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人也要知道点历史
3049300000003

第3章 勤劳务实,百折不挠(2)

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到江西鄱阳,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说了。到鄱阳后,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会计学成后,也积了一点钱,他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在金华,他利用身上积攒的钱开始做些小生意,为寻找更好的市场,他从金华又到扬州,从扬州又转徙湖北,不断奔波,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20岁时,志道又一次来到扬州。十年的商场奔波,他逐渐成熟起来。“列一百二十行经商财货,润八万四千户人物风流”,扬州自古繁华,明清时期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富商巨贾,且徽州人占一大半。扬州的繁华,令志道目不暇接,他决心在此地一展宏图。

也许是该他时来运转,这时一位歙县大盐商急需招聘一名经理,要求是能吃苦耐劳、精于核算。学过会计的鲍志道抓住机会,前去应聘。然而,这位大盐商在招聘中,出了一道让人意想不到的试题。第一天,面试之后,大盐商命伙计给每位应聘者一碗馄饨,说算是犒劳。吃完后,大盐商让各位回去准备第二天考试。谁知,第二天盐商出了这样的几道题:请回答昨日你所吃的馄饨共有几只?有几种馅?每种馅又各有几只?应聘者被这样离奇的试题弄得目瞪口呆,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后悔不已。然而鲍志道凭他十年从商的经验,昨日就预料了那碗馄饨的不寻常,所以他对那碗馄饨作了细细的观察。此时应付这几道题自然是得心应手。结果不必说,他被聘用了。

聘用后,经常和商场行家打交道,由于他肯于吃苦,勤于学习,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凭他超人的经营才干,盐商的经营大为起色,他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报酬。

几年的积累,志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于是辞去了经理职务,决心自己开创事业。他瞄准了盐业经营,因为,一方面盐业是扬州的龙头行业,扬州所处的盐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另一方面盐业经营利润大。这几年经理生涯,他早已摸熟了市场行情,结交了许多社会各界的朋友,建立起了个人人际关系网。这些使他的事业很快走向成功,家资累至巨万。而且,凭他精明强干、处事公允、急公好义,在业界的声誉也是日益高涨。

恰好此时,清政府为了加强对盐商的控制,在盐商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盐务总商。鲍志道当之无愧地被选为总商。然而总商的角色并不好当,一方面,在政府眼里,盐商都是些富得流油的肥羊,总要想方设法进行搜刮。因此总商要代表众盐商利益与政府交涉、周旋。另一方面,他要不断解决盐商内部的矛盾,同时还要向政府反映众商人的愿望和要求。总之,总商处在政府和众盐商之间,双方谁也不能得罪,没有精明干练的处事能力是很难做到的。鲍志道担任总商,处事果断、公允,深受众盐商的拥护,也得到政府的赏识,因而他在总商职位上一干就达20年之久,声望显赫。

遥想当年,鲍志道怀揣一文钱出门经商,可以说一路备尝艰辛;在商场几十年摸爬滚打,辛酸的故事必不会少;总商虽说荣耀,但夹缝中做人,岂能是容易的事?问题在于,不论处在何种情况,他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和借鉴。

徽商凭着他们特有的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5.勇往直前,大业有成

成就大业者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高远的目标会在前方一直指导着自己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所以,一定要把目标定得高远些。这样才能激发勇往直前的动力,进而创造一番伟业。

“一代酒王”张振勋出生在广东大埔县一个乡村私塾的家中。虽然父亲在教书之余还行医治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小振勋从小就立志要做生意。16岁那年,张振勋就去印度尼西亚巴城谋生。当时的巴城是荷兰的殖民地,它美丽的风光,只是有钱人的天堂。穷苦人在这里还是难以谋生。举目无亲的张振勋,虽然在黄姓的华侨帮助下有了一个栖身之处,但接连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最后只得去做非常艰苦而且危险的矿工。

这一干就是三年,三年后张振勋才在一个福建华侨开设的纸行当上了佣工。他深知这工作的来之不易,所以只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认真踏实地去干好。有的时候,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也从无怨言。晚上得了空闲,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当地语言和业务知识。纸行的陈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让他当推销员,后来又提拔他当账房先生,把全店银钱进出和账务管理都托付给他。张振勋也没辜负老板的信任,在他的努力经营之下,当年纸行就获得了5万荷兰盾的利润。这时,有人暗中鼓动他找机会挟带店里的款项逃回家乡,去过快活日子。张振勋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也是没出息的做法,所以坚定地拒绝了。陈老板得知此事后,更加器重张振勋,觉得这是个靠得住的人,所以不久把自己的独生女儿陈兰香许配给了张振勋。

