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杰出青少年一生的行动计划
305200000081

第81章 来,大胆试一次—尝试行动计划 (1)

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

发挥想像,写一首诗

到世界上来,首先我们是人,再呢,我们写着诗。

——艾青

青少年朋友,面对父母的大爱、醉心的风景、好友的笑容、爱情的酸甜苦辣,你有没有这种冲动:拿一支笔,用真挚的语言、热切的情感、奇妙的想像,写一首动人的诗?

诗,最精粹而又蕴含丰富的语言,是爱做梦的少男少女的宠儿,是浪漫倜傥的诗人的女神,是一切热爱生命和美的人的歌吟。

屈原、李白、苏轼、徐志摩、拜伦、雪莱、普希金、海子……一个个风流绝代的天之骄子,以诗歌唱了一生。

大诗人歌德曾以八岁稚拙的童手在生日贺帖上为外祖父母写出了第一首诗,八十高龄的他又在故世前以苍老的手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人闲天又凉,老梅上战场。拍桌骂胡适,说话太荒唐!说什么中国要有活文学!说什么须用白话作文章……若非瞎了眼睛,定是丧心病狂!”

“老梅牢骚发了,老胡呵呵大笑。且请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古人乘舆,今人坐轿……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何异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这是现代文学家胡适的第一首白话诗,也是最长的一首诗。

1916年夏,青年胡适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一次与朋友们一起去湖边玩,不料天降大雨,船差点儿翻掉。事后任叔永有诗记其事,胡适回信说此诗其中有现代文字,也有陈腐的死文字。结果他在哈佛的朋友梅觐庄看到后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给胡适,说白话不过是“俗字俗语”,绝不成文学。胡适接到信后,一时童心大发,写了上面这首诗“答梅觐庄”。

自此,“文学革命”成了胡适生活的重心,他一方面寻找“白话文学”的理论,一方面身体力行,大做白话诗。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回忆说:“上小学后我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喜欢读诗,喜欢冰心的《繁星》,她的诗篇幅不长,语言很美,感情真挚,意境非常隽永。三、四年级时我开始学着写诗,有时候老师将我写的诗作为范文在全班讲评,还抄写一份贴在教室门外的板报上。我心里美得不得了,经常走到那儿听听别人怎么评论我的诗。应该说老师允许我在作文课上写诗,又张贴在板报上,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国外曾有一位专栏作家谈到他第一首诗的故事:

当我八九岁的时候,写了生平第一首诗。

那时,父亲是派拉蒙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母亲从事文化事业。

母亲读完这首小诗后喊道:“巴蒂,你不会写出这么美、这么美的诗的!”

我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她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天啊,这首诗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杰作。

我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问道,我迫不及待地想给他看看。

整个下午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为父亲的到来做着准备。我先用花体字抄写了一遍,然后用彩色笔画了一圈儿精美的花边儿,让它与内容相配。当七点将近的时候,我满怀信心地把它摆在餐桌上父亲的餐盘里。

但是七点钟父亲没有回来,我不能耐受这种心悬的感觉。我崇拜父亲,他是以作家的身份开始他的电影生涯的。他会比母亲更能欣赏我优美的诗的。

这天晚上,父亲突然闯进家门,他的情绪比往常要暴躁得多。他虽然比通常吃晚饭的时间晚回来一小时,但他坐不下来,而是手拿酒杯围着长餐桌转圈圈,咒骂他的员工。

他走着走着转过身停了下来,盯着他的餐盘。屋里静悄悄的,我的心悬了起来。“这是什么?”他伸手去拿我的诗。

“本,发生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母亲开始说话了,“巴蒂写了他的第一首诗,而且写得很好,绝对出乎意料”。

“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自己来判断。”父亲说。

他读诗时,我一直低垂着头,盯着盘子。短短十行诗似乎用了好几个小时,我记得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我能听见我父亲的呼吸,接着听见他把诗放回到桌子上,到了做出结论的时候了。

“我认为写得很糟。”他说。

我不能抬起头来,两眼开始潮湿起来。

“本,有时,我真不理解你,”母亲说道,“他只是个小孩子。这是他平生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仍坚持自己的观点,“难道世界上这样糟糕的诗还不多吗?没有法律说巴蒂必须成为诗人不可。”

他们为此争吵起来,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哭着跑出餐厅,到楼上我的房间,扑倒在床上抽泣起来。

这件轶事好像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对我的深远意义却没有终结。照往常一样,家庭的创伤已经愈合,母亲又开始与父亲说话了,我也继续写诗,但是我没敢拿给父亲看。

几年以后,当我再读我的第一首诗时,发现它的确写得很糟糕。过了一阵子,我鼓起勇气给他看一个新作品——一个短篇小说。父亲认为写得太累赘,但并不是一无是处。我学着重新写。而母亲也开始学着批评我但又不使我有挫折感。

但是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地明白让我痛苦的“第一首诗”的经历的真正意义。当我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以后,我才越来越明白自己曾多么幸运。我有一位说“巴蒂,这当真是你写的吗?我觉得写得真棒”的母亲,还有一位摇头否定说“我认为写得很糟”使我流泪的父亲。一个作家——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爱的力量作为一切创作的动力,但是仅仅有爱的力量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误导的,平衡的爱应该是告诫对方“观察、倾听、总结、提高”。

可见,要写好一首令人欣赏、感动的诗,是得下一番工夫的。青少年朋友怎样才能写好一首美妙的诗呢?

1充分发挥想像力

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就是想像的力量。

2深入生活

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抓住灵感。大约在1913年,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3构思诗歌

过程包括:提炼诗情,选取角度,布局谋篇,锤炼语言。

种一棵树,与它一起成长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佚名

青少年朋友,你曾流着汗水种下一棵小树吗?树是无声的朋友,默默之中,它会伴你一同成长。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它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