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国学,用国学
3053400000009

第9章 国学文化与自然规律(2)

当前中国经济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行业垄断,这也是造成社会不公正的一个最大根源。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提出了三个问题:垄断、分配不公、中小企业萎缩,这三个问题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垄断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把垄断问题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目前我国要尽快明确政府的职能,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的范围。

第四,大力弘扬道家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

建设生态文明,当然离不开大力宣传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比如道家的“自然法则”以及“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论点。

其实,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都非常推崇孔子,而对老子相当的冷落。在经过百家争鸣的文化以后,又演变成为帝王服务的忠孝文化,这其实不是进步,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我们仔细阅读道家的经典会发现,道家从来不说“天授皇权”、“替天行道”这样的话,因为道家即使没有皇权的推动依旧兴旺发达,生生不息,这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百家文化中的一个奇迹,更是世界文化的奇迹。

与国内冷落老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在西方却大受追捧,其影响之大超出了许多当今中国人的想像。西方人把老子当成是“中国哲学之父”,也是“世界哲学之父”,他们把《道德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与《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相互媲美,西方人认为《道德经》是中国的一本先知书。

《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根据荷兰汉学家克努特·沃尔夫教授出版的第4版的《西方道教书目》,到1995年止,《道德经》共出363种外文译本,涉及23种语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着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而《道德经》也成为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国外市场上关于道家、道教的书籍非常多,甚至已经延伸到儿童读物。可以说,道家的思想已经开始融入到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在西方,不仅普通老百姓崇尚老子,就是那些名家大师也渐渐爱上了老子。法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爱因斯坦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德文版的《道德经》。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物理学家玻尔说“我不是个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得道者”,并把道家的“双鱼图”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图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道德经》是世界哲学的源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这样说:“孔孟对他影响很大,老子对他影响巨大。”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道德经》的无为而治”。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述治国理念。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协同人创始人哈肯、突变论创始人托姆等三位理论大师都谦虚的承认,他们的研究成果与老子是相通的。

西方人都这么重视和尊重我国的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必须要大力宣传道家的自然法则思想,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整体实力。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因为必然会有喜欢他的人和他做伴。”

我们要坚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有时候行政的环境比较差,不善的人当权,这个时候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呢?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应当力争做一个坚持自己道德原则的人。

还有要坚持正确的施政主张。如果自己对事物、对社会的认识是正确的,如果确信自己掌握了真理,就一定要坚持。

【品故事,明心志】

管理者要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

有一天,楚宣王问群臣:“我听说北方诸国都害怕大将军昭奚恤,这是真的吗?”群臣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唯有江乙说:“老虎是百兽之王,天天抓百兽以充饥。可是有一天,老虎捉到一只狐狸,正要饱餐一顿,狡猾的狐狸却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因为上天让我当百兽之王,今天你吃了我,就是违背了上天的命令。如果你不相信,就跟着我看看,百兽见了我是不是望风而逃?’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就跟着狐狸走,百兽看见它们就逃跑了。老虎其实不知道百兽是因为害怕他才逃跑的。

现在,大王您拥有方圆五千里的国土和百万英雄之师,昭奚恤替您统率军队,因此,北方诸国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您的百万雄兵啊!——这与百兽实际害怕老虎是一个道理。”

三、道家思想体现出人类文明进程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观点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的存在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友好世界,这恰好是全世界在共同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所以,现在我们都来运用道家的理论以及治国实践的成功经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参考。

在人类产生、发展、文明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与森林有着血肉难以分割的关系:人类的祖先都是由森林中的一员,逐渐演化成今天的人,从森林中走出来,但是还依靠森林在生活。

早期人类所获得的食物、衣物、居住地等等,都与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刚刚从动物变成猿人的人类,在抗拒自然灾祸的本领上还很有限,所以他们对自然的依赖性依旧很大。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的童年,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他们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大猛兽中间还能生存。”实际上,远古的祖先们衣食住等的基本需求,大多数都是依靠森林。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食禽兽之肉,采树木之实”,“构木为巢”、“刳木为舟”的说法。通过上面的话语,我们也就不难知道,当时的劳动工具,战斗工具大多数也是来源于森林,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主要依靠的就是森林环境,在当时要想远离森林生活是不现实的。

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火可以用来照明、取暖、把食物烤熟,人类开始吃上了熟肉和其他熟了的食物,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由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大脑得到飞速的进化,使人类的智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也就再一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森林的焚烧容易,想要恢复森林就很困难了。所以到了最后,原始部落的人员不是被大量的饿死,就是被迫进行长距离的迁徙,甚至在当时人吃人的现象也不足为奇。这样以来,“火猎”就导致了森林的破坏,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态危机,导致了人类数量的萎缩和文明的衰退。

