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天堂
3047100000006

第6章 人体生命(2)

精子的样子很像小蝌蚪,头很小,仅仅长6微米;而其“尾巴”却长达60微米。这根长长的尾巴可以使精子奋力向前游动寻找卵子,并与其结合。而且,精子活动起来速度非常快。当成熟的具有活力的精子和卵子相遇,数百个精子会一齐把头贴附在比它大得多的卵子上,尾巴向外,拼命摆动,奋力向里钻。由于精子的运动,受精卵及其周围的其它精子开始迅速转动,转个不停,就像是在跳生命之舞。最后,通常只有最强壮的一个“幸运儿”才有幸成为卵子的入幕之宾。

人类的成熟精子由含亲代遗传物质的头和具有运动功能的尾所组成,共分为头、颈、中、尾4部分。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发现整个精子由细胞膜包裹着,它的头部有一个顶体和结构致密的细胞核。脱氧核糖核蛋白(DNP)是核中的主要成分,许多不育病人精子中的DNP量虽然正常,但是其化学组成异常。核内经常会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核泡,这可能是染色质浓聚的缺陷导致的,并不会影响受精。

新知博览——人体能否离开荷尔蒙

荷尔蒙又被称为激素,它是人体分泌系统调节身体平衡的激素总称。在人的全身内,分布有千百种不同的荷尔蒙,如雌激素、胰岛素等,帮助人体器官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生长发育、生殖等人体功能。荷尔蒙不但主导了女性月经周期,更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荷尔蒙失调便会导致百病发生。所以说,人是离不开荷尔蒙的。

荷尔蒙意思是“激活”,源于希腊文。后来学者将其定义为: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再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并转运到器官或组织中发挥一定效应的微量化学物质。每个内分泌腺都能产生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荷尔蒙,荷尔蒙大体上有5类化学成分,即蛋白质、多肽、糖蛋白、类固醇及氨基酸。不同种类的荷尔蒙成分也不同,功能自然也各不相同。人体产生的各种内分泌荷尔蒙的数量极小,如在100毫升血液中生长荷尔蒙不到1个微克,但对人体却有巨大的影响。如果缺乏足够的生长荷尔蒙,人就很难长高,成为侏儒症患者,到成人时身高还不足130厘米。

细胞在人体内荷尔蒙充足时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内的所有器官都会生机蓬勃,去在对抗每一天的压力时有充足的体力;与各种病菌战斗时,体内也有足够数量的细胞,这样,人才会有精神,有活力,保持健康。

大脑神奇的记忆功能

我们常常会回忆起很多往事,比如童年时代的趣事,很多都历历在目。那么,我们为什么能记住那么多的事情呢?人的大脑又是如何进行记忆的呢?

记忆,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根据现代信息论的观点,记忆就是在外部的刺激下,被感知到的信息传入大脑,然后大脑中会留下化学(或其他的)印迹,这些印迹能保留一定的时间而不消失。如果我们想再现在这段时间里输入的信息,只要回忆一下就行了。概括地说,信息的贮存就是“记”,信息的再现就是“忆”。

不仅人类,其它有神经的动物也都有一定的记忆功能,包括牛、羊、鸡、狗、猫、昆虫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本领,它们在离家出走后肯定是回不来的。

大脑,人体的司令部

现代的解剖学已经证实,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是思想活动的基础,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

人体的肌肉活动在运动或劳动时都会加强,并在动作上保持协调一致,同时,内脏器官也会密切配合,比如呼吸加深、心跳强劲有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率增高等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人也可以因肌肉活动加强而满身大汗。人体的器官复杂、精细,它们之所以可以工作起来有条不紊、协调一致,靠的便是大脑的调节。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最关键的思维器官。人的大脑占了脑的大部分,它又分为左右半球两部分。大脑半球的表面被称为大脑皮质,每一大脑半球的表面(大脑皮质)又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部分。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等机能在大脑皮质都有各自的代表区,比如运动区位于额叶后部,体觉区(触、压、冷、热等感觉)位于顶叶前部,视觉区在枕叶后部,听觉区在颞叶上部。

每一个大脑半球管理着身体的对侧部分,即右脑半球管理左侧身体,左脑半球则管理右侧身体。所谓的“半身不遂”,大多数情况下的引起原因都是大脑半球通向身体的神经通道受到损伤。而且,在临床医学上,人脑的死亡一般被用来确定人的彻底死亡。这是因为,即使当人的心跳、呼吸全都停止后,大脑皮层仍能忍受5分钟左右的缺氧时间,如果及时有效地抢救,人脑仍可能恢复功能。这就是说,只要大脑没有真正死亡,人就仍然有活过来的可能。但是,假如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全部丧失,并发生不可逆的改变,那么人就真的死亡了。

