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兵勇
3066500000005

第5章 宋元兵勇

(一)宋代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当后周世宗柴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打算统一全国的时候,却不幸突然生病去世了。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史称后周恭帝。

第二年正月初一,正当后周君臣庆贺新年的时候,北方传来警报说:“北汉和辽国联兵南下,声势很大!”后周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假,忙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去迎战。

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后,走到汴京东北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住了下来。这天晚上,将士们在一起议论朝政,赵匡胤的一个亲信说:“如今皇上年幼,不能主持朝政,我们舍生忘死为国杀敌,有谁知道呢?不如先立赵点检做天子,然后北上。”大家听了,都齐声叫好,便一同拥戴赵匡胤建立宋朝,做了皇帝,是为宋太祖。

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区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军中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壮丁。宋朝规定一经应募后,便终身为兵了。

北宋规定诸路募兵由长吏或都监负责,以“兵样”或“木梃”为标准,选高大壮健者充当禁军,短弱者充当厢军。新兵入伍,即在脸部或手臂上刺字,以标明军号,因此招募又称“招刺”。家属可随住军营。

宋军实行拣选制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三等标准进行考核,壮健有武技者,可由厢军升为禁军,武技出众者有赏,可以补官。武技不及下等者,马军降为步军,又次者降为厢军。老弱者或降低级别,或消除军籍,或降充“剩员”,供军中杂役。

禁军、厢军以及土军,一般60岁退役,其衣粮供给减半。阵亡军士家眷有抚恤,因作战伤残者也有安置的规定。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

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戍守部队。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侍卫、迎送官员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时集中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也不统一。乡兵最多时,仅陕西、河北、河东三路总数即多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部族军组成。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至宋神宗时才采用统一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和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

南宋军队变化较大。初期,北方禁军主力大部溃散,重新编组的中央军称屯驻大兵。

南方厢军沿袭北宋旧制,专供杂役,不事征战。

南宋乡兵十分英勇,在与金、元侵略者的对抗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二)元代

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于四川驾崩,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

这年11月,阿里不哥在元朝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即大汗位。

与此同时,忽必烈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也自称大汗。

1260年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

这年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

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

至元九年(1272年),在汉族大臣刘秉忠的规划下,忽必烈建都于大都(今北京)。中国历史上的元朝从这一年开始了。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了6岁的宋恭帝和他的母亲全太后,押往大都。

临安陷落时,宋恭帝的哥哥赵昰和弟弟赵昺逃往温州。这年五月,礼部侍郎陆秀夫、宰相陈宜中、大将张世杰、大将苏刘义等人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进封赵昺为卫王,进封赵昺的母亲杨氏为太妃,由杨太妃代幼主听政。

宋端宗三年(1278年),元军从水路追击宋端宗,宋端宗避入广州湾。一天,龙舟突然倾覆,宋端宗落水,虽被随从救起,但已喝了满腹海水,一连几日讲不出话来,恹恹成病。

因元军追兵逼近,宋端宗不得不逃往碙州(今广东省雷州湾),不幸于几个月后死去。

宋端宗死后,陆秀夫、张世杰、苏刘义又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杨太妃照旧听政,陆秀夫、张世杰协力辅佐,苏刘义负责小皇帝的安全。

在广东新会县南80里的海中有一座山叫厓山,地势险要,可以坚守。张世杰认为碙州不可久留,于是小朝廷迁到厓山。

元军尾随而至,向厓山发起猛攻,双方将士展开肉搏,战斗异常激烈。结果,宋军大败,血流成河,染红了海水。

陆秀夫走到赵昺船中,对他说:“国事至此,陛下应当为国而死。德祐皇帝北上后,受尽了奇耻大辱,陛下可不能再受辱了!”说罢,抱着9岁的赵昺投海而死,宫女和群臣也纷纷投海自尽。

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元朝统一了全国。

元朝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和上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

宿卫军队由切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切薛是蒙古语,是轮流值宿守卫的意思,切薛军指蒙古禁卫军。元朝建立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切薛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担任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

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军布局如下:

河北、山东、山西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探马赤军是由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出来的士兵组成的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城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在被征服的地区。

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的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

南方以蒙古军、汉军(金朝降军)、新附军(南宋降军)驻戍,防御重点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某一方面有警时,这些军队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行省统辖;但调遣换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

元代全国兵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的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数目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

元代漠北草原和漠南一带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征,平时放牧牛羊。蒙古民户按千户、百户、十户的十进制组织,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游牧居住,由各级官员管辖,上下级有严格的领属关系。千户、百户、十户是地方行政单位,也是军事组织单位。

元代兵勇在蒙古贵族统治和奴役各族百姓时扮演了帮凶的角色,最后消失在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