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神奇的心理学定律
307100000045

第45章 惩罚是孩子进步的阶梯——热炉法则

第九章 第四节 惩罚是孩子进步的阶梯——热炉法则

一个菜园的主人,常警告他的牛群:“谁敢偷吃菜,我一定重重惩罚它!”诸牛因害怕被主人“重重惩罚”,再馋也不敢轻举妄动。但一天,一头胆大的公牛偷偷溜进菜园子,正在偷吃白菜的时候,被主人捉住了。主人把群牛召来,严厉地说:“为了严明纪律,教育群牛,并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我要对它严加惩罚!”说罢,郑重地拔去一根牛毛。心想,这下谁也不敢再吃菜了。不料,第二天早晨起来,他发现满园青菜被吃得精光。可见,惩罚既不能没有,又要进行得有艺术,否则会让错误无休止地蔓延。

热炉法则,指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罚。

玉不琢不成器,让孩子在接受惩罚中进步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明明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但一看到孩子委屈地哭啊、叛逆地闹啊,往往就“心慈手软”了。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一位石匠看好一块石头。他问石头:“我把你雕琢成一尊佛像,你愿意吗?”石头开心地答道:“那太好了,多谢师父!”

于是,石匠开始大刀阔斧地打凿。但没过多久,石头感觉太痛苦了,任凭师父如何劝说,石头不断重复着同样的话:“师父,别砸了,别砸了,痛死我啦,我不想当佛像了!”

石匠看石头实在痛苦,不忍心再下手了,终于放弃了它。

不料,在一旁的铺路石看在眼里,胆怯地问石匠:“师父,能把我打造成佛像吗?”

石匠看了一下说:“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你能忍受吗?”铺路石坚定地点了点头。

几个月漫长而艰辛的打磨终于结束了,原来的铺路石成了一尊精美庄严的佛像。

数千年后,佛像仍然被来客顶礼膜拜,而原本可以有这样待遇的那块石头,却只做了一块铺路石,受到千年的践踏,甚至是他人的唾弃。它后悔了千年:“当初要是能忍一时之痛,接受师父的打磨,现在我也就成了万人景仰的佛像!”

与之类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犯了错误,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来对其进行“打磨”,也就是所谓的“惩罚”。行为心理学认为,惩罚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人的行为因为惩罚后果的存在导致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大家都知道,国家有其法律,家庭有其家规,违反这些规则时,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其实,这也是热炉法则所告诉我们的,即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罚。

这一法则就是通过“热炉”形象地阐述惩处原则:

1.警告性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的温度很高,是会灼伤人的。这启示我们,规章制度是火红的热炉,我们要正视规章制度的存在,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教育,否则即使你不懂,触犯了也会受到惩处。

2.及时性原则。当你碰到火红的热炉时,立即就会被灼伤。这启示我们,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绝不能拖泥带水,绝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3.一致性原则。只要你一碰到火红的热炉,就会被火灼伤。这启示我们,“说”和“做”是一致的,规章制度“说”到,就要“做”到,也就是说,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要按规章制度进行惩处。

4.公平性原则。不管男女老少,谁碰到火红的热炉,都会被火红的热炉灼伤。这启示我们,对于规章制度,不论是领导还是群众,只要触犯,都要受到惩处,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客观上来讲,适度地、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唤醒,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压力之后的进步。

惩罚孩子要有一定原则

惩罚几乎是给孩子纠正错误、让其不断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那么,是不是随意进行惩罚都会有效呢?

当然不是。其实,惩处必须有“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运用热炉法则,让家庭教育中的惩处不再产生负效应。

1.经常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劝诫孩子要遵守规则,否则会受到惩处——警告性原则。

比如,超市里的物品琳琅满目,孩子进去以后往往是应接不暇,看到好吃的想买,看到好玩的也想买。你和孩子定的规则是:没有特殊情况,每次进超市他最多只能选择买一样东西,否则便任何东西都不可以买。要将规则对孩子讲清楚,而且每次去超市前都要提醒他。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太适应,常缠着你要把想买的东西都买下,但只要你坚决拒绝,一律按规则办事。受过一次征罚(一样东西都没买)后,孩子便很自觉地执行“只买一样”的规则了。

2.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绝不能拖泥带水,绝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及时性原则。

例如,一次孩子在超市中看中了猫咪凉鞋和“爱心”冰激凌,而他两样都想要,又明知只能买一样,可他哪样都舍不得放弃,当然,他会硬缠着你把两样都买下。或许,当你看到孩子脚上的破凉鞋时,你会觉得是应该买双新的。外面下着雨,你会觉得冰激凌可以不买。这时,你便可以依据你们定下的规则,当场回绝孩子的要求——两样都不要,把两样东西放回货架。“立竿见影”的惩处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违反规则的严重性,自那以后,他便不会再违反规则了。

3.只要违反规则,一定会受到惩处——一致性原则。

你和孩子可以共同商定: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玩具玩完后必须自己收起来,否则便没收该玩具两周。假如一次孩子玩完积木后,积木撒了一地,再三叫他他也不收拾,你便可以收起积木,束之高阁。只要孩子两周没玩到他心爱的积木,以后便会逐渐改掉玩完完具不收拾的坏毛病。

4.家庭成员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只要违反规则都要受到惩处——公平性原则。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要孩子执行的规则自己首先要模范地执行,这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家庭教育才能有效果。假如,某一次你违反了规则而被孩子指出来的话,你应该接受指正或接受处罚,以便让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规则。

只有当我们能正确把握好这四点时,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地生活、成长。

心灵魔法屋:惩罚孩子后,来段片尾曲

一般来说,孩子受到严厉处罚后,多半会精神压抑、情绪紧张,有的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对立情绪。那么,父母就应根据孩子的各种心理状态,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做好“善后工作”。

通常,说理是不可少的片尾曲。我们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所以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也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

如果孩子表现出惊恐,我们可以试着肯定他的某些优点,分析产生过失的主客观原因,鼓励他改正缺点;或者做一些能使孩子高兴起来的事情,借以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产生对立情绪,我们可以一方面严肃指出其错误,分析其危害;另一方面尽可能亲近他,使他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如果孩子感到委屈,那我们就要细心问明原由,实事求是地指出错误所在和错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