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学习最高效
3051000000006

第6章 方法篇这样学习最高效(4)

第一步,尝试回忆。所谓尝试回忆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回想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回忆这节课的整体框架,粗略地画一下。然后针对每个部分,看能回忆出多少细节。当然也可以参照目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检查自己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好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通过回忆可以发现,你能够回忆出的东西都是你已经理解的东西。拿数学来说,如果对一个定理,你能把推导过程很清楚地写出来,对每一步的目的又都很了解,那你对这个定理的掌握就已到七八成。拿历史来说,如果你对一系列事件的回忆很有条理,则说明你心中已形成一个框架,对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已把握得不错。回忆不出的再看书或听课笔记会加深记忆,还可以一边想一边把主要的内容写出来。很多东西只有下笔了才知道自己掌握得到底怎么样。

(2)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一旦想不出来,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这无疑是在做记忆体操。而且你在回忆的过程中,脑袋里储存的新旧信息一起涌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理出头绪,总之,是对大脑不错的锻炼。

(3)可以提高阅读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通过尝试回忆,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再过一遍,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一个深切地了解,做起笔记来自然也更有针对性。同时很多东西已在脑袋里进行了梳理,做的笔记会更有条理性。同时一些东西不明白了或没记住,也激发了后来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

第二步,回顾教材和课堂笔记。当然,这时候的读书、预习和课堂学习时的读书是不一样的,它是在预习和课堂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先要从头到尾地读一遍,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内容绝对不马虎,中间思维要展开联想,跟以前学过的知识的联系在哪。比如若是理科的话,则要思考这个知识的应用怎样。还是那句话,对一个东西的掌握不仅在于它是什么,更在于它不是什么。

(2)要突出重点。要有重点地细读和思考。对于已经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看得简略一点,而把时间集中在回忆不起来和印象模糊的内容上面。在读书的时候,不妨可以边读边划。至于一些关键的章节和定义、定理和定律等内容,还要在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将其背出来。

(3)适当看一些参考书。在复习的过程中,适当地看一些参考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看参考书当然是在复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结合课本的内容去读参考书的内容。

第三步,整理笔记。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等学习过程中所记的笔记串联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整理笔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知识深化、简化的过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最好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谓把书读厚又读薄,这样,可以使这份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笔记成为阶段复习和重要考试前复习的得力助手。

第四步,探索和发现。其实这个过程无非是重四个字“批判精神”,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想走出自己的路,你必须要学会思考和批判。这是你一生都需要的东西。

以上学习方法仅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当然你也可以采用批判的眼光来看。毕竟你自己独一无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但借鉴一下总是没错的。

考试复习题分类有技巧

考试复习期间,我们必然要做大量的练习题,怎样才能让每一道题都发挥作用呢?我们复习时不少同学都会做大量的习题,然而效果未必很好。有时一道题明明以前做过,却忘得一干二净,重做一遍,白白浪费时间。巧用“符号”进行复习,就能充分发挥所做习题的功效,提高复习效率。

下面告诉你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将题目分类,一般性的自己也没错的题目,将其放在一边;题目设计得很好而且自己也做对了,打个“”;由于题目的小陷阱或是思路有误而做错的题目,打个“”;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思路感觉难以对付的题目,打个“”。

第二步,对于画“”的题目,一定要反复研究,仔细推敲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宁慢勿快,把问题吃透,做到再遇上同类题目能够较快地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对于画“”的题,当时弄懂了以后,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次,下次做同类题时,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步,在冲刺复习阶段,浏览试题中画“”和画“”的,如果同样类型的题多次被画上符号,则一定要引起重视,必须在该题上好好研究。

“符号”复习法对不同的题给予不同的符号,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区别对待,效率当然高,收获自然大。

考前复习要订计划

当同学们已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时,一定要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合理订立复习计划是一个不错的手段。那么订立合理的复习计划,要注意什么呢?

1.订立计划前,要认真思考

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认识,这样订立的复习计划才是合理有效的。要想想自己哪些学科是强项,哪些学科是弱项;学科中,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知识还有缺漏,都要认真思考。

2.订立计划时,要整体兼顾

(1)合理安排时间,特别要留有余地,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做过度的计划。比如:晚上7点到8点复习数学,8点开始复习英语。这样安排就太紧了,当中应该有一个缓冲,7点到8点是数学时间,然后休息一会儿,8点15以后留给英语。这样,数学复习完后喝口水,稍作休息,不要“连轴转”;同时也为万一不能完成复习内容,留下了补足的时间。

(2)复习计划要将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相结合;薄弱科目和强项科目相结合。有的学生对喜欢的科目就先复习,不喜欢的科目放在后头;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强项放在前面复习,弱项的复习就受到影响,导致强项越来越强,弱项始终没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正确的做法是优势要强化,劣势更要弥补。其实提高弱势科目的分数是主要课题。弱项是因长期不重视或感到难学而产生的,必须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加以大幅提高。提高弱项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订立复习计划时就要给弱势科目多分配时间。

(3)基础与提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础与课内的内容,应该是考试的主要内容;有较高难度的内容,不会占很多分数。因此,只有在完全掌握基础与课内内容的前提下,有精力的同学再适当添加课外内容,才是合理的。如果在复习中,一味求难求新,是不正确的。

3.在执行计划时,要学会放弃

有的同学死心眼儿,比如复习数学时遇到两道难题,卡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思路,却非要做出来不可,不但把一晚上的时间都搭上去了,还打乱了复习计划。结果,这两道题没有眉目,其他科目的复习也耽误了,自己的情绪也难免受到影响。这时候,应该把这两道题放一放,先完成其他科目的计划,最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再回过头来处理先前的“遗留问题”,如果没有时间就放在明天或后天,再请教老师同学,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是高三针对高考的一种复习方法。把复习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从8月中到3月初,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从3月初到5月中,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复习从5月中到5月底,主要目的是应试能力提高。

