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兵勇
3066500000007

第7章 古代著名兵勇(1)

古代著名兵勇

(一)青州兵

东汉末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

起义领袖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利用民间宗教组织“太平道”为工具,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全国设立36方,约定时间,以头戴黄巾为标志,发动了大起义。

起义初期,张角率领荆、扬、幽、并等州的义军对京城洛阳形成四面包围之势。东汉朝廷调兵遣将,残酷镇压,张角失败,不久病死,黄巾主力被歼,被俘十万多人。

这时,青州黄巾军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各地起义军残部纷纷到青州集结,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青州黄巾军”。

青州黄巾军在青州经营数年,采取“且战且耕”的政策,实力大增。

随后,青州军运动作战,转战于青、兖、冀三州之间,击败北海相孔融,杀掉济北相鲍信,消灭了兖州刺史刘岱的主力,发展到百万余人,最后集结于兖州地区。

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作战勇敢,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一是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辎重尽失,后勤补给极端缺乏,只得靠掳掠维持;二是带着大量家眷,行动不便。

起义军的根据地是青州,而此时袁绍部将臧洪与公孙瓒部将田楷正在青州大战,青州黄巾军已不可能再回到青州屯田生产了。

恰在这时,青州黄巾军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曹操。

曹操奉命讨伐青州黄巾军,所向披靡。他带领的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

曹操抓住青州黄巾军行动不便、补给困难的弱点,避免与之正面冲突,而是采取轻骑突袭的战术,令青州黄巾军防不胜防。

在这种情况下,青州黄巾军一面向青州方向退却,一面与曹操谈判,企图说服曹操一道反对汉朝。青州黄巾军曾给曹操发一道檄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这段话是说:“将军从前担任济南相时,曾毁坏汉室刘家的神坛,这种做法和黄巾军信奉的太平道是相合的。将军似乎通晓大道,而现在却被汉廷迷惑了。汉朝气数已尽,黄家当代天而立。天之大运如此,汉朝不是将军的才力所能保得住的。”檄书劝曹操不要同黄巾为敌,应该与黄巾军同心合力推翻汉朝。

当初,曹操担任济南相时,曾禁断淫祠,把汉朝诸王滥建的祠堂拆毁。黄巾军认为曹操也反对汉室,把曹操引为“同道”,企图说服曹操同黄巾军一道作战。曹操知道用武力镇压黄巾军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便将计就计,利用所谓“同道”关系,对困境中的青州黄巾军进行诱降。

曹操胸怀大志,精通兵法,曾为《孙子兵法》作注。他想青州黄巾军能征惯战,如能为自己所用,岂不如虎添翼了吗?

曹操和青州黄巾军一面交战,一面谈判。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这支实力强大的青州农民武装终于在曹操所谓“宽待”的条件下接受收编了。

曹操收编的青州黄巾军多达三十余万,随军男女老幼眷属更是多达百余万。曹操从中选拔精锐十余万,号称“青州兵”。从此,青州兵成了他争夺天下的主力部队。

同时,曹操还学习青州黄巾军“且战且耕”的做法,把黄巾军百余万随军家眷及其携带的耕牛农具作为基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设置屯田,开荒种粮,为军队服务。

朝廷接到捷报,汉献帝大喜,加封曹操为镇东将军。

曹操有了这十万青州兵做家底,又招贤纳士,扩大队伍,威名日重。

曹操势力越来越大,投靠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天,他手下的谋士对他说:“将军,要想消灭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必须利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才行,这叫‘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一听大喜,马上照办。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前往洛阳,将汉献帝挟到许昌,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从此,他自己专断朝政,汉献帝成了傀儡,百官也全得听他的。曹操用亲信担任皇宫卫士,看住朝廷。自己出征时,让谋士荀彧管理朝政。从此,朝中大权全归曹操,汉朝天下已名存实亡了。

接着,曹操南征北战,东攻西讨,打败了张绣,杀掉了吕布,击破了袁术,又用汉献帝的名义封孙策为吴侯,稳住了江东。

袁绍见曹操日益强大,不禁坐立不安。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自统领十万大军从邺城出发,进攻许昌,要消灭曹操。曹操接到报告后,立即亲率青州兵迎战,大败袁绍,所杀八万余人,血流成河,青州兵之骁勇震惊天下。

依靠青州兵,曹操将中国北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了。

(二)北府兵

北府兵是东晋孝武帝初年由谢玄组建训练的一支劲旅。

谢玄是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子。

当时,北方的前秦越来越强大。前秦王苻坚四处用兵,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多次侵扰晋国边境。

前秦成了东晋的心腹之患,于是东晋朝廷决定挑选一位能够防御前秦的良将。

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谢安向朝廷推荐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一向和谢氏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却十分高兴,他称赞道:“谢安不顾舆论反对,敢于推荐亲人,这是明智之举;谢玄必不负众望,其才足以胜任。”这时,朝臣都不赞同郗超的意见,郗超又说:“我曾经与谢玄共事,发现他极会用人,能做到人尽其才,我太了解他了。”