大约在一万多年以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从事一些简单的谷物栽培活动。他们开辟农田,培养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这样就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始。有了农耕,人类的食物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才能够让人类结束那些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建立起一座座村庄。由于农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此后才缓慢出现了阶级的分化,以及城市和国家的产生。所以说,农耕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显着进步,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然而农耕的出现,又使人类与森林环境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由于人类的农耕,根本目的是为了生产可以食用的食物,因此为了扩大农地,就势必会破坏森林,从而占据了大片的林地,这也就使得人类和森林的关系发生了很复杂的变化。虽然我们对森林的土地进行了大面积的开垦,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离开森林,因为我们房屋的建造,烧柴做饭、烧制陶器等活动,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而这些都是与森林不可分离的。

森林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不仅提供了工业所需要的燃料和原料,还提高和保护了许多工业部门所必不可少的洁净的自然环境。在工业发展初期,各行各业的基本燃料都是木材或者木炭。工业的发展对于木材的需求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而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厂房、仓库、住宅、城市、学校、公路等设施建设,都需要占用更多的林地,这也就对森林造成了新的威胁。所以,工业文明同样是以牺牲森林作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这在工业发展的初期表现的特别明显。

进入到现代工业发展的阶段,不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森林的开发利用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就是温带森林、热带雨林正在迅速消失的原因。到了今天,发达国家仍然在木材和其他产品上有着极强的需求,就拿美国来说,美国近十几年来对木材以及木材相关产品的进口始终是处在全世界前列,而日本是紧随其后的。因此,现代工业发展依然与森林息息相关。

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因为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急人类生存深刻反思得出的结果。这也是人类社会孕育着生态文明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让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第三,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必将不断地向纵向发展。

人类在森林中进化着,同时人类的文明也依赖着森林孕育和发展,森林的兴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我们回顾人类的文明进程,不难发现森林曾经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光明,但是随着森林不断被我们破坏,森林的衰亡也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衰落和转移。也可以说,古代文明开始于森林,衰落于破坏的森林,停止于森林的消失。森林是我们最早居住与活动的地方,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模仿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基础之一。

可是文明的发展又往往会导致森林破坏,甚至是大片林地被毁,于是也就出现我们根本意想不到的人类文明的衰退和文明的毁灭。

人类在无节制地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是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自然也是有灵性的,会对人类无节制地索取进行相应的报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正在困扰着人类的前途和控制着人类的命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森林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处于古朴自然生产时代,是懂得依赖森林取得自己所必要的生存物质和安宁优美的生存环境。当人类社会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森林才会被当作单一的生产资源而被肆意掠夺,这给世界森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存条件,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支配和约束,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建立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同相处的关系,才能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与森林的关系是依旧很密切。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而要求更多的是生活环境的舒适。而工业文明对森林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比如沙漠化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干旱和洪水频繁发生等等。

所以,人类文明要想有发展,就必须重新认识人与森林的关系,不但要认识森林对现代文明的贡献,还要认识森林对未来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认识森林与人类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森林持续发展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人与森林的和谐关系,森林才能为人类未来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就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指导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态,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在思维方式、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人文关怀等很多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构建起新的社会文明形态,而生态文明也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个地方民风不好,难以与他们谈论什么,但当地一个小孩却得以借鉴孔子,弟子们感到不理解。孔子说:“我是鼓励他进步,而不是让他退步。何必这么苛刻!他已经醒悟过来想要进步了,我是继续鼓励他,不要总是抓住人家的过去不放。”

现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其实孔子的这个思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过去几千的时间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个民族、国家坚持的价值体系都曾被改变过,所以要想达成一致,重要的是不能造成过多的伤害。

【品故事,明心志】

能力与野心同在

冯道根是南朝梁时的开国良将,据《南史·冯道根传》记载,梁武帝最初举兵的时候,冯道根受命为先锋,立了大功,但他每次征伐取得胜利后,从不自吹自擂。

因此,梁国的宰相沈约对梁武帝称赞冯道根说:“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

功劳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抹杀。没有功劳,自己进行吹嘘也是徒劳的。

历史上,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只有那些继承了谦虚美德的人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事迹被后人津津乐道。

四、老子眼中的环境理论

当今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无限的膨胀;冰山的大面积融化;水源的持续枯竭;空气逐渐恶化等。我们很多人把这种由于我们人类自身对自然毫无节制和不计后果的疯狂掠夺所造成的灾难,称为人类的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