1.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系统知识

第一轮复习主要在于基础的学习,那么课本自然是重中之重。这一轮中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系统化可以采取上文中提到的目录法等方法,同时配以单元训练,在疑问中回顾和学习教材,提升应用能力。

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完全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以前的知识往往是成系统的,全盘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一般来说,这一轮复习中容易出现的复习障碍主要有:概念不清、公式不会运用、计算不准、原理模糊。

在这个过程中,笔记应该着重以下方面:

(1)课本知识系统的梳理;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如每一个定理的基础的考查方式;对自己的死角及模糊点的理解和记录。

(2)对基础题型的记录,而不是偏题难题。建立一个错题本,错题本应该积累自己平时做练习和考试中“会做”而做错了的题目,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在以后考试中,特别是高考中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复习完一个章节,就在不看课本只看笔记的情况下,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一一地过一遍。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或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的地方,再翻开课本看看,这样就会加深印象和巩固记忆。

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自以为是地脱离老师的复习计划,而是尽量按照老师的进程进行复习。因为老师们毕竟有多年的高考经验,他们对进程的把握要比我们精确得多。

2.第二轮复习: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对每一个重点,应该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彻底掌握基本知识,有序化、实用化,这样才能提升实战能力,指导技能操作,进行思维训练。

那么什么是重点呢?重点是指使用次数频繁、应用价值高、又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它们往往是在考试中每考必现的那部分,是大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那部分,也是知识网络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

难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自身的,大家公认的难点;另一类是对考生个人来说的难点。一般性的难点往往是指那些比较抽象,易与其他概念相混,运用时易发生错误,又比较综合的知识。个体性的难点是由个体思维方法的差异、理解能力的不同以及个体知识中的缺陷与漏洞决定的,这些难点老师一般不会仔细讲。若难点没有掌握,这势必会影响考试成绩的上升空间。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把自己学习上的难点找出来,予以特别重视。

另外,本阶段同学们还应注意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解题时,先从现在知识点切入,挖掘出隐含知识点,构成已知条件,并由此为“向导”从大脑中搜索出未知条件知识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第三轮复习:实战练兵,模拟训练

第三轮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检验前两轮的复习情况;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进行训练;模拟考试,提高对考试期间时间的掌握。

可以在做题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尝试性的回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

高三复习阶段的考试是非常多的。考试是对知识、方法、能力、经验的检验,每次考试都是一个积累,大家应该充分运用它,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考试要注重基础题的解答,要明确考试拿分是靠“把会做的题做对”,而不是去做不会做的题,取得好成绩是依靠做“对”多少,而不是做“了”多少。考试要懂得取舍,不要因为一两个题目而影响整个试卷的成绩。同时对考试成绩应有正确的态度,一两次考试成绩的好坏,说明不了什么,考好了不证明你就没有问题,考不好也不是说你掌握得就很坏。

经过这一轮复习,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地把握。

三轮复习各有侧重点,但并不意味着这三轮复习是互相独立的,其实有很多知识,随着你复习得越深入,你对它也就越了解。二三轮虽然较第一轮更综合,可何尝又不是对第一轮知识点的一个补充呢。同时第一二轮的基础没有打好,很显然会影响第三轮的综合。

高效复习须讲究策略,考生应该清楚自己在什么科目上有潜力,提升空间大,据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假如多花30小时在语文科上,高考成绩能由100分提高到105分;但多花30小时在生物上,可能高考成绩能由85分提高到95分。那么,复习时应多花时间在生物上。

做题

审题:做题的第一步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做题的关键,不会审题或没有审好题,必然会为解题留下障碍或麻烦,甚至会导致解错题或返工。因此,每位同学都应学会审题。

解决任何一个具体的问题,首要的一步就是认真审题。能否正确审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迅速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不少同学做题常感无从下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审题。一般来讲,审题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要把题目看准确

千万不要把题目看错了。实际上,因为看错题而做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把重量看成质量,把石灰石看成生石灰,把氧化铁看成氧化亚铁……这类看错题的现象,比比皆是。考试时,不少学生交卷以后才发现,由于审题的错误,造成了一步错,步步错、全题皆错的后果。做了无效劳动,丢了很多分,心里自然十分难受。因此,应该接受教训,认识到考试时的审题错误,正是平时没有养成好习惯而结出的苦果。

解决好审题问题,要有一个过程,但应当认识到:看题时,认真、沉着、冷静十分重要,这样做从表面看来是慢了,实质上这个慢正孕育着真正的“快”。一定要客观地,原原本本地,稳稳当当地把题意搞清楚,这是审好题目的第一步。

2.发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有一些问题本身便隐藏着解题条件。如:区间的取值范围、公式的成立条件、实际问题与数学、科学问题间的差异、来自概念、规律和方法的隐含条件等等。只有深入发掘这些隐含条件,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这些“习惯用语”往往出现在题目的文字叙述中。熟悉这些习语的特定含义,就常常成为读懂题目,挖掘隐含已知条件的关键。

3.用旧知识启发审题思路

用旧知识就是在分析题目的基础上,能将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能把题目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也能与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有关思路和方法联系起来。联系有关的旧知识,运用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就可以发掘很多潜在的条件,为解决问题打开通道。

4.克服定势思维对审题的影响

审题的一大任务,就是对某问题涉及的基本知识逐一分析后,从逻辑的角度挑选和整理,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克服头脑中已形成的“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有些同学往往拿起题来就先想到和哪道例题或已做过的题相似,然后就机械模仿那道题的解法来解。殊不知,每道题都有其具体条件,这样硬套常常会碰壁或有所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