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307300000017

第17章 汇率:撬动全球贸易的支点 (3)

1999年1月1日,承载着众多希冀的欧元以1.18美元/欧元的汇率亮相。尽管最初预期欧元会成为世界市场上的强劲货币,但它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00年10月,欧元贬值了30%,达到了0.83美元/欧元的低点,2003年初也只回升倒了1.05美元/欧元的水平。欧元最初2年疲软和第3、4回升,波动十分明显,类似欧元。

汇率的这种剧烈波动出于很多人的意思。大约30年之前,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由自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波动幅度不会很大。但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发现1980~2002年间的美元汇率波动是相当剧烈的。

任何币种汇率的剧烈波动对本国来说都是不利的。保持一个稳定的汇率是政府决策的目标。那么就要找出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何在?很多经济分析人士大都没注意到,实际利率的变动是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如果国内实际利率相对于国外下跌,则国内货币贬值。事实上,欧元的情况正是这样。在欧元诞生之时,欧洲经济正从衰退中缓慢复苏,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有下跌。相反,1999年和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大大超过了欧洲的水平。之前的分析表明,欧洲相对于美国的低实际利率会拉低欧元的价值。

2001年春天,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逐渐进入衰退,上述现象发生了逆转。美国增长率略低于欧洲,因此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相对水平下降,导致欧元价值回升。

另一方面,预期也能较大程度的影响汇率波动。这包括很多方面。由于国内货币的预期升值会影响外国存款的预期回报率,对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贸易壁垒、生产能力、进口需求、出口需求和货币供给的预期在汇率决定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变量的预期发生变化,都会立即影响国内存款的预期回报率,进而影响汇率。这些变量的预期发生改变在经济运行中实际上相当于家常便饭,那么,汇率的波动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此外,上文也提到,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会出现汇率超调现象。汇率超调是汇率频繁波动的另外一个原因。

早期经济学家对汇率行为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商品市场,而非资产市场,因此,它们没能说明预期改变是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无法预测汇率的大幅波动了。现代的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强调,外汇市场同其他资产市场一样,充满对未来的预期。外汇市场同股票市场等资产市场一样。价格水平波动十分剧烈,而汇率自然而然随之波动,但它波动的水平却十分难以预测。

正所谓否极泰来、福祸相依。汇率波动本身是经济体运行的一种反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结果。汇率波动提供了反映经济体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产效率、贸易状况等等诸多信息的一个复杂指标。观察这个指标,来判断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发展的战略和调控的政策才是根本要务。而这一切分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也就是汇率市场必须是有效的,汇率是可以自由浮动的。同时整个过程必须处在一个远离投机的环境。

建立一个相对透明的环境,保护好市场,让市场发挥作用,提高市场的效率;加大汇率的浮动范围,向自由浮动迈进。这样就能保持一个较为稳定又灵活的汇率浮动范围,保证经济体的平稳运转。

外汇市场干预:政府用心何在

?近年来,“外汇干预”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我们也时常听到另一个名词“汇率操纵”,只是后者暗含了对“压低汇率从而不正当获利”的指责。事实上,各国央行在外汇市场的联合行动并不多见。虽然2008年以来,又出现了G7联合干预汇市、支持美元的言论,但专家认为从经济基本面来看,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企稳、美元的过度贬值将由市场机制得到修正,央行真正入市干预的可能并不大。

这是因为,第一,事实上,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汇率并没有偏离各国的经济基本情况,欧元、澳元、英镑等货币连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有其经济过热、出口需求旺盛、投资消费强劲等等因素的有力支持,美元的持续贬值也受其双赤字和“次货危机”的影响。第二,暂时的主要汇率水准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因为单边干预并非易事,若无联合干预很难取得显著效果,而决定是否联合的过程则是一个博弈的舞台。第三是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依然有效。欧元止步1.60美元,美元逐渐企稳。金融业经历“次贷危机”的冲击后,逐渐企稳,股市回升。G7的外汇干预很可能说得多,而做得少,专家称其充其量只是个“真实的谎言”。

所谓干预外汇市场,是指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行为。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

80年代初,美元对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呈升势,围绕着工业国家要不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1982年6月的凡尔赛工业国家高峰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官方经济学家组成的“外汇干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外汇市场干预问题。1983年,该小组发表了“工作组报告”(又称“杰根森报告”),其中对干预外汇市场的狭义定义是:“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调拨,或官方借贷等。其实,要真正认清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质和效果,还必须认清这种干预对该国货币供应及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又称“消毒干预”)和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又称“不消毒干预”)。所谓不改变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变本国货币的汇率。