现代人的大脑是人类在100~200万年间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呼吸、心跳、体温、摄食、感觉、运动等,这些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协调支配下进行得有条不紊。对于人类特有的语言、思维、情感等,更属于大脑高度发达的产物。正是人脑的这些特性,才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所以人被称为“万物之灵”。脑精密、复杂、奇妙,直到现在,它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等待我们继续探索。

大脑的记忆功能

大脑有着神奇的记忆功能,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记忆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有科学家认为,记忆力与乙酰胆碱有密切的关系,该化学物质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假如让产妇服用一种可以分解人体乙酰胆碱功能的药“东莨菪碱”,产妇就失去了对手术的记忆。美国医生曾进行过临床试验,当老年人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服用一定量的乙酰胆碱可使记忆力有所好转。这同样表明:乙酰胆碱确实与记忆有关。

瑞典神经化学专家海登于1958年首先提出了记忆贮存在蛋白质分子(或多肽一蛋白质片段)里的理论。随后进行的若干实验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世界着名的乔治·昂加尔,发现未受过记忆训练的大白鼠脑细胞中的蛋白质、多肽含量比受过训练的大白鼠的要低很多。并且他进一步提出,记忆就是脑细胞中多肽分子迅速形成的结果,一种记忆就代表着多肽分子的一种排列组合顺序。

部分科学家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他们重新做了昂加尔的实验,却发现有2/3的大白鼠效果不明显。于是,海登的“蛋白质分子记忆”学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总之,要想打开大脑记忆的“密码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当前,许多脑专家和化学专家研究的热点是:记忆究竟涉及哪些物质?它们是怎样工作的?不同事物的记忆区域究竟在人脑的哪些部位?记忆超群的人与一般人为什么会有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至今这些问题还都没有结论,日本也已把脑科学列为21世纪重大科研课题之一,正不遗余力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知在多久的将来,人类会解开人脑记忆的奥秘。

延伸阅读——大脑越用越聪明

有些人常常担心“用脑过度”会对身体健康有损害,甚至缩短寿命。实际这种顾虑完全没必要,而且相反,人的脑子是越用越灵活的。

研究证明,经常用脑会让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因为经常用脑会让脑血管一直处于供血状态,这就促使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得到较好成长。相反,如果不经常用脑,脑神经细胞反而会加速衰老。要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总共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而普通人在一生中仅仅用了其中的10亿个左右。可以说,人脑还有绝大部分潜力没被开发利用。美国某科学家研究也指出,如果一个正常人能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他的脑子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该馆藏书已达2亿册左右)。由此可知,人脑的储存信息能力是多么的惊人了。然而,即使记忆力最好的人,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还没有达到这个记忆量的1%。而且人到了30岁以后,大脑神经细胞就会逐渐以每天坏死10万多个的速度减少。

总之,勤于动脑,大脑就会永葆青春,否则就会反应迟钝,甚至有成为痴呆的可能。据调查研究显示:多用脑的人智力一般比懒散者高出50%;与智力活动少的老人相比,学历以及职业智力水平高的老人一般在脑的老化以及智力衰退方面也要慢得多且轻得多。

人体血液循环之谜

人体内的血液怎样流通循环呢?几千年来,人们为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然而,为了揭开人体血液流动的秘密,科学家花了2000多年时间,并且付出了血的代价。

对血液的不断探索

我国古籍《内经》中就有心说:“心主身之心脉”、“诸血皆属于心”;而古希腊学者波克拉底认为,血管运动引起脉搏,而且血管连通心脏。而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通过血管来运送血液,不过血液只存在于静脉中,动脉里充满着由肺进入的空气。

到了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通过解剖动物活体来研究血液运行的情况。他把活的动物的一段动脉上下两头结扎住,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动脉里不是空气而是血液,但他认为心脏只有两个心室。

文艺复兴时的科学家达·芬奇也悄悄地对30多具尸体进行过解剖,然后第一次画出了优美而准确的心脏瓣膜图。他发现心脏是有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而不是盖伦说的只有左心室、右心室两个腔。