张振勋和陈兰香结婚当年年底,陈老板因病去世,临终之时,他把身后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张振勋。安葬了老人以后,张振勋和妻子商量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他说,开纸行只能维持生活,不会有什么大发展,这几年来,他仔细观察、研究了巴城的商业状况,发展前景最好的应该是酒行。因为,荷兰殖民主义者花天酒地,大肆挥霍,时时离不开酒;而当地的居民中,喜欢喝酒的人也很多。所以他想把纸行关闭了,改开酒行。妻子是一个很识大体的人,听他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酒行开业后,果然生意兴隆。张振勋是个有心人,在接待顾客时非常注意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结交各方面的朋友。甚至连当地的最高长官、荷兰人亨利都成了他的朋友。后来,在进行巴城酒税和典当捐务承办权的投标竞争时,张振勋因为得到亨利的帮助,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承办酒楼和典当捐务的资格。承办酒税和典当捐务,利润很大,张振勋的财富也随之成倍地增加。同时,他又通过亨利的关系,把这种业务逐渐扩大到其他城市和别的商品中。短短几年中,张振勋成了当地迅速崛起的大富豪。

但是,张振勋对这种发财的途径并不满意,他一直在寻找更有前途的发展方向。1866年,新的创业机会降临了。当地政府为了开发附近的岛屿,号召华侨投资进行垦殖。张振勋认为,南洋的岛屿,土地肥沃,加上气候适宜,一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是一个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好机会!于是他亲自前往同为荷兰殖民地的葛罗巴埠,创办了裕和垦殖公司。公司雇佣了一批华侨工人,开垦出一片荒地,种植椰子、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并在田间套种杂粮。经过几年的努力,原先的丛林沼泽变成了肥沃的田园。他的收入更加源源不断。由于他一贯讲信誉,因此营业状况一直很好。同时,他还包办了荷兰驻军以及劳工的伙食,并且兼办建筑修缮工程,他在这一行也赚了不少钱。他在华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事业也越办越大。为了加速垦荒,他一面招收当地的华工,一面写信回家乡,召唤乡亲们来南洋参加开发,并先后又开办裕应、笠旺、万裕应三家垦殖公司。其中仅笠旺一家,就有职工数万人,拥有几百万的资产!

1875年,张振勋又去苏门答腊经营垦荒事业,开办了亚齐垦殖公司,并先后办起了橡胶园、茶园、鱼池和银行,成为首屈一指的“苏岛富翁”。同时,他还把大量盈利投资于其他行业。在巴城,他开办了从事远洋航运的广福、裕昌两家轮船公司;在日里,开办日里银行;在文东埠,办有开采锡矿的东兴矿务公司;在棉兰、槟榔屿及苏门答腊还拥有大量房地产。经过30多年的创业奋斗,到19世纪90年代,张氏企业的经营范围已包括农、矿、商、运输各业,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地。据估计,张振勋在事业最鼎盛期间,全部海外资产约合白银7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真可谓“富可敌国”了!

此时的张振勋成为南洋华侨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当地的荷兰殖民者也都尊敬他。他每到一地,当地的行政当局都鸣礼炮表示欢迎。同时荷兰政府还准备授予他官职,但张振勋婉言谢绝了。他对朋友说:“我是中国人,应该为祖国出力,怎么能去当外国的官员呢!”

1890年,是张振勋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龚照瑷,奉命考察欧美各国探求他们的强国之道。途经新加坡时,他听人说起了张振勋的情况,很感兴趣,特地登门去会见他。会见中,龚照瑷向张振勋请教致富之术,张振勋的回答使龚照瑗大为赞叹,两人一见如故。经龚照瑗推荐,清政府委任张振勋为中国驻槟榔屿总领事,后又升任驻新加坡总领事。这样一来张振勋的名声也开始传到了国内。

1894年9月,张振勋筹办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正式批准,并获得了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山东三省的15年专利和免税3年的政策优待。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同时也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家新式酿酒公司。

至此,张振勋迈开了走向酿酒大王之路的第一步。经过一番苦心经营,创制了世界上最好的酒——“金奖白兰地”。

张振勋在总结他的创业经验时说,第一要从长计议,看准了的事情就不惜投资;第二要坚韧不拔,决不向困难低头!确实如张振勋所说,离开这两点,很难成就大事业。

6.欲望强烈,忍辱负重

欲望是创富的动力之源,在人的各种欲望中,最原始的欲望莫过于谋求生存。优秀商人一般都是“苦出身”,“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这是对优秀商人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这种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造就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巍巍大观的商人群体。