于是,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兼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

谢玄上任后,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鉴于晋军缺乏战斗力的实情,立即悬榜招募勇士,组成一支新军。他所招募的人多是从北方逃难的农民,朴实忠厚。这些人背井离乡,历尽磨难,吃苦耐劳。他们有北上抗敌、重返故园的强烈愿望和思乡之情。经过一段时期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成了能征善战的劲旅。

太元四年(379年),谢玄受命兼任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因此谢玄成立的这支劲旅被称为“北府兵”。北府兵成立不久,便在淝水之战中立了大功。

原来,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总想消灭东晋,统一天下。

他在几次小规模的战争中打败晋军后,竟骄傲起来,自以为天下无敌,决定向东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八月,苻坚亲自率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南地区进发了。他把军队分作三路:一路由他的弟弟苻融和鲜卑人慕容垂率领,共二十五万人,作为前锋,从长安出发东进;一路由羌人姚苌率领,沿长江顺流而下;另一路从幽州出发南下。

这时,东晋由谢安担任宰相,掌握军政大权。在强敌压境、生死存亡的关头,东晋统治集团在谢安的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了。他们决定抵抗前秦的进攻,紧张地进行军事部署。谢安自任征讨大都督,命令谢石指挥全军,谢玄担任先锋,带领八万兵马迎击秦军。谢安派大将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淝水之滨的寿阳城。

前秦军队由于兵马太多,战线拉得很长。苻融率领的先锋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行军,才到达淮河北岸的颍口。

苻坚求胜心切,不等其他各路人马到齐,就命令苻融攻下了寿阳。寿阳是军事重镇,它的得失对于整个战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增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接到寿阳失守的消息后,只好退守硖石。

苻融攻下寿阳后,一面继续攻打硖石,一面派部将梁成带领五万人马向西推进,占领军事要地洛涧。梁成在那里扎下了许多水寨,把谢玄带领的八万晋军挡在洛涧东边。

苻坚听说已经攻下寿阳,高兴极了,当夜就带了八千轻骑兵到了寿阳,然后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谢石投降。

朱序本来是东晋的将领,四年前,他在襄阳和前秦军队作战时兵败被俘,受到苻坚的器重,但他始终不忘东晋。现在,他认为自己为东晋出力的机会到了。他到东晋大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献上破秦之策说:“秦兵百万,势不可当。现在应当趁他们各路兵马还未到齐之机,先打败他们的先锋,挫伤他们的锐气。大军进攻时我可以作内应,协助破敌。”谢石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首先袭击洛涧的秦军,让朱序在晋军进攻秦军主力时再配合行动。

谢石命令猛将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在夜间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洛涧,向秦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

正在睡梦中的梁成忽然听到喊杀声,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慌慌张张地从床上爬起来上马迎战,结果被刘牢之一刀斩于马下。秦军失去主将,无心再战,大败而逃。

晋军乘胜追击,谢石带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在离寿阳城只有四里地的八公山扎下营寨。

在寿阳城里的苻坚接到洛涧方面失利的消息,忙和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楼,瞭望晋军动静。只见晋军壁垒森严,旌旗如林,八公山上的晋军密密麻麻的。看到这种情景,苻坚吃了一惊,对苻融说:“你看,漫山遍野全是晋兵,没想到他们有这么多人!”他连忙下令,要各处秦军严密防守,没有他的命令不许出击。

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军。苻坚因为秦军在洛涧吃了败仗,伤了锐气,心里发慌,眼花缭乱,才把八公山上的草木看成是晋兵了。这也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过了几天,谢石派了一个使者到寿阳城里向苻融下战书,要求定期决战,条件是秦军把阵地向后移动一些,腾出一块空地作战场,让晋军渡过淝水和秦军决战。

苻融立即报告苻坚,两人一商量,同意后撤,以便趁晋军渡河时突然袭击,把晋军消灭在淝水里。

到了约定的日子,苻坚传下号令,叫秦军拔营后退,好让晋军渡河。秦军中的各族士兵大多数是被强迫赶来打仗的,他们本来就不愿意替苻坚卖命,现在一听说要拔营后退,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转拼命向后跑。

这时,晋军按预定计划,由谢玄、谢琰等将领带着八千骑兵冒着严寒抢渡淝水,冲向秦军阵地。

朱序看见秦军后撤,晋军渡河,就在秦军阵后大声喊道:“秦军败了!秦军败了!”正在向后退的秦军听到喊声,以为真的打了败仗,便争先恐后地只顾逃命了。苻融飞身上马,跑过去阻止队伍后退,结果连人带马被挤倒在地。他还没来得及从地上爬起来,就被晋军一刀砍死了。

秦军见苻融被杀,吓得个个如惊弓之鸟,抱头鼠窜。他们听见随风飘来的八公山上的鹤鸣声,也以为是晋军追上来了,慌得自相践踏,死亡无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晋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了三十多里才收兵。

苻坚退回长安,清点一下人马,原来的几十万人只剩下十分之二三了。

在淝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先锋部队曾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邺城。

(三)岳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