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行为改变思想
3065800000010

第10章 行为引导注意(3)

在其中的18所中学里,研究者们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减肥。其手段包括书面和口头宣传、与当地俱乐部合作为学生提供舞蹈和健身教室、组织篮球比赛等等。而在另外18所中学里,研究者们则没有进行这方面的鼓励,也不提供相应的机会。

根据科学仪器测试的结果,研究者们发现他们的鼓励似乎白费了。那些受到大量鼓励的学生并不比没有受到鼓励的学生运动量大多少,而这两类学生的平均体重参数几乎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运动方面受到鼓励的学生,既没有积极地参与更多的运动,也没有减肥成功。另一个实验来自耶鲁大学的理查德·尼斯比特。

为了验证上一节我们提到过的沙克特的推论,他特意招募了一批实验参与者,有苗条的和体重超标的,并将他们按照胖瘦类型分成两组。在他的实验室里,实验参与者在上午九点之后就不能再吃东西。一直到下午,等他们做完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后,每个人才被分到一块或三块三明治。当被分到三块三明治的时候,他们还会被告知还可以到旁边的冰箱里取更多的三明治。

结果呢,当两组实验参与者都被分到一块三明治的时候,他们吃得一样多;但当每人有三块三明治的时候,体重超标的实验参与者以更快的速度吃掉了三明治,而苗条的实验参与者却吃得更慢、更少。并且,两组实验参与者都没有去冰箱里取更多的三明治。

从这两个实验来分析,很显然,詹姆斯的“表现”原理是正确的。那么,想改变人的想法,需要先改变人的行动,而不是改变了人的想法,就能改变人的行动。根据“表现”原理,当人们微笑时,会感到快乐;那么同样的道理,当人们的身体感到饥饿时,才意识到要吃饭。基于此,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减肥方法,即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来自身体的信号,再决定是否吃东西。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干扰,让食欲控制自己的行为。

另外,当无法拒绝食物的时候,可以将食物推开,以降低内心的食欲。因为人们经过研究,推开的动作会让人产生一种厌恶或是拒绝感,而拉拢一个物品会让人对其产生接纳感和亲近感。所以,果断地将并不需要的食物推开,是控制食欲的较简单有效的方式。

当你受到身体上饥饿的召唤时,如何控制自己的食量也很重要。根据詹姆斯关于持续注意的效果的理论,人们如果分散对吃东西这一动作的注意,就会导致最终吃下的食物过量,而如果集中注意力专心面对食物,细心感受来自身体的饥饱信号,我们则能够比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食量。

关于身体减肥,只要认真去琢磨“表现”原理,就会有很多的方法可以用来参考并执行。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精神“减肥”的问题。

所谓“精神肥胖”,指的是我们的精神负担过重,超出了实际应该负荷的量,并且超出的部分是多余的、没有用处的,甚至是有危害的。“肥胖”的部分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影响我们对必需营养的关注,也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办事效率。

比如,一个学生坐在桌子前写作业,他此时的唯一任务就是完成作业。但是来自大脑的各种遐想会干扰他解答数学题;房间里的音乐会影响他的思路;手中的笔会被他当成玩具,将他的目光从书本上转移开……结果就是,原本只要花一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他用了三个小时完成,而且出错的几率大大增加,因为他的思路断断续续,注意力没有悉数集中在解题上。

再比如,一位准备要出门旅行的人,既担心自己的钱不够用,又担心外出会遭遇感冒,或者担心路上遇到风暴无法及时赶回,被老板炒鱿鱼。他始终没有把精力一心一意地放在策划旅行这个活动上面,而是将过多的精力分给了各种担忧。最后,他不是无法成行,就是带着满满的心理负担忧心忡忡地、匆匆忙忙地完成旅行(如果这也能叫旅行的话)。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而且并非我的臆想或是观念创新。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的“注意”这一章中,曾不止一次提到过注意对人们的作用,其实也就是在提醒人们,要主动给精神“减肥”,让注意力得以集中在少数的、重要的主题上,以便我们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精力获得成功。詹姆斯提出,天才胜过常人的原因就是其拥有持续注意的能力,并且他强调,“他们与普通人的差别,更多在于他们持续给予注意的对象的性质,而不是其注意的性质。”在天才人物那里,这些对象形成一个连续的序列,根据某个合理的法则相互提示。因此我们说那种注意是‘持续’的,长时间沉思的主题是‘同一的’。在普通人那里,这序列大部分是不连贯的,对象间没有合理的联系,我们说那种注意是“游离的和不固定的”。而这些游离的和不固定的注意,恰恰就是我们所比喻的“精神肥胖”。

参考身体减肥和“表现”原理,精神减肥的手段则更加简单明了。即在同一时间只思考或做一件事,并尽量让这种思考或行为围绕同一主题做适当的变化(完全没有变化的注意也是无效的)。比如,写作业的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业上,并根据作业的内容持续进行思考,而不是盯着一个单词再也不动。再如,计划旅行的人要一心一意地考虑旅行的事,不要过度担忧其他的问题。最好在吃饭住宿、行程安排、花费计划等方面做具体一点的计划,并提前了解旅行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等等。这样,旅行者的注意力既集中在了旅行这件事情上面,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担忧。

其实,不管是来自身体的肥胖还是来自精神的“肥胖”,我们都是可以通过行动来“减肥”的。总的原则就是:多一点注意,少一点散漫;多一点实际行动,少一点无边遐想。你的身体和精神,都将变得矍铄干练。

