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作文资料大全
3056100000003

第3章 学习成长篇(1)

1.兴趣

【相关题目】

兴趣比天赋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说兴趣

我的兴趣

我喜欢……

【构思指要】

获得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求知的驱动力,兴趣是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本题以写议论文为宜。议论文的三步骤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三个W”——WHY,HOW,WHAT。WHY即人类为什么需要兴趣?HOW是你提出的论点,你心目中的兴趣是什么概念;WHAT则是在理解了兴趣后,我们又应当做些什么。在“三个W”的基础上,如何让文章出彩是学生写作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联想。也许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开普勒说他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是受了家乡民歌的影响,这就是联想的魅力。不会展开联想的原因往往是平时积累少、方法不到位。有效的方法是“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比如由“什么是兴趣”,联想到一些关于兴趣的名人名言,然后那些名人因兴趣而成功的事例便会一股脑儿冒出来,文章内容就丰富了。

【名诗佳句】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杨振宁

对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挫折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回。——童第周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英]贝费里奈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日]木村文一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德]黑格尔

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做你最喜欢的事,然后把它做得最好。——佚名

每一件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它们罢了。——[法]卢梭

热衷于一切我以为有趣的事物,并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物为极大的满足。——[英]达尔文

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得到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美]爱因斯坦

只有对人类怀有最强烈的感情,才能激发出一种必要的力量来追寻和领会生活的意义。——[苏联]高尔基

如果没有需要克服的困难,没有需要解答的谜,没有需要洞察的奥秘,则任何事物都不足以引起我的兴趣。——[西班牙]毕加索

热忱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发自你对自己正在做的某件工作的真心喜爱。——[美]卡耐基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英]培根

【典型事例】

牛顿从小喜欢实验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对语文毫无兴趣,却非常喜欢做实验。只要一有空,他就一个人画画,摆弄机器,尤其拿手的是做水车、风车、日晷、刻漏、幻灯机等的模型。他制作的用鼷鼠做动力的磨粉机模型很有特色;他制作的日晷,做工十分精巧,能把太阳的移动用半小时的刻度表示出来。在中学和大学里,牛顿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加上他少年时代就喜欢搞实验,所以,他把物理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最终成为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冷却定律的创始人。

科赫迷恋细菌学

科赫是德国科学家。23岁时,他从医学院毕业并做了一名医生。工作之余,他迷上了细菌研究,这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这个业余爱好竟促成了他三项重大发现:一是发现了炭疽菌的活动规律;二是征服了人类最可怕的绝症——肺结核;三是成功地分离了霍乱弧菌。

法拉第爱好电学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3岁开始卖报,14岁当订书店的学徒。一次,在装订《大英百科全书》时,他看到了一篇关于电的论文,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于是,他省吃俭用,买回一些实验仪器,小心谨慎地做起实验。这一时期,他又读了更多的关于电的书。经过长期不懈的钻研,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科技发展史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为人类进入电力时代作出了重大贡献。

莫里哀醉迷戏剧

莫里哀的父亲是位室内陈设商,理所当然地希望莫里哀能继承他的事业。只是,莫里哀从小着迷于戏剧,古希腊、古罗马大剧作家的剧本成了他的精神食粮,有时他看得忘记了白天黑夜。走上戏剧舞台后,他父亲曾严厉地责备他,有时老泪纵横地哀求他,甚至请老师出面规劝他“改邪归正”。他恳切地告诉父亲,自己没有兴趣经商,喜欢戏剧。莫里哀克服重重困难,创作了许多优秀剧本,终于成为伟大的戏剧家。

海涅热爱文学

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海涅就特别爱好文学,总是贪婪地阅读舅父的藏书。母亲让他去经商,而他对经商一点兴趣也没有。不久,他的商店就倒闭了。后来,母亲又叫他去学法律,可是他的心思仍在文学上,每有感受,就写成诗歌。从此,他沉浸在诗情里,最终成为德国当时最杰出的诗人。

兴趣的力量

我国青年速算专家史丰收速算赛过电子计算机。他在小学二年级时就想到了一个“怪”问题:读、写、看都是从左到右,从高位开始的,而运算为什么偏要从右往左,从低位算起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他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从此,他把玩的时间都用到思考和计算中。正是这种入迷,使史丰收创造了快速计算法。

【阅读链接】

《让爱好助你成功》,高永华等编著,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年版。

勤奋

【相关题目】

勤奋,点燃智慧的火把

业精于勤,荒于嬉

一勤天下无难事

天才与勤奋

勤奋决定成败

说勤奋

学习要靠勤奋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构思指要】

勤奋,是人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石,是人们获得成功的条件。

关于勤奋,大家可以阐发很多观点,却很难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学习必须勤奋”这一论题,同学们的论点往往是“只有勤奋,学业才能成功”,这太空洞。有些同学则用举例论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但这又不典型。

如何做到言之有理呢?一、从知识内容的丰富性上,想到知识大海浩瀚无边,只有借助勤奋才能破浪前进。二、从求知历程的渐进性上,想到日积月累的工夫,必须破除“一蹴而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三、从知识更新趋势的紧迫性上,想到要赶上时代步伐,必须不辍劳作。四、从求取知识的历程和目的上,想到“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四点是分论点,支撑着“学习必须勤奋”这个中心论点,有了它文章才会显得有力。

