块面包和香肠。依然贫困的罗马尼亚社会里,这等好事平时可不多见。
海滨聚会后,夜晚即将来临。这时,婚礼车队会兴冲冲地驶向最后一站——某家餐馆或饭店。饮酒,跳舞,彻夜的狂欢,闹得惊天动地,鸡犬不宁。但谁也不会责怪。因为人们知道,这是婚礼,而婚礼就是最好的理由。再说,大门是敞开的,那些因喧闹睡不着觉的邻居,饭店客人,甚至路人,随时都可以进来加入欢乐的海洋。
婚礼上放毛巾,意味着富裕。有趣的是,在罗马尼亚,不仅婚礼上放毛巾,葬礼上同样也放毛巾。看来,生前死后,人们都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
色彩缤纷的墓园
位于罗马尼亚北部山区的萨宾塔镇上,有一座风格别具特色的墓园,镇上的居民死后都安葬在这里。该墓园中的所有木制墓碑上,无一例外都刻着措辞活泼的打油诗,以及代表死者生前所从事行业或重要事迹的木刻画。诙谐的文字和艳丽的图画把墓园装点得生动而有趣,使这里反倒像是个美丽的公园。
一位因为粗心大意而丧命的伐木工人的墓碑上写道:“醉后粗心人森林,林倒当头不知避。警告世人多谨慎,大意丧命最可惜。
而一个嗜肉如命的屠夫的墓碑上则刻着“持刀屠猪爱吃肉,肉吃太多命不长。本欲安享耄耋年,不料只活四十三。”
萨宾塔小镇仅有5000人口,当地人的生活十分困苦。但小镇人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以及那座色彩缤纷的墓园,为当地单调而贫乏的生活带来了生气。
历史侧影——没有自己语言的国家
目前,在比利时,人们共同使用属于荷兰语系的弗拉芒语、法语和德语三种语言,而没有“比利时语”。所以,同样是比利时人,却经常有语言不通的情况发生。
比利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是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心。因此,从中世纪开始,比利时就吸引了大量国外移民来此淘金。不同的民族汇集在一起,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就没法统一了。
比利时政府曾经也为全国使用统一的语言而努力过,但由于各民族都想把自己的语言设定为公用语言而争执不休。
结果,到目前为止,比利时仍然没有统一的公用语言。北部地区使用弗拉芒语,南部地区使用法语,东部地区使用德语。根据1963年制定的语言法,比利时各地区有权在经济、学术等所有领域使用自己的语言。
也许你会问,那电视节目该用什么语言呢?实际上,比利时各地方电视台都分别使用自己的语言。即使同一个电视台,有时用法语广播,有时用弗拉芒语广播。即便在像邮票这么小的东西上,照样有法语和弗拉芒语两种标志。
当然,也有共同使用两种语言的双语区,那就是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人们同时使用弗拉芒语和法语。
注重传统的匈牙利
匈牙利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东邻罗马尼亚,南接塞尔维亚,西与奥地利接壤,北与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为邻。
匈牙利全境以平原为主,80%的国土海拔不足200米,属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以东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还有西北部的小平原,大部海拔100~150米之间。匈牙利的山地面积非常少,不足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仅北部为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北部山地的凯凯什峰为匈牙利的最高点,海拔1015米。西部外多瑙山地为阿尔卑斯山的余脉,一般海拔300~500米。包科尼山南麓的巴拉顿湖,为中欧最大湖泊。
埃格尔的“牛血酒”
匈牙利人爱喝酒,尤其爱喝埃格尔出产的用优质红葡萄酿制而成的红葡萄酒。这种红葡萄酒经过长时间的密封保存,浓度大,味道甘美,其颜色宛如鲜牛血,因而取名“牛血酒”。“牛血酒”深受匈牙利人喜爱,无论男女老幼,在节日期间或阖家团聚的日子都喜欢饮用这种高级名酒。“牛血酒”还成为了访亲探友的馈赠佳品。
关于“牛血洒”,至今还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埃格尔位于匈牙利北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1552年9月奥斯曼帝国的侵略军占领了匈牙利大部分国土,并妄图吞并整个匈牙利,故派重兵包围埃格尔。对匈牙利军民来说,失去埃格尔,就等于丢失整个匈牙利。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匈牙利军民不畏强暴,誓死保卫埃格尔要塞。传说,“葡萄酒是大地和太阳的儿子,它能振奋人们的精神,启迪人们的智慧”。于是,勇士们为了在激烈的战斗中增添杀敌的勇气和力量,便痛饮红葡萄酒,以至他们的胡须和盔甲尽被葡萄酒染红。土耳其的士兵看见这些胡须和盔甲皆为红色的匈牙利勇士后,惊慌失措,连连大声喊道:“不得了!匈牙利人喝了牛血,他们要拼命了,快跑呵!否则,他们就会像牛一样把我们一个个踩死!”侵略军士兵就这样被“牛血酒”吓得魂不附体,溃不成军,四处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