6.破除负面导向——消极行为的破除

很多影视剧中都出现过类似这样的场景:女孩失恋了,或是婚姻失败了,缩在家里的沙发上,披头散发,不修边幅。她面前的茶几上,堆着一大堆垃圾食品及垃圾食品残留下的包装袋。然而,她还在不停地吃,咬牙切齿地咀嚼食物,仿佛它们是那个可恨的“负心汉”。这样的故事往往向两种模式发展:模式一,改变行为——甩掉伤痛——收获新恋情/感悟新的人生;

模式二,继续行为——一蹶不振——对生活失望——改变行为——甩掉伤痛——收获新恋情/享受生活。

不管是哪种模式,最后导演总是鼓励观众:积极行动起来,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拥抱新的快乐。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一节要说的。

关于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很多案例。由于詹姆斯“表现”原理的伟大概括性,启发了后来的许多心理学研究者们往这个方向去探索。而这方面实在潜藏着太多神秘的力量,也使得它吸引了很多的心理学研究者们在这方面付出努力,探究出一个又一个心理学奥秘。

西蒙施纳尔和克拉克大学的詹姆斯·拉尔德也进行过一个实验,通过研究人们的表情来探测他们记忆的类型,即回忆起的事情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结果他们发现,当人们的面部表情放松,呈现出快乐的特征的时候,他们容易回忆起一些轻松愉快的往事,并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当人们换上难过的表情,则更容易想起那些不快乐和不顺利的往事,而且对此给出负面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当回忆起快乐的事时,人们会变得更加快乐;而回忆起不快乐的事时,人们则更加抑郁。

这个实验与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不谋而合。人们微笑时会感觉快乐,做出生气的表情则会感觉气愤。

从更深入的心理研究方向来看,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的观点也有着詹姆斯“表现”原理的踪影。马丁·塞里格曼认为,我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如果一个人控制特定事情的努力遭遇了多次失败,他很可能会停止这方面的尝试,放弃努力。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他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感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即使面对那些他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况,他也会放弃努力。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马丁·塞里格曼把狗当做实验对象,进行了一组实验。

首先,他将被试的狗随机分成数量均为8只的三组,一组是可逃脱组,一组是不可逃脱组,还有一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用作实验对比。每次实验,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都各出一只狗组成小分队,被安置在一起,并分别套上特别设计的、可让狗受到约束又不至于不能移动的狗套。而且,在狗头部的两侧还各固定了一个鞍垫,以便保持狗的头部正面朝前。唯一不同的是,可逃脱组的狗头部的鞍垫是经过特殊设计的,狗通过挤压鞍垫可以终止电源。而不可逃脱组的狗头部的鞍垫没有这个作用,也就是说,无论这只狗怎么挣扎,它都不可能终止被电击的命运,除非可逃脱组的狗成功挤压鞍垫来终止电击。看上去,不可逃脱组的狗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可逃脱组的狗身上。控制组的狗则比较幸运,它们在这个实验阶段无需接受任何电击。

在长达90秒的时间里,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都接受了64次电击。可逃脱组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挤压头部两旁的鞍垫来终止电击,解救自己及不可逃脱组的同伴。根据数据统计,在这个阶段的实验中,可逃脱组的狗挤压鞍垫并终止电击的用时越来越短;而不可逃脱组的挤压鞍垫行为在尝试了30次后发现这个行为无效,它们便停止了尝试,完全等待可逃脱组的狗终止电击。

之后,狗们得到了24小时的休息,接着悲惨的命运又开始了。这一次,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特制的梭箱中。这个梭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外面看是一个整体,里面却是被一块隔板分割成两部分的。隔板的一边地板会通电,并且装有一盏灯,当灯光熄灭后,再过10秒的时间,电流就会到达地板;梭箱的另一边则不会通电,是相对的安全区。狗们被关进可以通电的那一侧,但是隔板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梭箱里的狗在受到电击后,完全可以越过隔板到达另一边“避难”。否则,它们就只有继续接受长达60秒的电击。

根据记录的三组狗逃脱所用的平均用时(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之间的时间)显示,可逃脱组和控制组没有明显的差异,基本上都可以成功逃脱电击。可逃脱组比控制组的狗表现得更好一点,但不足以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则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可逃脱组大部分的尝试都是失败的,即使在七天后它们被再次放进梭箱中进行测试,还是不能成功逃脱电击。

塞里格曼因此得出结论,可逃脱组在遭到电击后成功逃脱,这个结果鼓励了它们以后的逃脱尝试行为,并在关键处给予它们一个正面信息:它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逃脱电击的。然后,它们的观念模式形成这样一种形式:电击——尝试逃脱——逃脱成功——避免电击。不可逃脱组的狗在之前的电击经验中已经接受自己的行为不能帮助它们逃脱电击的结果,因此,当它们被放进新环境中再次接受电击的时候,即使它们已经有能力逃脱,也不会去努力了。因为它们的观念已经被这样一个模式改变:电击——尝试逃脱——逃脱失败——电击。前者是一个良性循环,聚集正能量;后者则是一个恶性循环,聚集负能量。

在此之后,赛里格曼将这个实验结果推论到人身上。他认为,人与动物相似,在遭遇不幸、不顺利的事情的时候会变得消极、坐以待毙、过度弱化自己的控制能力。这个推论在兰格和罗丁的养老院研究以及芬克尔斯坦和雷米的婴儿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此我们不再赘述。

根据詹姆斯的“表现”原理,我们可以看到,消极行为使人们的注意集中在负能量上。这股负能量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使人跌入恶性循环的泥塘中,被负能量包围。为此,破除消极行为的负面导向,就变得尤其重要。

让我们再一次运用“表现”原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用积极的行为替换消极的行为,破除负面导向。让正能量聚集,反过来引导行为,直到被正能量包围。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坐直身体,面带微笑,回忆美好的事情,细细回味那些令人开心的事,然后积极地去面对正在发生的事和未来要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