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305600000034

第34章 超脱:放下一切,接纳一切 (2)

李白,身处蜀地,心却在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他是不羁的,挺胸而立,悠游山水,一挥手,写就了半个盛唐。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宋的气数已经尽了!多年的抗金救国,一次次失败,更是让他万分凄凉。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国投敌!于是,他挺身而出,从容就义。

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过着一个不完整的生活;经历重重痛苦,跨越千山万水,你的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实,你的人生才会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弦外有音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痛苦,但要活着却不能不承受痛苦。离开痛苦,人就会变得简单而肤浅,但如果不想方设法摆脱痛苦,那么活着也只是肤浅而简单。

痛苦可以捶打出哲学思想,但你必须是一块钢铁;痛苦可以磨砺出卓越人才,但你必须是一把宝剑。

与其说痛苦是人的劲敌,不如说它是人的忠实侍从。它伴你走向成熟,走向坚强;而且,说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坚强,关键就是看他能否在痛苦的簇拥下依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

其实,要想使自己永远超脱于痛苦之上,还得学会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要懂得人生就是爬大山的道理,要从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摆脱困境的能力,要在心理上强硬起来,一切向前看。因为有许多不幸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因为自己的失误,撒下了悔恨,也不必无休无止地自责,使自己的灵魂永远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重要的是一切从头做起。因为,“前面的开阔地总要走过去∕没有绿茵遮阳已成为事实∕要么跌入海底永伴沉船∕要么耸起身躯化为山脉∕唱着歌也好∕流着泪也好∕冲过去就是壮举∕属于每个人的路就是这么长∕何必蜷缩起身去爬行。”

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

智慧点金石

生活有时是一个圈,无论得到了多少,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由此看来,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后汉书·杨彪传》中谈到:“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孔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言外之意就是,在贫富与仁义不可兼得时,他是宁可受苦并穷而也竟不至于放弃仁义的。

仰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也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了。”在佛家看来,能够安贫乐道,独守一份内心的清净,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做人也能够如此的话,也必将有所收获。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下面一个渔夫与银行家的对话,隐含着佛学的深刻哲理。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我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也许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你就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到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笑了笑说:“到时候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你会成为富翁,拥有数百万财产。”

“数百万……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说:“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可以一觉睡到下午,钓钓鱼,陪孩子们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镇上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

渔夫回答说:“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银行家无言以对。

弦外有音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利,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佛家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要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便是一种成功的表现。这与佛家的持戒之道是一脉相通的。明代施惠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说,“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还不如在宁静的海边享受简单的幸福。

甘愿入地狱,为众生而担当

智慧点金石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对于这句佛家语的出处,人们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出于地藏菩萨,此人有一天对众生说:“有这么多可怜的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啊!”

一说是出于“我的心”,此人有一天对自己说:“如果我造了恶业,我不下地狱,那谁下地狱啊!如果我发菩提心,我不下地狱,那谁下地狱啊!”总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表明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的勇气。

故事苑:曲径通幽

关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在《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佛陀在因地时,有一回与五百商人同坐一条船,船上有一个贼,想杀五百商人窃取金银珠宝。佛陀当时已有他心通,知道贼要杀五百商人,而且是绝对劝不听的。他心里想;如果告诉商人,贼一定活不了;不告诉商人,贼一定会杀商人。该怎么办呢?

用智慧来抉择,没办法之下,佛陀自己就把贼杀了,这叫“杀一贼而救五百商人”。

这贼你不杀他,让他杀五百商人,他会堕无间地狱的,怎么得了!佛陀在因地时大慈大悲完全无我,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陀想:“我自己来下地狱,我来解救他。”因为明白了佛法,以大悲心做下这“杀一救众”的伟大创举。

这就是佛家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实这是在强调一种责任。这是一些承担了重担的人对于自己的激励,是以个人的牺牲换来具体利益的一种承担。

某个国家的总统说:“我不敢休息,我休息半个小时,我的国家的前进就慢了半个小时”。这是国家总统的境界,对于他来说,自己没有权利休息,哪怕自己在地狱般的生活中,只要自己的国家不断前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就可以了。当然,他自己未必是在地狱中。

身居高位的人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拥有权利和名利;他们中很多人还拥有对于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他们要承受很多的误解,承受很多的压力,承受很多的非人道的东西,做出很多让人骂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地狱。

一个人在怎样的位置上,他将承担怎样的压力和牺牲,他们只能自我安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有的时候,创业者也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创业是上帝给你的命运安排,当你接受这样的安排时候,就不要抱怨自己的压力和艰难,这是上帝给你的磨炼,同时也是赐予你的财富。

弦外有音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正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那些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了好事而又不期望得到回报的人,通常也是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工作的人。因为责任感不仅仅表现在大的方面,还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一个富有责任感、拥有责任心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事业的成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随缘随喜,顺其自然

智慧点金石

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是佛法,恢复本原亦是佛法。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长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种愚蠢。

再美好的事物,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或美或丑、或大或小,感觉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同的则是它们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奋斗的惬意,那才是幸福快乐的,而这个过程便是境遇,一种无法抵抗的客观事实,你只能顺其自然而为。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禅院故事很好地阐释了顺其自然的真意: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种子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是的,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去等待,顺其自然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

很多时候,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境界。许多人探讨过烦恼的来源,从某个角度看,来源其实只有一个,不愿顺其自然,不愿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但这都是有代价的,只是当事人不知而已。上帝公平的很,赋予的同时总伴随着索取。佛则认为人的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对某物的执著和放不下,我们总是希望事情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发展,而事实则正好相反,但我们却依然执著于当初的意愿,这便产生了所谓的“烦恼”。

白石老人有一把飘然若仙的美髯,睡觉时一向是顺其自然的:或安于被内,或露于被外,悉听尊便。但某一天,一个友人突然问他:“将长髯放在哪里睡觉更舒服?”白石老人开始琢磨长髯摆放的最佳位置。这一琢磨,竟觉得无论放哪儿都不再舒适。结果,一向睡眠挺好的白石老人,竟被那美髯的位置折腾得彻夜不眠。

顺其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刻意雕琢则反而是意味着一种累。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同样说明了倘若我们去刻意雕琢或者追求则会导致与我们的初衷完全相反的结局。

蜈蚣一向爬得挺好看的,可是有一天,一位美学家建议说:“为了爬得更好看,当您向前迈出左侧第十二条腿时,一定要注意右侧第十六条腿是怎样配合的。”蜈蚣居然采纳了这建议,并且开始注意这一“美学原则”,可是,这么一注意,这“百足之虫”,竟再也爬不好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