1533年,法国科学家塞尔维特的一部书秘密出版了。他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人体心脏与肺部之间的血液小循环——肺循环,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教会认为这是异端邪说,甚至宣布他为异教徒,并处以火刑。1553年10月27日,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被活活烧死。

意大利医学家法布里夏斯与塞尔维特是同时代的,他在1574年发表了《论静脉瓣》一书,指出静脉中有瓣膜存在,就好像水闸的闸门一样,能控制住血液,使它朝心脏方向流动。

但找到血液流通的道路要到17世纪,它是由法布里夏斯的学生威廉·哈维发现的。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原理

1578年,哈维生于英国肯特郡,天资聪颖,勤学好问。16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着名的剑桥大学,攻读文学、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经过刻苦的学习,哈维3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但由于学习生活过分紧张,他病倒了,只能返乡治病。母亲为他请来的是一个江湖医生,当时的医疗水平还很落后,“治疗”方法只有放血。哈维饱受病痛的折磨,长期卧床,这时他暗下决心,立志弃文从医(与鲁迅先生正好相反),在医学方面做一番事业,造福于民。

1600年,哈维身体刚刚康复,就来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求学,并有幸成为着名医学家法布里夏斯的学生。1602年,他获得了帕多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哈维的研究重视实践,他先后解剖了80多种动物,在对各种动物的血液循环进行详细研究后,又把精力集中到人体。他对人体进行了着名的结扎实验(就是用绷带扎紧人的动脉),结果发现结扎的上方靠心脏那段动脉鼓起来,而且每心跳一次就有一次脉搏;相反,在结扎的下方(即远离心脏那一段动脉)就瘪下去,没有血液,也没有脉搏。这个实验证明,血液是由心脏流来的。哈维又通过结扎实验来观察静脉,情况刚巧相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哈维认定动脉血是从心脏流出,静脉血流入心脏;而血液在血管中一刻不停地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哈维还定量研究过人体血液循环作,经过对人的血液仔细测量计算后,他发现每一心室窗口血量约为2英两(约57克),心跳每分钟约72次,一小时内排血约为:2×72×60=8640英两,大约合540磅,是一个成年人体重的3~4倍。这说明,血液在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从动脉流出心脏的血,又通过静脉流回心脏。

那么,血液是怎样循环的呢?

哈维发现,心脏就是一个天然的“泵”。它收缩时会把血液压出进入动脉;当舒张时,里面又会流满血液。血液总是从左心室流出,然后经过主动脉流遍全身,再经过静脉流入右心房,经过肺循环流回左心房。如此周而复始,反复不已,从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

1628年,哈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正式宣布了自己的结论,结果遭到了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真理毕竟是真理,科学一定会战胜神学。通过自己的实验,哈维当场驳倒了一大批的神学家。

哈维的发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近代医学。英国着名外科学家约翰·西蒙说过:“血液循环的知识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就像罗盘在航海中的地位一样,没有它,医生就会处于迷茫恍惚之中,无所依据。血液循环的发现,是生理学上至今还无可比拟的、最重要的发现,一定会为今后各个世纪人类的利益结出硕果。”

不过,哈维的学说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疑问,那就是血液是怎样从动脉流回静脉去的呢?哈维猜想,一定有不易察觉的起连接作用的血管网存在于动脉和静脉之间。但因为当时没有显微镜,因而也无法证实这一假说。

哈维死后4年,意大利医生马尔比基揭开了这个谜。通过用显微镜观察青蛙肺的毛细血管,他证实了在动脉和静脉之外,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正是这些毛细血管,降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周流不息。

相关链接——血液的颜色

虽然绝大部分人的血液都是红色的,但也有鲜红色和暗红色之分。人的血液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并而有所差别是因红细胞中含氧量不同。鲜红色的动脉血含氧量多,暗红色的静脉血含氧量少。如果含较多的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因血浆(或血清)含少量胆红素,所以它呈透明淡黄色;如果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

但是,人的血液也不全是红色,几千个人中常会找到一个人具有异常的血红蛋白。这种异常血红蛋白是在发生突然变异后,使得珠蛋白分子中的某一氨基酸被其它种类的氨基酸所替代。虽然M型异常血红蛋白中也存在有血红素和铁的结合,但如果在这种结合的附近,出现了某个被替代了的氨基酸,那么这种血红蛋白不仅不能和氧结合,还会改变颜色,使这种Hb成为咖啡色,含有这种血红蛋白的血液就成为暗红色。含这种血液的人的唇、面颊、耳垂、指甲和口腔等均呈紫色,所以也叫黑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