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父亲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上的青筋都迸出来了,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几巴掌,打得儿子号啕大哭起来。父亲口里还不断骂“笨蛋”“蠢牛”“没出息”。
正在这时,冲之的祖父来了。问明原因,就对祖朔之说:“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顿,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冲之的祖父对朔之还严厉地批评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
祖朔之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
“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只会之乎者也,却什么事也不会做!”冲之的祖父批评说。
“他不读经书怎么办?”
“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祖朔之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硬关在书房里念书,就建议父亲领冲之到他负责的建筑工地上去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祖冲之随爷爷到了工地上,处处感到新鲜,问这问那。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
祖冲之越听越有兴趣,从此,经常缠着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冲之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孩子读天文方面的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冲之去拜见钻研天文很有成就的官员何承天。何承天问冲之:“小兄弟,天文这东西研究起来很辛苦,既不能靠它发财,更不会靠它升官,你为什么要钻研它?”
祖冲之说:“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
从此,十多岁的祖冲之经常找何承天去研究天文历法。后来,祖冲之终于成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祖父对孙子冲之的教育是多么正确,因材施教,看其兴趣何在,就以此作为突破口,启发孩子,引导孩子,开拓孩子的一片蓝天,必能获得惊人的收获。
(四)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满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能得到在随州的叔父的些许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常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作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欧阳修稍大些,郑氏就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但由此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要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于是突发奇想,想用这些荻草秆做笔在地上写字,不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热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的《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后,他将书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同。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的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这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而生。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
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留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也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的脑海里。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祐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送回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五)岳母教子的故事
我国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是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岳家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金军对其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叹。岳飞重视人民抗金的力量,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年唯一组织大规模抗金战役的统帅。
宋朝徽宗年间,河南发洪水,岳母抱着刚满三天的岳飞,坐在花缸里从河南汤阴县漂流到河南内黄县,被麒麟村王员外救起。王员外将岳飞母子收留在庄中,一住就是七年。
岳飞7岁时,与王员外之子王贵、汤员外之子汤怀、张员外之子张显一起读书。谁知三个富家子弟不但不用心读书,还终日在学堂里挥拳弄棒。虽说岳飞用功读书,也难免受些影响。一天,岳母找王员外商量,要搬到王员外的庄外住,王员外也只好答应。岳母在庄外三间草房内安顿好家务后,告诉岳飞说,搬到庄外来住,是想岳飞学些本领,将来好为国家出力。岳飞点头答应今后一定听母亲的话。第二天午饭后,岳母备了一个柴耙,一只筐篮交给岳飞,叫岳飞到山上去扒柴,岳飞好半天没动,说王员外答应送柴米来,可以不去扒柴,岳母告诉岳飞不能什么都依赖别人,一切要自立。
岳飞背起柴耙和筐篮出了门。他上了一座土山,见有七八个小孩在滚打玩耍,他们要岳飞一起玩,岳飞不肯,几个孩子跑上前推的推、扯的扯,直把岳飞弄得狼狈不堪。岳飞气不过,使劲一摔,把他们打翻在地,之后,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便跑了。岳飞见他们跑了,便跑到后山坡上扒柴草。可是后山坡上是桃树林,没有扒柴的地方。岳飞看天色不早了,丢下柴耙,爬上桃树,折起树枝来了。日暮西山的时候,岳飞才背起一筐篮柴,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到家,岳母脸一沉,生气地说:“叫你去扒柴,你却去和别家的孩童打架,惹得人家哭到屋里来了。你不去扒柴草,却去折人家的果树枝,人家就是不打你,你从树上跌下来也不好。”岳飞见母亲生气了,忙跪在地上,向母亲认错,还作了保证,今后不再打架,也不再折别人家的果树枝了。岳飞吃了饭后,就到桌前坐下,等候母亲教他读诗文。岳母拿出一些钱,叫岳飞去买些纸笔来。岳飞接过银子想了一会儿说:“把这钱省下来吧,我有纸笔。”说罢,岳飞拿了一个簸箕,到门外撮了一簸箕沙土往桌上一倒,抚平,拿着一根树枝说:“这就是纸和笔。”岳母笑了,她一边教岳飞读诗文,一边在桌上教岳飞练习写字。
转眼十六年过去,岳飞在这十六年中不但读了很多书,而且还拜师学了十八般武艺,算得上文武全才了。这天,岳飞正在屋里读书,门外忽然进来一条汉子,嚷着要见岳飞,岳飞回答自己便是。来人当即便拜岳飞。岳飞忙扶起汉子还礼,两人一叙,方知来人叫于工。两人谈得投机,结义为异姓兄弟。这时,于工拿出二百两银子交给岳飞,岳飞不收,于工说要在岳飞家住些日子学武功,银子作生活之用,岳飞听于工这么说,只好收了银子,送到后房交给岳母。当岳飞回到客厅后,于工又打开包袱,拿出一个马蹄金和几十粒宝珠,还将一件猩红战袍、一条羊脂玉玲珑袋放到桌上,再取出一封信叫岳飞接旨,岳飞听后大惊。
原来于工并非是真心实意来学习武艺的,而是义军杨幺派来诱招岳飞的。杨幺想推翻大宋,另立朝廷。当于工向岳飞说明来意后,岳飞说:“我岳飞虽没多大本领,但生在大宋,长在大宋,决心保卫大宋。兄弟,你将这些东西收了快走,再不要多言!”于工还是不死心,再三劝岳飞,岳飞坚决不肯。于工无可奈何,只好收起礼物走了。
岳母此时从内房出来,叫岳飞脱光了上身衣服,跪着,又命岳飞媳妇磨墨,岳母拿着绣针说:“娘见你不贪财,爱大宋,我高兴。”然后,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这四个大字深深印在了岳飞的心中,成为他的远大抱负与理想,后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名垂千古。
(六)唐伯虎的故事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同称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的唐寅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你去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觉得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沾沾自喜:我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
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转眼三年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生,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