接下来,在建立的分论点基础上找论据。证明知识的大海浩瀚无边,如学校有多个不同专业,各个专业有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课程,而且每一门课程还有分支。证明知识的获取靠日积月累,如单词要一个个记,题目要一题题解。证明知识更新快,则需用举例论证,如龟兔赛跑:反应慢的人,如龟,只要不停步,定会到达胜利终点;反应敏锐的人,如兔子,止步不前,则会落伍。证明求得了知识,学习仍然需要勤奋,让人想到学习三部曲:懂,会,熟。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还要发展智力,终极目的更在养成习惯,这样又从四个方面阐明了道理,援引了例证。当然,文无定法,相信同学们勤下苦功,不断积累,就能写出别有新意的精彩文章来。

【名诗佳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唐·韩愈

为学之功有三等焉。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清·康熙《庭训格言》

成大业,致大名,决非逸豫可得,必自刻苦中来。——清·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先秦·孔子

学不可以已。——先秦·荀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识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晋·陶渊明

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叠足,得一步便紧一步。——明·吕坤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宋·朱熹

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勤奋出灵感。——季羡林

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攻关》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德]舒曼

天才出自勤奋。——[苏联]高尔基

没有经过劳苦与努力是不可能获得知识的。求知像掘地取水一样,如果你掘到它的源泉,它就会自动流出来。——[英]科尔顿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美]爱因斯坦

好学不倦者,必成天才。——[美]林肯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俄]亚历山大

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说废话。——[美]爱因斯坦

勤奋是好运之母。——[美]富兰克林

【典型事例】

警学座右铭

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奋发写作,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句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后来他终于写成《聊斋志异》。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自幼勤奋好学,曾在居室内的墙壁上画了一口棺材,并写下这样的座右铭:“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曾在墙柱上写下这样一句座右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遇人而问,少有宁日。”

焚膏继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ɡ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韩昌黎集》卷十二《进学解》)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说晋代车胤和孙康苦学的故事。车胤夏日里捉萤火虫装在绢袋里照明,苦学不倦;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三字经》中引用这个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废寝忘食的牛顿

牛顿幼时学业很糟。上中学后,他始知发愤苦读,但由于家贫,曾一度失学。复学后,他更加勤奋。中学毕业,他考入剑桥大学。由于在学业上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热情,大学毕业后,他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后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自此以后,牛顿在剑桥大学废寝忘食地工作了30年。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每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很少在凌晨两三点以前睡觉。有时刚起床,忽然想起研究中的某个问题,竟能呆坐在那里想上一两个小时,直到别人提醒,他才赶忙穿好衣服。勤奋成全了牛顿,他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在这个时期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最新素材】

被斥责的勤奋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极为推崇思考。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

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

勤奋的学生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却是大师在传授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勤奋的真正含义之一就是勤于思考。

【阅读链接】

《成事在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从低能儿到大发明家》,高厚满著,长征出版社,2007年版。

积累

【相关题目】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

成功的奠基石——积累

博学源于积累

一切从这里开始

有感于蜜蜂采蜜与春蚕吐丝

“滚雪球”的启示

【构思指要】

泰山不辞壤土,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足见积累对事情成败的重要性。

“积累”这个话题可写的范围很大:“什么是积累”“为什么要积累”“怎样积累”,但并非每一项内容都要写到文章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开口小,挖掘深”的能力。首先有个取舍的问题,舍就是避免开口大,取就是追求开口小,若每一点都泛泛而谈,则会影响论证的力度。

怎样才能“开口小,挖掘深”呢?

这就要清楚地了解议论文构思的思维流程,要学习构思议论文的三个重要阶段:“初想一大片”,拿到题目时的思维;“再想一个点”,形成议论重点的思维;“三点一条线”,付诸写作的思维。

关于积累这个话题,第一步要辐射出去:(1)学业的进步需要积累;(2)生活经验需要积累;(3)要从小培养积累的好习惯;(4)积累是事业成功的保障,等等。“放开”后,就要选出一定的内容从某一个角度来论证,要考虑“收”的角度,可以选一个,也可以选两个。只有做到收放自如、轻重有分,这样的文章才精彩。第二步就是挖掘,调动自己所积累的一切素材,在这一点上深化下去,就像钻井打水一样把文章写深、写透。

【谚语佳句】

含泪耕耘的人一定会含笑收获。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

燕子衔泥垒大窝。

聚尘土而泰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秦·荀子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先秦·管子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后汉书》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汉·王充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明·冯梦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贾兰坡

无论是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为一学者。——鲁迅

我站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纯金。——[德]歌德

学问须时时拈掇,乃时时受用。——明·李贽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能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典型事例】

名人与积累资料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资料。

马克思在动手写《资本论》之前,做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多本。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摘录的笔记竟达25万多本。

列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曾浏览了数以百计的书籍,以其中148本书和49种刊物上的232篇文章作为重点,认真进行了阅读,做了笔记摘录和批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批判、吸收,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名著。

爱迪生口袋里经常放着一个小笔记本,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这个笔记本像是爱迪生盛知识的“宝碗”,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