一般而言,成功的外汇干预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是短期金融市场动荡,引起的汇率剧烈波动,而这种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其二是汇率长期大幅度偏离均衡水平,这在现实经济中可反映为长期的全球范围贸易失衡;其三,由于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大,因此成功的外汇干预往往需要各国央行协调一致,共同干预。在以上条件下,市场干预行为往往会伴随汇率的趋势性逆转,并通过影响其他市场参与者预期,加速汇率向均衡水平收敛。反之如果外汇市场干预仅被市场参与者理解为增加“噪音”,则短期效果有限,最终干预行动也只是螳臂当车。

资本管制:稳定汇率的“金箍棒”

自2006年中国股市和楼市出现大热以来,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有大规模的热钱涌入。发改委于是要求各地加强和规范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防止外汇资金异常流入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潜在风险。

防止“假外资”问题,不是一个新题目。但在整个经济学界对于热钱的争论空前激烈的背景之下,国家发改委强调规范“FDI”(外国直接投资),以及防止外汇资金异常流入,其目标直指热钱。热钱是一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的概念和能量,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很多人谈及热钱,必定回想起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时热钱的种种表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热钱是一个诡诈的资本恶魔。

国家发改委的文件,是为了规范货物贸易项下外汇资金流入和流出,主要是为了防止热钱的进入。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本管制的办法。

对于热钱的管制属于资本管制的范畴。热线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具有 “四高”特征:高收益性与风险性;高信息化与敏感性;高流动性与短期性;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热钱急进急出无疑将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力,因此对热钱进行管制通常是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

资本管制主要包括对资本流出和对资本流入的管制。

为什么要对资本流出进行管制,是因为资本流出能够引起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动荡,资本流出会迫使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政治家发现资本管制特别有吸引力的原因。例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1998年开始资本管制,以限制东亚危机之后的资本流出。

虽然这些管制听起来很好,但是存在几个缺点。危机期间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几乎无效,因为市场动荡时期私人部门可以灵活地规避管制,毫不费力地将资金移出这个国家。而且,有限制的管制可能更会增加资本外逃,这就是资本逐利的本性。

很多经济学家因此反对资本流出管制,但对资本流入管制却比较支持。如果投机性资本无法进入,那么它们也就不会急进急出,造成混乱和危机。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流入能够导致货款扩张以及银行的过度冒险,这些有助于引发金融危机。

然而,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同样也有为难之处,就是它可能阻止了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进入一个国家。虽然这样的管制可以限制通过资本流动导致的贷款扩张的因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会想办法逃避管制,管制就会引起资源配置失当。而在实际操作中,对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的管制都有可能导致腐败。

当然,有成功的例子表明,只要加强银行监管,资本流入就不太可能引起市场混乱。对于新兴市场来说,资本管理对维护市场稳定,降低风险作用巨大。

中国外贸“神话”如何影响汇率

2006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一方面,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据估计,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了10.7%,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均为历史新高。据WTO发布的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全球商品进出口总额,中国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种种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以其强劲的增长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美国深深感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2006中美贸易顺差达到了1442.6亿美元,为历史最高。于是美国便以中国工人抢去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巨额贸易顺差造成其损失为理由,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为了调节和缓和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2006年12月份,中国和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人民币升值成为这次对话的焦点问题。美国财政部前部长保尔森表示,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中国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全世界都不会忍受中国以如此慢的速度来调整人民币汇率”。

据说早在2006年,美国参议院就已经通过一个决议,仅是没有表决。它的内容是,如果人民币2006年10月还不明显升值,所有来自中国的产品统统加征27.5%关税。

从2006年起,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加快。这是因为一方面,美国经济引擎明显减速,国际汇市美元全面走软,从而引发了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高。而另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2006年10月份就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而前10个月的贸易顺差累计已达到1336亿美元,这才是人民币升值的最深层因素。

在国际金融运行中,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导致其本币汇率的波动。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的一切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总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影响着该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汇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

由某项经济交易(如出口)或资本交易(如外国人对本国的投资)引起了外汇的收入。由于外汇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国市场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投入国内流通。这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由于某项经济交易(如进口)或资本交易(到国外投资)则引起了外汇支出。因要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方能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便产生了对外汇的需要。

把这些交易综合起来,全部记入国际收支统计表中,便构成了一国的外汇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是如何影响汇率的?

如果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则外汇的供应量增大;如果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则对外汇的需求量增大。外汇供应量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下降,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上升;当外汇需求量增大时,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上涨,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下跌。