着名策划人王志纲曾经赞许过浙商的顽强:“浙商就像这沙漠玫瑰,严酷的生存环境让这些草根人物练就了摧不垮、锤不扁、打不烂的强健生命力。”如果说南存辉所代表的低学历、出身“寒酸”的浙商是沙漠中生命力极强的“玫瑰”的话,那么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浙江籍儒商也大都能像沙漠骆驼一样,忍辱而负重。

浙江康莱特集团董事长李大鹏,是一个以历年捐赠超过1亿元而名列“中国大陆十大慈善家”之一的浙商。李大鹏197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学的专业是西药,但他自幼迷上的却是中医。1985年,李大鹏向国家投标进行制剂和临床的研究。当时,一些好心的人劝他搞口服制剂。李大鹏认为,口服液显然容易搞,但如果知难而退,中药提高就无从谈起,外国能搞我们也能搞,外国没有的我们更要搞。

但是困难像山一样堆在了李大鹏面前:没有钱,狭小的实验室连一只最普通的排气扇都安装不起,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1989年夏天,一个炎热的中午,李大鹏正在艰难地做实验,1万毫升的易燃易爆化学溶剂因高温突然爆炸喷发……经检查,李大鹏全身烧伤面积在Ⅱ度以上的占65%,其中Ⅲ度烧伤占40%,10个手指全部失去功能,四肢曲形,嘴唇、鼻子、耳朵都烧焦了,肾功能恶化衰竭,肝功能严重损伤,抢救中几度濒临死亡。

肉体上近乎崩溃的打击过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折磨又接踵而至:报考母校研究生的机会错过了,出国继承财产、当现成老板的机遇放弃了。极度痛苦之中,前妻又给他致命一击:未待他整形就提出要和他离婚。李大鹏凄然接受这样的事实。离婚后,重伤的李大鹏和老母以及一个未成年的女儿一起开始了艰难地生活。

在病床上度过了整整两年零八个月的艰难日子后,坚强的李大鹏终于站了起来。在浙江中医学院一位院长的帮助下,他坐着轮椅回到了阔别近三年的实验室。在重建实验室的日子里,李大鹏用颤抖的手歪歪扭扭写下了“拼搏自强,苦战100天”的口号……

付出总有回报,1992年底,李大鹏向卫生部申报了重要二类新药。1993年5月,时任浙江中医学院药物研究室主任的李大鹏领头举债创建了“杭州康莱特实业有限公司”。两年之后,康莱特注射液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正式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就像不死鸟,李大鹏不仅战胜了死神,还拖着伤残之躯,“出生入死”地创立了事业的基石。

“沙漠玫瑰”与“沙漠骆驼”是浙商精神的写照。面对重重险阻,浙商仍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奋斗。商界的特殊环境,使得从商之人面对的困难险阻要比常人更多,当面临困难险阻时,是放弃还是坚持,是普通人与成功者的不同选择。真正的成功者会坚信“苦难是对人的最好的磨炼”。

许多人停下前进的步伐,丧失了生存的勇气,追根究底是因为心理上的恐慌和绝望。企业的发展遇到不顺时,如果经营者在这个时候懂得坚持的意义,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坚守和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责任会让坚守者得到最后的微笑。

浙江人耻于贫困,立志脱贫,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贫穷是一笔财富,生计艰难,人就会有试图摆脱它的动力,为实现自我助燃。一个人只要不甘心清贫,那么贫穷就是成功的基础。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世界上一切产业,只要人们勇敢地坚持去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贫困的环境就可以打破。

出生在浙江一个小镇上的陈言礼,因为人多地少的不利自然条件,加上兄弟姊妹多,家庭穷苦不堪。早早懂事的陈言礼在读书期间就想着为父母分忧解愁,他常常利用周末到稻田钓黄鳝,然后拿到市场上出售,挣得块八角钱贴补家用。1981年,18岁的陈言礼刚读高二,家里实在拿不出近100元的学费,他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梦想,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为了早日脱贫致富,陈言礼决定到江西承包工程的叔叔那里打工。一次不小心,被尖利的石块划伤了左掌,顷刻血流如注,在诊所里缝了9针才算止住了血。为了能多给家里寄点钱,陈言礼硬是每天忍着疼痛坚持到工程完工。

工程完工后陈言礼回到家里,他用积攒的一点工钱学起了裁剪,在小镇上开了一家缝纫店,同时兼营纽扣、松紧带等相关用品,生意还算不错。有一天,当他从浙江永康贩回大量纽扣和松紧带时,中途翻了车,车从公路上翻进很深的水沟里。沟里的水有两米多深,幸亏他会游泳,方才死里逃生。纽扣全散落到水里,松紧带也变了质,挣的一些钱全赔进去了!陈言礼没有被失败吓倒,他决定去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