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力量
3071300000008

第8章 决策,慎重 再慎重(2)

另外,市场预测与分析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连续不断的一个动作,每年每月都要进行。它涉及“假设”,“证实/否定”,“修正”这样三个过程。只有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修正,企业才能真正把握市场的“脉博”,预测的精度也随之不断上升,这也是为什么老牌的大公司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它体现了一个企业对市场、用户和竞争对手的了解程度和把握市场的程度。

最后,市场预测必须包括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变量与风险的评估与分析。因为市场是在变化中成长的,有可能会出现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所以市场预测必须将各种变数及其动态范围,变化区间等影响考虑进去,并设置相应的“警戒线”,否则一旦出现大的偏差就会措手不及,拿不出应急方案。

4.该出手时要出手,抓住最佳时机

一位伐木工人,在伐木时不幸被倒下的大树压断了一条腿,血流不止。他深知,若是不将压在腿上的大树移走,任凭血流下去,他会因为失血过多而丧命。他想用电锯将压在腿上的树锯开移走,但怎样也达不到目的。情急之中,他当机立断,用电锯将自己的大腿锯断。结果虽然丢掉了一条腿,但却保住了性命。

俗话说得好:“当机立断,不受其乱。”这位伐木工人所具有的果断,是一种宝贵的人格品质。遇事果断干脆,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优柔寡断只能让你在反复思考之中丧失了成功的机会。要知道,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是由事事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因此,你要想成为成功者,就必须培养自己果断决策的品质,因为果断决策、决不拖延是成功人士的作风,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是平庸之辈的共性。

果断决策,是经过充分估计客观情况、认真研究和掌握交往对象的各种情况而产生的谋略。经过分析、思考所作出的决策,是一系列快速心理反应的结果。因此,果断决策决不是不顾后果的勇气,更不是毫无目标的豪赌,那些没有经过慎重思考而盲目决定的勇气,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

果断决策,并不是冒失或轻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估计客观情况而迅速作出的有效决定。在需要等待时,又具备忍耐的品质;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又善于根据新情况及时作出修改和变化,这样的果断决策才是最有效、最容易接近成功的。什么时候决策,决策的客观性,影响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用深入思考,理性、机制化去解决随意性问题。

一个事情的重要性,主次之分、先后顺序要结合做事原则。先拿出自己的最真实想法,最原始念头,评价客观与否,然后自己拿个主意。随后听取别人意见,不要有那么多的想法,什么都想照顾到,不要考虑那么多。听别人意见的时候,两种观点相互碰撞,自己再次校验原来的想法是否正确、理性。

决策是一个单位或公司能否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无论你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你的人生道路都离不开决策。有时候,决策往往会影响你一生,要么成就你的一生,要么毁灭你的一生。一件事情做不做,什么时候做,该怎么做,你都要果断地做出决策,决策晚了,机会就没有了,决策错了,则全盘皆输。

所以,如果你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应该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决策有错误的决策和正确的决策,错误的决策我们当然要排斥,正确的决策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主要来自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等各方面的综合认识。只有对诸多情况有真实的、准确的、及时的和全面的了解,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较准确的预测并了解其可能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才可能进一步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解决的对策和方法,谋划如何发挥自己的长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稳定的发展。管理者在决策时,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把握决策时机。在现实中,往往有好多天赐的良机,稍纵即逝,管理者更要紧紧抓住这些良机。如何抓住良机呢?这就需要决策者具有果断的素质。当然,果断不是草率,更不是鲁莽,草率和鲁莽都只是愚昧无知和粗心大意的衍生物,而果断则是对信息进行了充分加工,做出十分迅速而准确的反应,是“短、平、快”式的深思熟虑。在决策的时候,管理者一遇到良机,看准之后,就必须及时快速地做出决策,使决策产生效用,否则,错过时机,再周密的决策也是徒劳无功的。

其次,决策宁慢勿草率。在决策时,先不要忙于作指示,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善于引导和启发组织中的成员自己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也可以参与决策,同时也给自己思考的时间。迟缓的决定总比草率的决定来得恰当,不做决定胜过错误的决定。可惜许多人办不到。或因为缺乏耐心、等不及,或是要求立见分晓,于是被迫马上决定,被迫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方草率提出的问题。如此行事十分危险,而有些决策也不易于现场或是短时间内就决定,应持慎重的态度,不要为了面子,轻率地决策。凡是经得起暂缓的决定,就该暂缓一下。管理者必须极力抑制自己的冲动和草率。

最后,避免过度专注于特定的信息。即使决策的程序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也很难避免落入某些思考陷阱当中。人脑不可能像计算机一般的精准以及百分之百的客观,每一个人都有既定的思考模式、偏见,对于信息的解读也会有所偏差,每个人在思考上都有某种程度的限制,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谨慎地思考,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通常,我们对于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印象特别深刻,受到的影响也最大。这就是所谓的参考点偏见。

一些企业管理者过度专注于某个特定的数据或资料,而且很难摆脱它的影响。就好比你要预估下个月的营业额,可能你会直觉地认为必须参考上个月或是前半年的业绩数字。过去的经验固然很重要,然而,在现在快速变迁的世界,历史的信息有可能产生误导。建议在寻求别人的意见或是参考资料之前自己先想清楚问题,以免受影响。

5.让员工参与决策

在传统概念中,企业的“决策”和“执行”的角色分工是这样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仅仅只是老板,常常是靠“拍脑袋”决策,而通常情况下,员工在某项公司决策出台之前是毫不知情的,甚至大多数中基层管理人员也统统被蒙在鼓里。然而,在决策公布后的第一时间里,他们即被要求开始彻底高效地执行,且必须全力以赴的把这个由管理层描绘于纸上的蓝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现实。

可想而知,在这种传统框架里,“决策”与“执行”必将问题百出。首先,因为决策靠“拍脑袋”,很容易出现决策错误。为什么“拍脑袋”现象如此盛行?主要原因是,不少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不知道自己的决策结果与最终的财务报表数据之间有什么联系,将怎样影响整个组织的表现。要知道,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必须熟悉两种语言:财务语言和数据分析语言。事实上,组织里大大小小的主管,无论所做的决策看似多么微小,都必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整体表现。一旦决策错误,那么执行效果越佳,则后果越严重。其次,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执行”问题。决策虽精彩,然而却往往执行不到位。也许在追究执行的问题之前,先听听员工和中基层主管的感受,这样才会对突破传统观念和切实解决执行问题更有帮助。其实,有些员工不理解决策的含义,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谈不上是不是努力地去做了。甚至有人认为,与其手忙脚乱地去跟着高层决策瞎转悠,还不如安安分分地先完成自己部门的目标。有些主管开始埋怨,认为这项决策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本不相干,甚至相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